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歷史上的六大公園,老青島們還記得嗎?

2019-04-23     青島城市記憶

青島歷史上有二十多座公園,但按照數字排序的六大公園,不知老青島們還是否記得?那些承載幾代青島人成長回憶的公園,大多早已消失,成為了我們心中永遠的回憶。

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以後,重新命名了青島第一至第六等6座公園。旭公園改稱為第一公園(今中山公園),在登州路一處山林原稱若鶴公園改建為第二公園,原日本人建的新町公園改稱第三公園,山東路(中山路)一處林木綠地命名為深山公園改稱第四公園,火車站前廣場的千葉公園命名為第五公園,安徽路一處的大村公園改為第六公園,百姓們俗稱「大花溝」。

這其中第五公園面積很小,稱不上一處公園,不過它遲至 1991年擴建青島火車站時才取消。原新町公園,有樹木花卉還有湖泊,改為第三公園後在北側建了體育場,園林面積縮小。1931年第四公園拆除,建了銀行區,在太平角新建了第四公園,後稱太平角公園,第六公園今稱老舍公園。第二公園在抗日戰爭期間荒蕪,氣候公園逐漸消逝。

第一公園

第一公園(中山公園)北靠太平山,西臨匯泉灣,是青島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德國占領青島後,1901年收買太平山造林,1904年遷走會前村漁民,同時建植物試驗場,後逐步形成公園,稱「森林公園」。

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改名為「旭公園」。

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改名為第一公園,增建動物園。1929年改名為中山公園。

第二公園

第二公園位於貯水山下、青島山北,面臨登州路,曾為德軍軍事用地。園內種植多種樹木,綠樹成蔭,有小溪和亭子 ,配有鐵架木質長條座椅,是專供德國侵略軍操練後的休息場所。

1915年,日軍在若鶴山(貯水山)修建「青島神社」,公園改為「若鶴公園」。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為第二公園。據史料記載,這裡曾是青島文人雅士結伴遊賞和消夏納涼的場所。「園頗寬敞,有亭可望,有溪可濯。樹木蔭森,丘壑深邃,獨坐終日,鳥噪山幽,意竟歸也」。如今第二公園已經消失,大體位置是在貯水山(今兒童公園)後山登州路中段醫學院門前運動場的區域。

第三公園

第三公園位於上海路西(今為第一工人文化宮所)。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後在聊城路一帶建日本僑民「移民區」,即新市區。在其以東谷地建「新町公園」,亦稱「新市區公園」。園內遍植櫻花,建人工湖、假山、迴廊,配石桌石凳,專供日軍和僑民遊玩。

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為第三公園,1934年青島工務局整修,增建了水池、運動場、看台,露天電影場。日本投降之後,這裡成為了一處市場,有賣各種商品的小販和民間藝人表演,十分熱鬧,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就曾在這裡演出過。

第四公園

圖片左下方位置即為第四公園一角

第四公園位於中山路,建於1922年。根據《青島市志·園林綠化志》記載,青島第四公園建於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位於今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之間街心,是一片比較方正的街心公園。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樹木僅有百餘株,時稱「深山公園」。

據劉少文的《青島百吟》記載:「第四公園甚平衍,無奇花異卉,樹僅百株,而在中山路側,又近福祿壽電影院。馬龍車水,遂為士女所恆游。」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市政當局,將公園土地出賣,建成中國、山東、上海、大陸 、金城、實業等銀行。第四公園的老照片一直沒找到,也是一件憾事。

第五公園

第五公園位於青島火車站站前廣場,建於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時稱「千葉公園」。1922年後改稱第五公園。有十株樹木,無園林建築,僅有數少部分花木,圍有石柱欄杆。園內設有翹翹板、滑梯和部分長條木椅,供遊客休憩。隨火車站廣場大規模改造時拆除。

第六公園

第六公園(老舍公園),原來這裡是觀海山通往青島灣的一條自然沖溝,北高南低。因遍植薔薇,花開繁茂,老百姓稱「大花溝」。德國占領青島時期始建綠地,稱「梯利華茲街心花園」,是青島早期公園之一。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改稱「大村公園」。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改稱「第六公園」。20世紀30~40年代,填溝平地變為垃圾場,至1945年前與路面齊平,種植懸鈴木、銀杏、青朴及花灌木,簡易恢復成公園。青島解放前曾一度荒蕪。1999年,經升級改造整修之後後命名「老舍公園」。

本文文字參考源自《消逝的公園》及青島日報等,圖片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編輯添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eBQAWwBmyVoG_1Z-DiE.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