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極簡史(上篇)1914~1916
請隨我進入那充滿死亡與恐怖的人間地獄吧!從這章起我們正式邁入第次世界大戰血肉橫飛的戰場了。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以後的戰局,我們先來講講戰爭之前同盟、協約各國的戰爭計劃,尤其是德國的作戰計劃。
作戰計劃
在參戰諸國中,以德國的戰爭計劃最為明確,也最先制定。早在開戰前十年,德軍當時的總參謀長老毛奇和施里芬等就制定了一個細緻無比的戰略計劃——施里芬計劃。
這個計劃制定之時,法國已經與俄國結盟,德國人看到自己將面對一個極大的困境:兩面夾攻。我們從地圖上可以明顯地看到,德國東面是俄國,西面是法國,德國與這兩國均有漫長的邊境線,法、俄如果同時以巨大兵力從東,西兩線向德國發動大規模突擊,德國勢必顧此失彼,因此施里芬計劃的中心就是如何避免這個致命的被動局面。
計劃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德國先在西線進行決戰,即在短時間內迅速集中兵力打敗法國,再回師東線打俄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德國考慮到俄國國土十分遼闊,交通落後,短時間內難以集中大批兵力,而當他們的兵力集結完畢時,德國已經打敗法國,並將主力集於東線了。這個計劃看上去很可行,可不可靠卻必須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德國能迅速打敗法國,二是俄國兵力集結緩慢。
法國是協約國的主力,它的作戰計劃有兩個基本點:一是與俄國協同,追使德國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二是防守反擊,它料想德國會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進攻法國,於是早早在那裡構築了堅固的防線,準備在那裡與德國決戰,並打敗德軍後乘勢攻入德國。
英國的海軍有一個簡單的作戰計劃:用絕對的海上優勢從海上封鎖德國,陸軍則談不上有自己的計劃,只派出軍隊進入法國西部,與法軍聯合進擊,作戰計劃由法軍制定,交給英軍,一起執行。最後,俄國的作戰計劃是這樣的:兵分兩路,同時攻擊德、奧,不過先集中主力打敗薄弱的奧匈帝國,而後再來解決德國。
1914:初灑熱血
我們在前面講到,由於比利時拒絕了德軍讓其過境的要求,8月3日夜,德軍大舉侵入中立國比利時,比利時人奮勇抵抗,第次世界大戰開始了。比利時軍隊雖然奮勇抵擋,但如何是強大的德軍的對手?到8月20日,德軍已經攻克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從21日起,德國主力便集中到了法比邊境,準備從法國北部,也就是法軍的左翼,向法軍發動總攻。
法軍料想德軍會從阿爾薩斯與洛林的法德邊境進攻法國,所以在那裡修築了堅固的工事,並把主力集中在那裡。戰爭爆發後,法軍便從這裡向德軍發動了進攻。德軍並不與法軍激戰,而是緩緩地、秩序井然地退卻。當法國人得意洋洋地衝進自己原先的領土時,發覺在他們的左翼德軍已經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巴黎危急,而這時退卻的德軍也頓時轉入猛攻,把法軍一下趕回了原先的防線,這下法軍東、西兩線同時告急。更為急追的是西線,法軍現在已經知道了德軍的作戰計劃,而且這計劃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法軍只得把軍隊緊急調往西線。
我們再來看看法國西線的德軍吧。從21日起,集中到了法國北部的德軍向法軍發動了猛攻,展開了「邊境戰役」由於德軍準備充分,戰略得當,兵力也較英法聯軍為多,一路勢如破竹,法軍全線油退,德軍長驅直入,到9月3日前鋒已距巴黎不過15千米了。
發覺局勢危急的法軍迅速調整兵力部署,把主力迅即從東線和法意邊境調往西線。到9月4日,法軍的重新部署已經完成。這時,一向行動神速、步調一致的德軍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在第一和第二集團軍之間出現了一個長達近50千米的空隙!法軍的飛機發現了這個致命的空隙,法軍統帥霞飛立刻派出強大的英國集團軍和法國第五集團軍插入這一空隙。這樣,德軍的第一、二集團軍陷入了被兩面夾攻的可怕局面。德軍統帥部發現這個可怕局面後,立即命令第一二集團軍後撤。不過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戰鬥早已開始。從9月5日開始,德軍第二集團軍與英法聯軍在馬恩河地區展開了大會戰。這是一次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大戰,雙方共傷亡37萬餘人,其中德軍的陣亡人數是英法聯軍的2倍。開戰以來氣勢洶洶的德軍第一次遭受了修重的失敗,被追迅速退往馬恩河以北構築防線。
接下來的戰事是「向海跑」。德軍和英法聯軍知道馬恩河一帶戰事已暫停,於是把視線轉向西邊,雙方都向著大海跑去,力圖從西北部向敵軍進攻,就這樣一直跑到了大海邊,雙方都從大海邊直到馬恩河修築了堅固的防禦事,的溝,前面還布上帶刺的鐵絲購、地雷之類。這時已經是194年底,從此,西線便由運動戰進人了陣地戰,由戰轉入了防禦戰,雙方主要在溝里向敵人開槍。德軍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它已經陷入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被動境地。
我們轉過頭來看東線的戰況,東線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羅馬尼亞,長達1000餘千米,主戰場是德俄邊境,大戰爆發不久,法軍大敗之下,急請俄軍迅速進攻,俄國只得未等軍隊集結完畢便向德軍發動了進攻,這時德軍主力尚在西線,東線只有一個集團軍和一些地方防禦部隊,共約30萬人。俄軍則有兩個集團軍,兵力大超德國。
俄軍的計劃是兵分兩路,沿著馬祖里湖進攻,從兩側展開鉗形攻勢,包圍、殲滅德軍。針對俄國的分軍戰略,德軍決定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8月17日,俄第一集團軍向德軍發動了進攻,東線戰役開始。由於俄軍占有兵力優勢,德軍接連被打退,向西退卻。與此同時,俄第二集團軍也發起了進攻。本來兩個集團軍之間沒有什麼間隙,彼此保持著密切的協同,但第一集團軍接連打敗德軍後,便以為萬事大吉,竟然開始休整起來。第二集團軍本來要會同第一集團軍搞鉗形攻勢的,這時也莫名其妙地偏離了戰線。這樣在第一、二兩個集團軍之間出現了一道寬達100多千米的缺口。德軍立即發覺了這個缺口,隨即向俄軍第二集團軍發動了猛攻三天,俄第二集團軍便徹底覆滅了,總司令薩姆索諾夫自殺,12萬餘俄軍被殲。
第二集團軍被殲後,俄第一集團軍便落了單了。這時德軍從西線調來的兩個軍和一個騎兵師也到達了戰場,加上原來的一個集團軍,德軍取得力上的決定性優勢,從9月7日起向俄軍發動了強攻,俄軍抵擋不住,第一集團軍很快就被殲滅了。這樣,在十多天的時間內,俄軍被殲滅整整兩個集團軍,損兵折將25萬餘人。德軍的損失不到俄軍的1/10。
但這並不是說在東線同盟國已經勝利了。在德軍大勝的同時,它的兄弟奧匈帝國卻危機重重了。前面說過,俄軍把奧匈帝國方面作為主戰場。開戰之始,便集中4個集團軍向奧匈帝國大舉進攻。奧匈帝國軍隊是對手,很快便土崩瓦解,損兵近40萬。在更東 邊,塞爾維亞戰場上,打7月26日宣戰後,奧匈帝國便集中了兩個集團軍向塞軍進攻,並一度占領了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勒。然而塞軍雖然裝備奇差,40萬大軍只有10萬支步槍,但他們士氣高昂,唱著歌端起刺刀一次次沖向奧軍陣地,不但收復了首都,到1914年年底時,據一個揚揚得意的塞軍軍官所言:「在塞爾維亞領土上不再有一個自由的敵軍士兵了。」
1915:大戰東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第二個年頭後,許多事情發生了變化。總的來說,德國已經陷入了被動,因為它的戰略計劃遭到了重大挫折,被迫東、西兩線同時作戰。這一年的主力戰場不再是西線,而是東線了。
東線戰況雖然在馬祖里湖地區被殲滅了兩個集團軍,丟了25萬人馬,但對於俄國龐大無比的軍隊來說,這25萬人算不了什麼,他們仍準備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計劃仍是兵分兩路:一路從北面進入德國,另一路從南面進攻奧匈帝國。
德國方面由於馬恩河會戰失敗,小毛奇被撤了職,接替他的是法爾根漢。法爾根漢決定放棄施里芬計劃的精髓,不再在西線,而是先在東線與協約國決戰。因為他已經看到,這時候在西線的深壕巨塹之前是不可能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而通過前面與俄軍的大戰,他知道這時候的俄軍比英法聯軍好打得多。1915年一開始,德國就大量從西線調兵到東線,最後東線的兵力已經占到了它總兵力的一半以上。
從1月開始,同盟國軍便在東線發動了全面進攻。它也分軍南,北兩翼:南翼首先進攻,主要戰場是奧匈帝國的喀爾巴阡山麓,但奧匈帝國的軍隊哪是俄軍的對手,不久便大敗而逃,12萬人做了俄軍俘虜;北翼的德軍卻取得了勝利,又殲滅了俄國個整軍。但德國人發覺這樣不行,勝一敗,終究撈不到便宜,於是改變了戰略,決定不南不北,集中主力向俄軍的中央突破。5月1日,德奧聯軍發動了閃電式強攻,俄軍戰線被迅速突破,德軍長驅直入。到3日,俄國第三集團軍已被全殲。中央被突破之後,南、北兩線的俄軍也防守不住,只得全線猛退。德軍則全線猛攻,到9月份已經向東全線推進了300千米以上,占領了俄羅斯15%的領土10%的鐵路,控制了30%的工業和20%的人口。至於軍隊,這一仗俄國共損失了約300萬大軍,從此一蹶不振。
除德奧戰場外,東線還有兩條小戰線,其中一條是土耳其戰線。這時候土耳其人已經加入了同盟國。為了打通黑海航道,往慘敗的俄羅斯送去援助物資,英法聯軍決定組成艦隊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但遭到了土耳其人的頑強阻擊,被迫撤退。
看到協約國的失敗,保加利亞急忙在這一年10月加入了同盟國。可憐的塞爾維亞的命運就這麼被決定了,它的三面被敵國包圍。就在這個月,德國、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的70萬大軍從四面八方擁入塞爾維亞。塞軍英勇抵抗,全軍覆滅,只有少數幾個人爬過邊境的阿爾巴尼亞山脈逃走。
東線的戰況如此悽慘,西線呢?英法聯軍乘德軍主力投入東線一度發動進攻,想撈點兒便宜,然而在德軍的固守之下一根毫毛都沒撈著,相反吃了不小的虧,因為這年4月發生了一件在戰爭史上有重要意義的事德軍將可怕的毒氣投入了實戰。以後毒氣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大量使用,直到被禁用為止。
1915年的戰事就這麼結束了,對於協約國,這是悲慘的一年。協約國共丟掉了近500萬軍隊,同盟國的損失只有100萬左右。唯一的一個好消息是義大利終於決定拋棄與德、奧的同盟,加入協約國了。
1916:血戰之年
1916年被稱為決定性的一年,這一年出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兩個最大,也最殘酷的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它們的規模與殘酷程度遠超過前面的馬恩河戰役。
1915年的大戰,同盟國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遠沒有能徹底打敗協約國。戰爭無限制地拖下去對同盟國肯定是不利的,於是德軍再次把主力從東線調往西線,準備決戰。決戰地點定在凡爾登。凡爾登是巴黎東面稍北的一座要塞,是法軍整個防線的中樞,也是通向巴黎的大門。德國旦打下了凡爾登,法軍整個防線就被切成了首尾不能相顧的兩段,同時巴黎也危在且夕。但德國人選擇凡爾登為決戰之地的真實目的並非僅僅是據而有之,而是要在這裡殲滅法軍主力,這就是此時德軍統帥法爾根漢的觀點。他說,凡爾登將成為「碾碎法軍的石磨」,法國人將在凡爾登「流盡最後一滴血」。
為了把法爾根漢的話付諸實踐,德國人竭盡了一切努力。從1915年1月開始,德國人就著手進行大戰的準備。由精銳的第五集團軍擔任主攻它包括17個整編師27萬餘人、1200餘門大炮,司令官是德國皇太子。這時防守凡爾登的法軍只有11個師約10萬人、600多門大炮,與德軍相比處於絕對劣勢。到2月,德軍的準備完成了,向凡爾登的法國守軍發動了瘋狂進攻。先是漫天風雨般的炮轟,持續了整整八個小時,發射炮彈200萬發以上,又大放毒瓦斯,把整個凡爾登變成了寸草不留的人間地獄。
這時法軍統帥部知道了德軍的目的,他們大驚失色,立即調集可以調動的一切人力物力馳援凡爾登,又任命貝當擔任凡爾登前線總指揮貝當知道一切取決於增援的速度,他以罕見的迅速組建了一支包括近4000輛卡車,近萬人的運輸大隊,把幾萬噸的物資、近20萬名援軍運往凡爾登,使凡爾登的法軍在兵力上取得了優勢,加上他們是憑險固守,德軍再難攻破。但德軍既然把這兒當做整個戰爭的關鍵之點,只能孤注一擲,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排山倒海般的炮轟加衝鋒。
雖然德軍攻勢如此兇猛,法軍的守勢也堅如磐石,他們邊奮勇抗擊,邊高呼口號:「他們不可通過!」如此殘酷的血戰一直持續到7月,德軍已經筋疲力盡,加上英在索姆河、俄軍在東線發動了攻勢,德軍被迫從凡爾登調兵馳援這兩處,在凡爾登的勢便緩了下來。法軍一看這勢頭,立即發起反擊,他們的兵力這時已經遠強於德軍,幾戰之後,德國人幾個月來費了無數鮮血從凡爾登占去的一點兒土地一股腦兒丟掉了。在凡爾登血戰中,同盟國和協約國共損失軍隊約70萬人,是馬恩河戰役的近兩倍。
在凡爾登戰役進行得熱火朝天時,為了緩解對法軍的沉重壓力英法聯軍決定以英軍為主發動一場新戰役,地點選在索姆河。索姆河是法國北部德軍的一條主要防線,其重要性就像凡爾登之於法軍一樣。所以英法聯軍決定選這裡為突破口,向德軍發動大反擊。為了把這場英法聯軍的第一次大反攻打好、聯軍做了精心準備:準備了39個師的強大兵力、上千萬發炮彈,並且將在不到40千米寬的區域內運用它們。
戰役從6月24日打起、像德國人打凡爾登時一樣,先是長達一星期的猛烈炮火,把德軍陣地像耕田一樣翻了一遍又一遍。從7月1日起,步兵們發動了衝鋒。但德軍在索姆河不但有地上防禦工事,還有更為堅固的地下工事,被炮火摧毀的只是地表工事,當英法聯軍攻上來時,德國人像從地下冒出來一般,他們手中的手槍、步槍、輕機槍、重機槍一齊開火,衝鋒的聯軍士兵們像割草一般倒了下去。
結果是悲慘的,進攻的第一天,光英軍就損失了整整6萬人,更悲慘的是,英軍失去了一半以上的軍官,這是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損失軍官最多的戰役,然而戰役還得繼續,英法聯軍按既定的戰略不顧傷亡地發動一次又一次衝鋒,並且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援軍源源不斷,到8月份,進攻的英法聯軍已達51個師,防守的德軍也有了31個師。結果呢,英法聯軍的推進不到10千米,這是以近30萬人的傷亡為代價的。
以後戰役規模還在擴大,雙方都像著了魔似的拚命往索姆河這個小地方投送兵力。到10月份,英法聯軍的規模竟達70多個師,兵力超過100萬,還有近2000門重炮和大量作戰飛機。用如此強大的兵力發動的進攻猛烈可想而知,然而德軍也可怕地頑強,寧死也不後退一步。
到11月,天下起了大雨,本就被炮火打爛了的道路成了爛泥塘,不但汽車通不過,甚至人都沒法走,在這樣的條件之下,英法聯軍只得停止進攻。這樣,規模浩大的索姆河之戰只好不了了之。索姆河大戰中雙方的損失是這樣的:英軍40萬人,法軍20萬人,德軍50萬人,總共約10萬人,又是一項「世界紀錄」。英法聯軍共往前推進了11千米。此後雙方再築壕。
在英法聯軍與德軍苦戰於凡爾登和索姆河時,為了減輕壓力,英國與法國力促業已衰弱不堪的俄國再發動一次新攻勢。俄國只得同意,不過不敢選強大的德軍,而選擇了比它更弱的奧匈軍為對手。6月4日,進攻開始了,俄軍的主攻十分順利,奧軍的陣線簡直像豆腐做的一樣一衝而破,俄軍擁而上,三天工夫便推進了近40千米,還抓了7萬多名奧軍俘虜,俄國人幾乎占領了整個加里西亞。但不久,奧軍回過神來,大批德軍又被從其他戰場調過來,發動了反攻。俄軍被迫停止了攻擊。比起前面的兩場大血戰來,這次戰役不怎麼激烈。不過俄軍的戰果可不小,消滅的奧匈帝國軍隊多達150萬,自己的損失只及敵人的1/3。
除了東線和西線的陸上大戰之外,1916年在海上也進行了有史以來規模空前的一場大戰—日德蘭大海戰。1916年5月的最後一天,德軍龐大的「公海艦隊」起錨了。這時大霧瀰漫,德國艦隊像一群巨大的恐龍游進了大海。他們駛出沒多遠,就在丹麥的日德蘭半島附近海面碰上了英國軍艦。怎能不碰見呢,自大戰爆發後,英國軍艦就在這一帶密密布防,隨時都有軍艦監視海面。一看見敵方艦隊,雙方也不廢話,立即就打將起來。
最先打起來的是雙方開路的前衛艦隊。一開始英國就吃了大虧,兩艘龐大的戰列巡洋艦被擊沉。英國人趕緊跑,向主力艦隊求救。德國艦隊一看敵人逃跑,大喜之下,猛追過來。下午6時左右,英國的主力艦隊趕到了,雙方立即以全部主力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大海戰。德國人努力戰鬥,開始擊沉了不少英艦,但後來看到英艦越聚越多,德軍知道寡不敵眾,只得退出戰場。英國人得勢不饒人,一路猛追,德國人且戰且退,終於退回了基地。
這次大戰中,英國一共投入了戰艦150多艘,德艦隻有約100艘戰鬥結果:英國艦隊損失艦隻共14艘,計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海軍士兵損失近7000人:德國損失了艦隻10艘,計戰列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4艘、老式戰列艦1艘、驅逐艦4艘,海軍士兵損失約3000人。從上面的數目看得出來,英國損失的軍艦不但數目多,而且都是大型艦隻,損失的士兵也有德國的兩倍多。僅從這次海戰來看,英國人無疑是敗了,德國人無疑是勝了。但實際上這次又是德軍失利了英法聯軍的損失是比德軍大一點,但其戰爭資源比德國要大得多!此役之後,英國艦隊仍然牢牢控制著大海牢牢封鎖佳了德國海岸,德國的軍艦再也不敢出去冒險了。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這一年總的來說是僵持狀態,除了俄國人在加里西亞占了一大片土地外,其他地方雙方基本上是原地踏步。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這時候同盟國,尤其是它的主體德國已經頹勢明顯了,主要表現在雙方戰爭資源的巨大差距,這差距將在以後的戰爭中起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