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到底能產生多大力量,科學證據表明或與個人成就有極大關聯

2019-09-03     網羅奇妙世界

談到「冥想」這個詞,大部分可能會撇撇嘴,投以不屑的態度。但在那些善於安排時間,掌管自己生物鐘的人來說,冥想真的很重要。或許我們應該舉個例子將科學上的「冥想」與迷信中的冥想區分開來。在一般的迷信思想中,認為人能通過冥想、內省等方式塑造完美人格,從而獲得自我救贖。而在科學上「冥想」這個詞就與人類的潛意識世界有關,他是一個人不斷強化意識,不斷增強個人信念的關鍵。

在歷史上很多成功的藝術家或科學家都十分注重冥想的作用,例如莊周在他的理念中首次提出坐忘的觀點,這個坐忘是一個大範圍的詞彙,說的是一種人生境界,它能使人獲得不喜不悲、處事不驚的心理狀態。還有藝術家達文西,在達文西的實踐中,證明了一個人只要進入深度的冥想狀態,就能以十幾分鐘的休息時間獲得七八個小時的睡眠相同的效果。對此種種玄妙,我們一般人應該不是很了解冥想的作用機理在哪裡。它會不會造成相反且有危害的結果,所以我們接下來就細細講一下。

現在社會上最流行的冥想減壓方法應該是從印度流傳過來的,它原屬於印度瑜伽中的一項基本功,瑜伽師們教導大家冥想減壓的方式大概就是盤坐下來,靜靜的感受內心世界,感受自然的呼吸,然後幻想整個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如此冥想一番,長時間下來,冥想者就能逐漸的從社會高壓力中解脫下來,獲得內心世界的平靜。當然,除了盤坐之外,還可以自由的躺在床上,或者一個樹林裡面,靜靜的呼吸。但是這裡面講究的是似睡而不睡,也就是人處於一種慢呼吸狀態下,而不能完全的睡著,要不然就失去了冥想的效果。

一般人初入冥想狀態的時候,會察覺到自己內心世界不同人格的出現,有時候你會很焦躁,有時候你會很憤怒。大多數人還會感覺自己的意識變成一個極小的點,漸漸的向下落或者向上飄。在很多心理學家的學說著作中,他們認為冥想就是一種自我催眠的狀態,只要在適當的時機告訴冥想狀態中的自己某件事情,你就會記得非常牢固。比如一些人喜歡在睡覺前讀一些詩詞句子或者聯想一下自己今天工作所得,第二天便會精神飽滿,並且昨晚聯想的內容全部都記住了。那麼人為什麼能夠在昏昏欲睡狀態下記住很多東西,並且獲得豐富的精神力?其實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主要在於意識區的作用。

在前面大部分篇幅中我們也說了,人的意識境界分為三層,它是人後天生活的經歷與道德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冥想(自我催眠)狀態下,三層意識區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只要自己給自己灌輸一些簡單的意識概念,這些意識概念就能形成深層次的記憶,更有甚者能形成習慣性思維,在你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只要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場景就能喚醒你自己輸入的意識概念。打個比方,假如你不喜歡某個女孩,但是你在冥想狀態下經常對自己說自己喜歡這個人。即便原先你是討厭這個人的,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維訓練之後,你的潛意識都會改變原先的觀念,從而喜歡上這個人。

當然,知道了冥想的作用之後,我們並不應該將它用於談戀愛這些簡單的小事。換句話說,假如你是個脾氣暴躁性格糟糕的壞人,那麼要改變自己讓社會中更多的人接納你,或許你應該在睡前或者冥想狀態下不斷的對自己說要做個好人,做好事,這樣長時間下來你的性格也就變好了,將來也就能獲得比幹壞事更高的成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iYAkW0BMH2_cNUgzo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