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如今最火的古風歌曲,我心裡咯噔一下」

2019-12-04   Vista看天下


上周末,歌手阿蘭工作室的一份聲明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水花。


聲明稱發現有人未經官方授權私自填詞演唱阿蘭的音樂作品,並且沒有標註原創作者,在各大音樂平台、視頻網站上傳播使用,構成了侵權行為。


聲明發出後阿蘭本人的回應



說它水花「不大」,是因為事件的當事人所處的圈子確實不怎麼大眾。


被侵權的阿蘭是長期在日本發展的中國藏族歌手,08年前後是其比較活躍的時期,但目前還是比較小眾的歌手。



而侵權的主體,有粉絲整理出了非官方的統計。


正如阿蘭歌迷之前一直默默吐槽的那樣,古風歌曲成了對其歌曲侵權的重災區



但說它水花也「不小」,是因為這已經不是古風音樂第一次被指未授權填詞翻唱。


古風歌曲圈子,說小眾也小眾,但這幾年被推上風口浪尖受群嘲的時候,又總是能收穫大眾的審視。


這個圈子之所以總被罵,最大的「罪過」之一就是未授權填詞翻唱的侵權問題。


坊間有言,10首有點名氣的古風歌里,有6首是日文歌填詞,3首是粵語歌填詞,能剩下1首純原創的就不錯。


古風歌手填詞翻唱不僅沒獲得授權,有時還涉及用這些歌曲商演。在侵權與法律的邊緣收穫名利,自然會被詬病。


此前網友自發統計的未授權填詞古風歌曲,被侵權的不乏濱崎步、大冢愛這種知名度很高的日本歌手


這次阿蘭身為歌手本人現身說法並採取法律手段,也可以算是矯正這種侵權行為的進程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畢竟,這也是被罵了這麼多年古風圈的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所謂的古風歌曲,本就是在版權意識薄弱的時期靠填詞翻唱起家的。


2005年左右,隨著《仙劍奇俠傳》等仙俠類遊戲在國內大火,一批愛好者自發填詞創作歌曲,發表在分貝網等網站,也由此奠定了後來古風歌曲的風格基調。


雖然古風圈也誕生過《傾盡天下》這種橫掃了每對古裝CP視頻的知名原創曲目,但很多時候都容易陷入「深究原作發現都是侵權填詞」的尷尬。



在這次阿蘭工作室發聲明之後,有不少有過侵權行為的翻唱者已經主動道歉,並聯繫平台方下架了侵權歌曲。


一直也有理智的古風圈粉絲支持原創作者維權,希望這個圈子能更注重版權和原創,健康發展下去。



不過,讓古風歌曲常常在網際網路上成為群嘲對象的原因,還不僅如此。


幾乎每年都有個什麼事,能讓古風歌曲被拉出來群嘲一番。


比如去年,大學老師批評花粥的《盜將行》里諸如「你的笑像一條惡犬」之類的歌詞「狗屁不通」,就掀起了一場古風奇葩歌詞批鬥大會



雖然古風圈根本不承認身為民謠歌手的花粥寫的是古風歌,但顯然網友們藉此吐槽的,只不過是一種通病罷了——


在那些古里古氣的歌中,寫詞人經常煞費苦心地拼湊一些看起來很有故事感、很古風的短語,言必稱江山如畫,風流天下;長安繁華,江湖遊俠;淚如雨下,青絲白髮;少年颯沓,剎那芳華……


湊起來竟也挺像那麼回事兒,拼成一篇古風歌詞說不定也可以糊弄到不少人。



只是充滿了這種辭藻的古風歌曲,就像現在每一首通過短視頻APP火起來的古風歌,讓中文母語者陷入了自我懷疑:


每個字都認識,但是連起來就看不懂它到底想說什麼。


偏偏古風歌曲的特質很強調歌詞的「故事性」,但能讓路人真正get到其中意蘊的,實在是不多。


硬核網友:一想到你我就wuuu膀胱有點hold不住


有人批評這種古風不過是堆砌了許多跟古風有關的意象,組成了言之無物的句子,但好像被包裝一下就能因為文化韻味而遮蔽了其空洞的內核。



也有人認為填詞什麼水平倒不是大問題,但由於很多歌翻唱自日文歌,日語自有其發音規則,一旦填進去信息量巨大的中文,聽起來很違和才是最奇怪的。



每逢這種群嘲,最氣的當然就是那些想為古風歌曲正名的愛好者:


「求求你們別只揪著《盜將行》《離人愁》 罵了,這些垃圾玩意兒不能代表古風!」


但真正的問題也來了:到底誰才能代表真正的古風?


這又是一個在古風圈內部得先撕一百八十回合的問題。


畢竟作為一個在短時間內野蠻生長起來的小眾文化圈子,何為古風歌曲本就沒有唯一的定論,更不要說什麼樣的歌才是能被首肯、能代表古風圈正面形象的了。


而且現在更麻煩的是,較低齡群體對古風的熱愛和泛用,成了更容易招來群嘲的罪魁禍首。


當對古風的愛好被擴散到我們能應用語言的各個場景中,話語權更是不掌握在那些自認「真正熱愛古風」的人手裡。


在最近火起來的豆瓣「矯情文字品鑑小組」里,所謂的古風濫用就是其中一個重點嘲諷對象。


半文不白的華麗辭藻已經不止於古風歌曲中,還能讓你在看到英文歌詞的翻譯時,心裡咯噔咯噔的。



這些文采斐然的文字,仿佛是在用最讓人尷尬的方式證明中文對同一個意思真的有180種表達方式。



在歌曲的評論區中,QQ空間的有感而發中,熱門網文的讀者留言中……


你都能看到那些所謂古風元素像批發一樣疊加在一起,組成了一段段意義不明的古風好詞佳句摘抄。



甚至有時讓人心裡一咯噔的,不必非得出現古風古韻的元素,只需要以小生、公子、小女子等稱呼相稱。


這種深入骨髓的復古愛好,想必讓一些年輕人在馬上2020年的現代社會交友,用穿越小說一般的文采嚇跑了無數相親對象。


圖片來自網絡



像這樣無處不在的古言古語,顯然已經和古風歌曲愛好者心中的填詞佳作相去甚遠。


它背後已經不止是一類歌曲,而是一種註定要被大眾輕視和嘲諷的社會文化現象。


那些會被群嘲的隻言片語,其實本質都離不開閱歷不深的人對情愛的天真想像。


與其說被討厭的是古風,不如說網友的毒舌本質上針對的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還非要用最浮於表面的文采將其包裝一番。


但古風矯情有那麼廣大的受眾,其實也並不稀奇:


有幾個人敢說自己在年少輕狂的中二期,完全沒有迷戀過那種矯揉造作的遣詞造句呢?


現在年紀尚小的中二少年喜歡疼痛古風,和喜歡疼痛青春文學其實沒有本質差別,反正等長大之後都沒有人能活著走出自己的QQ空間。


何況,任何一種形式的文藝創作,都有因為水平過於淺薄而處於鄙視鏈下游的存在。


言情小說里的瑪麗蘇流派,論壇上的殺馬特簽名檔,流行歌里的強行押韻的土味大白話……


它們都曾讓年輕人那些無處安放的思春情懷找到了自認為最恰當的出口,又都曾被當時年紀和閱歷更成熟的人唾棄,直至自己也「脫粉回踩」。


說起來,人真的很無情:世間最容易博得共鳴的,不過就是由男女情愛衍生出的長吁短嘆,但在時過境遷之後最容易被拋棄、最不堪回首的也是它。



但縱觀這十幾年來,從90後到95後再到00後中流行的「矯情文學」,似乎能被稱為一種文風的集體性潮流總有衰落的時候,「古風矯情」卻愈演愈烈。



為什麼偏偏是套上古風外衣的「中二病」會這麼流行?


一方面,這可能是因為年輕人能在那種想像中寄託很多脫離了現代社會秩序的東西。


在動輒用宏大華麗的詞彙構建起來的想像里,盡可以殺伐決斷、快意恩仇,面對天下與美人的悲情抉擇,開口閉口就是千年萬年、生死輪迴。


網友的咯噔與反咯噔之戰



另一方面,這代年輕人的崇古情緒,其實也是和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同步膨脹起來的。


十幾年前古風歌曲開始出現的時機,正逢中國社會開始想用覺醒的文化自信對抗好萊塢、韓流等外來文化的「入侵」;


近些年,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綜藝成為國民爆款,製作精美的電視劇點燃對古代盛世的想像,人們對傳統韻味的美好想像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當這代人真的那麼想以古詠志的時候,最需要的東西卻早早地缺失了——


作為已經和傳統文化斷過層的當代人,想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並傳播它的美與價值,停留在好詞好句摘抄、堆疊所謂「文采」的階段,大概是不夠用的。


但我們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人文學科教育,從語文、歷史到美育,好像很少有機會真正教人應付考試之外的東西。


我們會背誦名句,會在一次次的考試中精準地記住哪些常用意象象徵什麼,明白筆下怎樣的用詞會渲染出怎樣的氛圍;


但在學校中獲得的對文字之美的理解,也就止步於此。


於是,玄而又玄的舞文弄墨,急切賣弄文采的堆砌辭藻,就成了許多年輕人想表達自己對古風的熱愛時最容易拿起來的工具,也成了被人嘲諷的笑柄。


「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衝動是難免的,「過來人」的優越感也是難免的,不過嘲笑與批判過後,或許我們也可以多思考一下,為什麼那些熱愛古風的年輕人,如今只會給自己的「強說愁」披上這樣一層不堪一擊的華美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