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孩子獨居家中66天,會怎麼樣?擁有這種技能對孩子很重要

2022-05-10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13歲的孩子獨居家中66天,會怎麼樣?擁有這種技能對孩子很重要

前兩天網絡上有個視頻頗為流傳,一位13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被隔離在上海,所以不得不獨居在家中66天。

一個本來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是否能夠照顧好自己?

答案顯而易見,這個孩子把自己照顧得很好,而且把家裡的貓貓狗狗也照顧得很好。

不得不說,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

還有網友跟帖說,1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獨立處理很多事情了,只不過是過去父母不捨得放手罷了。

其實,我更看重於這位孩子的媽媽在接受採訪時,不斷重複的一句話:「他比我想像中的要堅強、樂觀多了!」

是的,想要孩子真正地獨立自主、強大起來面對一切,他們擁有的不僅僅是生存技能,即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的能力;還要有生活技能,也就是心理社會能力。

世衛組織對心理社會能力有專門的解釋:

是有效處理日常生活中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使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的行為的能力。

所以,當孩子獨處的時候,他的心理狀態遠遠要大於他的生存狀態。只有心理強大和穩定,一切才都有可能。

就像前段時間長沙的違規建築倒塌,一位女性堅持了88個小時,最終獲得營救。在漫長又無助的等待時間中,在黑暗又狹小充滿危險的空間裡,能夠支撐她堅持下去的,就是強大的內心,良好的心理狀態啊!

如何培養孩子的這種心理社會能力呢?

1、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認知

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不斷地變量,時而充滿自信,時而又有一絲絲自卑,時而因為友情煩惱,時而又會對自己充滿自信……

這些表象,都是他們在不斷地認識自己,並且通過身邊的人來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知的一個過程。

作為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們要正視自己的短板,不妄自尊大,也要看清自己的長處,不妄自菲薄。學會取長補短和揚長避短,有效地培養自己樂觀豁達的個性,造就自信的自己。

2、讓孩子學會緩解壓力的能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格外脆弱,又格外果敢。脆弱到他們覺得生命不過爾爾,果敢到他們可以完全無畏地放棄生命。

有專家專門做過長達5年的調研,得出這些孩子的一些共性:

但凡選擇跳樓結束自己生命的孩子,多選擇在20層以上,完全地放棄,讓人痛惜之餘,毫無回天之力;而選擇跳樓年齡比例最高的通常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孩子。

正是剛剛開啟認識世界的懵懂年齡!正是還沒有完全學會如何釋放、緩解壓力的時期。

所以,要教育孩子懂得學會宣洩和放鬆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3、讓孩子擁有能夠應對突發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世界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它的不可預測和無從把控。所以總是會有太多不可測、不可控因素迎面而來,也總是會有太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那麼孩子擁有應對突發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教育部提出,以後要加強孩子的勞動技能課,讓孩子們學會煮飯、整理、收納等系列生存技能。這個是最為基本的技能,事實上,當孩子可以靈巧地使用自己的雙手時,他就具備了很多能力,主要看父母舍不捨得放手而已。

越是鼓勵孩子獨立處理事情,越是鼓勵孩子嘗試加入到家務勞動中,孩子的家庭榮譽感就會越強,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更強。

4、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孩子從獨立行走開始,就開啟了自己的人際交往圈,同時開始歷練自己的人際交往技能。只不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就會更加重要。

因為他們會越來越重視「朋友」的力量。

所以,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孩子在自己的交際圈獲得成就感的基礎。那麼做到與他人和睦相處,發生問題可以友好協商,以及知道克己讓人,對於孩子來講都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換位思考能力同等重要,讓孩子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理解別人,從而能夠平和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友情。

孩子的強大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孩子的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作為家長,靜待花開並沒有錯,只是在該施肥的時候還要施肥,該澆水的時候還要澆水,不可以完全聽之任之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f2f29fff1848beaa249be74c8471a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