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不容錯過!2019晉江文旅國際馬拉松賽來啦!參賽服、完賽牌長這樣

2019-11-23   晉江經濟報

昨天,2019晉江文旅國際馬拉松賽(以下簡稱「晉馬」)新聞發布會圓滿舉行!

發布會現場

今日讓我們先來一睹為快2019晉馬宣傳片!

視頻加載中...

晉江市副市長黃少偉致辭

福建省晉江文旅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柯惠玲致辭

特步(中國)有限公司泉廈銷售公司董事長李金龍致辭

晉江市體育局局長許紫竹介紹賽事信息

執行單位路越(上海)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簽約

贊助商簽約

總冠名商晉江文旅集團簽約

頂級戰略合作夥伴特步簽約

頂級戰略合作夥伴中國平安簽約

頂級戰略合作夥伴雅客長白甘泉簽約

贊助商簽約

來自省內40家跑團的代表受邀參加發布會

下面,讓小編帶你一起揭開今年晉馬的神秘面紗

您想知道的賽事信息統統發布了! 賽道線路、主題曲、參賽服、獎牌 ......

今年晉馬 將於2019年12月8日舉辦

在去年獲得中國田協認定的「銀牌賽事」和「『民族民俗」特色賽事的基礎上,今年晉馬在賽事路線、配套活動、氛圍營造等各方面有了優化升級!

晉馬組委會將喜迎世中運、愛拼敢贏的晉江精神、晉江歷史人文等元素與馬拉松結合。

濃濃閩南風的參賽服

2019晉江文旅國際馬拉松賽參賽服主色調為中國紅,顏色鮮艷,展示馬拉松的熱情和活力。可以想像,比賽當天,當「中國紅」與「晉江綠」相遇,將碰撞出最火熱的激情。

參賽服的主圖是一片以暗紋效果呈現的五店市建築群,與底色相得益彰。建築群的右下方,是幾個正在跳拍胸舞的人物形象。拍胸舞是一種經典的閩南傳統民間舞蹈,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與極具閩南特色的五店市相印成趣,充滿濃厚的閩南風情。參賽服背面是言簡意賅的口號「跑出中國WAY」。服裝整體風格時尚簡約、活力十足。

晉馬參賽服採用單面鳥眼布面料,材質輕盈、柔軟,透氣性好,具有吸濕排汗、速干透氣的功能,能幫助參賽者甩開悶熱,越跑越輕盈。

可旋轉的完賽牌

2019晉江文旅國際馬拉松賽完賽獎牌名為似水年輪。獎牌結合晉江城市精神與歷史人文進行設計,正面中心拼裝可旋轉的「舵」,代表城市堅定發展的方向和跑者堅持向前的定力。舵的中心是一個「拼」字,既詮釋了晉江城市的精神,也代表著跑者的氣質。周邊上方所採用的回形紋為晉江博物館元素,下方刻有五店市、安平橋、市標等晉江城市地標建築。獎牌背面刻有賽事日期、項目里程、LOGO等信息,周邊起伏的線條代表水波,體現晉江海濱城市的特點。

獎牌掛柄以牌坊造型呈現,閩南風格點綴其中;獎牌帶採用的顏色與晉江2020世中運賽事標誌色調相呼應,寓意晉江人民迎接世中運的期盼和喜悅。

根據比賽項目不同,完賽牌顏色有所區分,全程馬拉松金色,半程馬拉松銀色,健康跑銅色。

業內大咖雙劍合璧共創2019晉江文旅國際馬拉松賽主題曲《盡力就好》

「發令聲響徹雲霄,人海中我來奔跑……圓夢的路上我激情燃燒,愛拼才有贏家的榮耀……」

今年晉馬重磅推出主題曲《盡力就好》這也是晉馬自2016年開跑以來的首支主題曲!該歌曲將於12月初正式上線!

這支主題曲由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撰稿組文學執筆人楊都海作詞、國內知名音樂人劉鑫擔任編曲和歌曲製作人、晉江籍青年作家、演說家許晉杭演唱。

今年晉馬設有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馬拉松(21.0975公里)與健康跑(7.8公里)三個項目。

大賽共計有14517人獲得參賽資格人數其中,全程馬拉松3289人,半程馬拉松4699人,健康跑6529人。本次晉馬首次突破1.4萬人報名!

作為國際級賽事,今年晉馬預計有15個國家的選手參賽

晉馬組委會將邀請肯亞、尚比亞、衣索比亞等國家的十多名選手參賽!再加上加拿大、美國、法國、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印度、捷克等國家的報名選手。

注意!注意!今年,賽事路線也進行了微調優化全馬與半馬的終點均設在體育中心,健康跑終點設在晉江「城市之眼」廣場。

比賽路線途經綠洲公園、「晉江人」雕塑、城市之眼廣場、九十九溪田園風光項目、八仙山全民健身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館等城市地標。

優化的路線將顯著提升跑友舒適度又能讓跑友在奔跑中感受晉江城市魅力

民營經濟發達是晉江的特色之一

企業跑團也是晉馬的特色之一

今年晉江企業跑團也將繼續活躍在晉馬的舞台上展現晉江民營企業的風采

賽旗傳遞、晉馬訓練營、「百團爭鋒」邀請賽、小記者親子跑團、賽道體驗、健康跑終點音樂節......

今年晉馬的配套活動也是豐富多彩

2019晉江文旅國際馬拉松賽由中國田徑協會、晉江市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田徑協會、泉州市體育局協辦,晉江經濟報社承辦,福建省晉江文旅集團有限公司總冠名,執行單位為路越(上海)體育發展有限公司,支持單位為晉江市跑步協會、晉江市健跑協會、晉江市長跑協會。

一場真正的全民狂歡盛會來了!

「晉」情奔跑 馬到成功12月8日我們不見不散!


本報記者:劉寧 許洋洋 陳巧玲 文圖

本期編輯:丁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