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射雁可不是一件好玩兒的事情,百二十回版本的《水滸傳》,一共出現了2次射雁盛舉,兩次射雁分別由花榮和燕青完成,這是兩個什麼人?花榮,號稱梁山第一美男子;燕青,憑實力拐走了李師師的男人,然而,兩個俊俏美男的射雁盛舉,卻都給梁山帶來了不小的損失,也算是施耐庵先生的黑色幽默了。
花榮射雁
宋江來到清風寨,結識了小兄弟花榮,也把清風寨文武二將的矛盾擺到了明面上,這才有了花榮率領部隊投奔梁山,上山後幾個兄弟一起吹牛,也捎帶商業吹捧,說花榮射術高明,能一箭射斷絨絛,分開畫戟。接下來的描寫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晁蓋聽罷,意思不信,口裡含糊應道:「直如此射得親切?改日卻看比箭。」
先是晁蓋聽完表現出了不相信的神情,隨口說改日比箭,這就好比你跟朋友說改日一起吃飯,就一句客套話而已,誰信誰傻,但花榮卻放在心上了,之後眾人一起游山,只聽得空中有數行賓鴻嘹,花榮動了小心思。
花榮尋思道:「晁蓋卻才意思,不信我射斷絨絛。何不今日就此施逞些手段,教他們眾人看,日後敬伏我?」
作為一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被人懷疑了能耐,要找機會證明自己,這是人之常情,但花榮這段心理卻非常有趣,首先,他在心裡對晁蓋是直呼其名的,要知道他對宋江那可是一口一個哥哥,表里如一。之後又想要他們日後敬伏我,這裡的他們眾人,很明顯是針對晁蓋一人的,至於其他人,晁蓋都服了,你們也不得不服。
這說明花榮打心底對晁蓋這個首領就並不十分服從。
隨後花榮拿出弓箭,直接對晁蓋挑明了,說:
恰才兄長見說花榮射斷絨絛,眾頭領似有不信之意。遠遠的有一行雁來,花榮未敢誇口, 這枝箭要射雁行內第三隻雁的頭上。射不中時,眾頭領休笑。
這分明是炫技加挑事啊,但花榮確實有真本事,彎弓搭箭,正中雁行內第三隻,軍士取箭看時,那枝箭正穿在雁頭上。眾頭領盡皆駭然,都稱花榮做「神臂將軍」。自此,梁山泊無一個不欽敬花榮。
這一段在《水滸傳》第三十四回,是梁山泊第一次射雁,也是花榮第一次炫技,故事到這裡本該結束了,但隱隱之中,施耐庵先生又留下了一條隱線——百二十回《水滸傳》第五十九回,晁蓋率人攻打曾頭市,被人暗算遭了毒箭,中箭的位置十分有趣。
晁蓋眾將引軍奪路而走,才轉得兩個彎,撞見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將來,撲的一箭,正中晁蓋臉上,倒撞下馬來……眾頭領且來看晁蓋時,那枝箭正射在面頰上。
花榮射雁,正好射在大雁頭上,晁蓋中箭,也恰巧中在臉(頭)上,前後聯繫起來,是不是有一種在數難逃的命運感?
持陰謀論觀點的讀者,認為這一切都是宋江吳用安排好,要除掉晁蓋奪取山寨之主,而射箭之人必然只有花榮,再聯繫花榮上山之後,先是不被晁蓋信任,後又不服晁蓋統領,反而對二把手宋江心服口服,這陰謀論似乎也不無道理。
如果你要說,《水滸傳》中花榮在梁山上箭射大雁,目的是為宋江立威,這還真不好說,也許他僅僅就是不服晁蓋,想證明一下自己的本事而已,但事兒趕事兒,趕上了,晁蓋的死法和被花榮射下的大雁一樣,施耐庵一手高明的黑色幽默,引發後人無數猜想。
燕青射雁
那日,宋江帶領兵馬,行至秋林渡,空中有大雁飛過,不依次序,高低亂飛,都有驚鳴之意。宋江見了,心疑作怪;此時聽到喝彩聲,原來是初學弓箭的浪子燕青,連發數箭,箭箭不空,射下十數隻鴻雁。
宋江把燕青叫到跟前,搬出仁義禮智信,好好教訓了一番燕青,這一段說教也十分有趣,宋江的原話是:
「此禽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此禽五常足備之物,豈忍害之。天上一群鴻相呼而過,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卻射了那數隻,比俺兄弟中失了幾個,眾人心內如何?兄弟今後不可害此禮義之禽。」
宋江說,大雁是五常俱備之物,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梁山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也是以仁義禮智信作為自我標榜,大雁就好比梁山108位兄弟,燕青射下幾隻大雁,就好比梁山損失了幾個兄弟一般,於心何忍?
這是百二十回《水滸傳》第一百一十回,故事即將迎來尾聲,梁山好漢也即將迎來自己的結局,征方臘一戰,終將折戟沉沙,兄弟們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退的退,不正應驗燕青射雁時,宋江那一番話嗎?
兩次射雁的對比
如果說花榮射雁,預示著梁山首領的變動,那麼燕青射雁,則預示著梁山的結局。
花榮射雁,射掉了晁蓋的山寨之主,這並不值得可惜,因為在晁蓋的帶領下,梁山眾人並沒有一個清晰統一的目標,宋江上位之後,明確了108位頭領,明確了招安大業,這雖然不被大多數讀者和部分頭領認同,但至少目標清晰了,不再是一盤散沙。
也迎來了梁山的巔峰。
燕青射箭,射掉了數十位弟兄的性命,雖然最後取得了明面上的勝利,但宋江這一伙人,最終還是遭到了奸佞的毒手,死於非命,接受招安,光耀門楣,不過是黃粱一夢,不如像公孫勝那樣做個閒雲野鶴,不如像魯智深武松那樣,取得正果,不如像李俊那樣,遠渡海外,成為一國之主。
這是梁山的衰敗。
梁山上的鴻雁,真的射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