7月22日,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閃亮登場。自去年11月5日提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以來,科創板的各項籌備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8個月後首批公司能夠掛牌,顯然與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
在滬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之後,設立科創板,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架構。而且,由於科創板定位於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網際網路、高端製造、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行業,因而設立科創板,也受到了市場的極大關注。客觀上,這也能從科創板掛牌前兩個交易日的表現中得到答案。
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的掛牌堪稱「精彩」。 從開盤情況看,漲幅超過100%的公司達18家,低於100%的為7家。25家公司中,開盤漲幅最大的為安集科技,幅度為287.85%,漲幅最小的為新光光電,幅度為57.52%。從股價上漲的絕對值看,安集科技開盤上漲超過百元,達到112.81元;上漲最小的為中國通號,上漲5.85元,但漲幅則達到了100%。當天收盤,科創板所有個股的漲幅進一步擴大。截至收盤,安集科技以400.15%的漲幅榮登榜首,新光光電以84.22%的漲幅位列最後。25家公司首日平均漲幅為140%,可以說中籤者獲得了豐厚的收益。
科創板掛牌的第二個交易日,基於首個交易日的大幅上漲,市場預期科創板新股會大幅低開後低走。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5家公司中有24家都是低開高走收陽線,另1家雖然是高開低走,但當天股價上漲達11.72%。第三個交易日,科創板25家公司全體飄紅,且多家公司股價創出收盤新高。從前三個交易日的情況看,科創板的表現較為強勢,也體現了市場資金對於科創板的看好。
在滬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中,國資持股的上市公司,相對而言,股東減持壓力最小,這是由於國資減持受限所導致的。而對於民營上市公司而言,董監高、大股東與實控人的減持,早已成為市場的一道風景,也常常遭到質疑與詬病。特別是創業板,由於創業板上市公司具有科技、創新的特點,因而其平均估值水平比主板、中小板等板塊要高得多。而個股的高估值,則更容易激發股東的減持衝動。因此,近些年來,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減持力度,往往會比中小板與主板大得多,而創業板也曾經被市場戲稱為「套現板」。
相對於創業板,科創板由於其獨特的定位,其平均估值水平顯然會更高。這已在25家公司首個交易日得到了詮釋。根據掛牌首日的收盤價測算,2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為120倍,而當天創業板市場的平均市盈率為40倍,中小板為25倍,科創板的估值,是中小板與創業板遠遠無法達到的高度。
問題隨之而來。面對科創板公司的高估值,在限售股份解禁後,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實控人、董監高,以及核心技術人員等,是否會進行大肆減持。如果出現這種現象,將會產生較大的負面效應。一方面,科創板董監高、實控人的減持,必然對市場持股信心形成打擊。這樣的案例在主板、中小板與創業板已經出現過。某些上市公司在大股東、實控人等大肆減持後,股價一落千丈,疊加效應下,也會導致股價持續下跌,並導致投資者產生較大的損失。而且,大股東、董監高等的減持行為,也必然會對股價形成衝擊,進一步強化市場的拋售壓力。
另一方面,在科創板公司中,核心技術人員的持股,無疑是值得關注的。而核心技術人員的減持,無形中更受關注。雖然上交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對核心技術人員持股的減持進行一定的限制,比如規定核心技術人員「自所持首發前股份限售期滿之日起4年內,每年轉讓的首發前股份不得超過上市時所持公司首發前股份總數的25%」,但畢竟並非禁止其減持。一旦核心技術人員所持股份全部減持後離職,對於上市公司或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個人以為,規範科創板股東減持行為,將能助力其健康發展。因此,防止科創板變成了「套現板」,首先是市場對於科創板股票的炒作不能過於盲目與失去理性。科創板公司雖然存在估值難度高的特點,但估值也須有一個「度」的問題。失去理性的炒作,必然造成科創板公司的高估值,會大大提升科創板公司股東的減持衝動。其次,進一步完善科創板的減持制度。從目前主板、中小板與創業板的減持情況看,個中的漏洞還是非常明顯的。科創板的股東減持,要儘量避免類似現象再次重演。此外,對於科創板出現的違規減持行為,須進行嚴厲打擊。科創板作為資本市場的增量改革,在IPO制度、交易制度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個人以為,在規範股東減持,打擊違規減持行為方面,同樣需要創新。比如可建立違規減持股東的股份「回購」制度,股東違規減持,應責令其從二級市場買入同等數量的股票,中間產生收益的,歸上市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