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意見》實施和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五周年特別報道】在民族復興史冊中光耀中醫藥振興路

2024-10-25     川渝本地消息

在民族復興史冊中光耀中醫藥振興路

——寫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實施和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五周年之際

2024年10月,我們迎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印發(以下簡稱中央《意見》)和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五周年。

這是一個中醫藥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五年來,中醫藥事業順勢而為,聚勢而上,走出了一條新時代中醫藥現代化之路。五年來,中醫藥現代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化改革之姿,為民服務之態,科技創新之光,舉世矚目之勢,匯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浪潮。

旗幟引領航向——

開闢事業發展新局面

中醫藥融入民族偉大復興浪潮

時光前行不舍晝夜,連結起過去和未來,鐫刻下團結奮鬥的足跡。

述往思來,向史而新。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不斷向廣度和深度延展,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中醫藥事業標定航向,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如何認識中醫藥、如何發展中醫藥、發展什麼樣的中醫藥等根本性、長遠性問題。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11項方案和意見,《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位列其中。

同年10月,全國中醫藥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印發,這是第一個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的關於中醫藥的專門文件。

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央《意見》從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推動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改革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為做好新時代中醫藥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四梁八柱」隨之建立,宏偉藍圖呼之欲出。

五年來,在中央《意見》的指引下,《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等重要文件接連印發;協同推動發改、教育、科技、醫保、藥監等部門實施一攬子符合中醫藥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政策法規研究全面加強;全國各級衛生健康委堅持中西醫並重,統籌謀劃、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形成;各地先行先試的探索者們動真格、出真招,無數凸顯中醫藥優勢的鮮活經驗湧現出來……中醫藥事業發展「亮點」頻現。

中央持續關注的目光向中醫藥投來。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中西醫並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黨中央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對中醫藥作出的戰略部署,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層層推進,背後彰顯的是中國共產黨對中醫藥工作一以貫之的重視與支持。

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中央《意見》出台後,中醫藥發展活力倍增。中醫藥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取得新成效,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度進一步提升。

又到春潮拍岸時,在中央《意見》指引下,中醫藥迎著時代之光,以螢燭之輝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畫卷,閃閃發亮。

改革凝聚力量——

在求變發展中大膽突破

中醫藥事業和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風好揚帆,改革逐浪。

中央《意見》提出規劃建設一批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上海等7省市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圍繞綜合改革的「任務書」和「施工圖」,全面發力、多點突破,以「小切口」撬動「大變化」。

——上海著力把社區打造為中醫藥服務主陣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開設了中醫館。

——浙江以「中醫處方一件事」數字化改革為切入口,推動中醫醫院實現臨床、科研、服務系統性重塑和全過程監管。

——山東、湖南開展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改革,中醫醫院特色優勢不斷彰顯,次均住院費用明顯下降。

——江西、四川強化標準化體系建設,中醫藥產業集群效應不斷放大。

——廣東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中醫藥「五大高地」建設成效顯著。

五年來,在中央《意見》推動下,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的引領作用愈發突出,帶動全局性改革協同推進,鼓勵支持在中醫藥服務模式、人才發展機制、科研評價機制等方面大膽試驗。

為民保駕護航——

堅持服務人民健康為本

中醫藥護佑人民健康從未缺席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

中央《意見》第一條「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第二條「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成為解決「讓老百姓方便看中醫、放心吃中藥、看上好中醫」的「金鑰匙」,讓服務民生的溫度直抵人心。

——這一張網,網住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五年來,在中央《意見》指導下,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部署推進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建設2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項目,遴選布局138個中醫特色重點醫院,讓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基本可以覆蓋偏遠省份。

2024年9月,《關於加快推進縣級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到2030年,縣級中醫醫院力爭實現五個「100%」,扭住縣域中醫院發展「龍頭」,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在基層深處延伸擴大,人民群眾得以享受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

——這一間房,容納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西安,在雁塔區電子城街道二O五所社區中醫館駐足長談。各地積極推進中醫館建設,不斷強化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如江蘇創新分級評價機制,建設星級中醫館。

從中醫藥法實施後,中醫診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到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打造的「雲上」中醫館,打通百姓就醫「最後一公里」。

在中央《意見》指導下,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設置中醫館4.17萬個,超過99%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中醫藥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帶給了人民群眾滿滿的獲得感。

——這一批人,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強,離不開優質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國家中醫醫療隊開展巡回醫療工作,他們的足跡走過偏遠的山村小巷,以大醫精誠揚岐黃之術,留下技術和管理隊伍,為當地醫療持續發展蓄力。

中央《意見》指出,要築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一批批通過農村定向培養、中醫全科醫生培訓的年輕中醫藥人才走向基層崗位。通過「縣管鄉用」「放寬晉升條件」等方式暢通基層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改善基層人才工作環境等措施,讓基層中醫藥事業迸發青春光芒。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解決14億多人口的健康問題,必須走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道路。遵循中央《意見》對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的指導,中醫藥護航人民健康「防、治、康」從未缺席。

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讓治未病服務網絡初步建立,疾病預防作用得到增強。

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讓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康復科設置比例達91.34%,確定34家中醫康復中心建設單位和培育單位,特色康復能力加快提升。

中醫優勢專科建設成為重點,重大疑難雜病中西醫臨床協作得到推進,遴選建設12家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單位、50家試點項目、510家「旗艦」科室,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創新跨越發展——

在科技之光中破浪前行

中醫藥人才梯隊建設引領支撐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中央《意見》如是指出。

回望歷史,中醫藥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傳承創新發展史。

在這浩瀚歷史長河中——

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高光時刻,讓一株小草被世界認同。

陳竺院士團隊揭示了傳統中藥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作用機制,讓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升至90%以上,獲得舍貝里獎。

陳香美院士團隊中西醫結合治療使IgA腎病導致的尿毒症患病率下降10.5%,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回望中央《意見》實施五年後——

正是緊緊扭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持續培育中醫藥發展動能,中醫藥在治療缺血性中風、非小細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見多發病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一批中醫藥特色治療方案。

正是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註冊分類和審評改革機制,中藥新藥研發以及中藥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正是通過一系列重大項目支持,在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推動建立了中醫絡病學、中醫體質學等新學科,豐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從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到做好中醫治療優勢病種、適宜技術、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的遴選和發布;從推進全國道地藥材基地建設,加強中藥源頭保障,到加快經典名方、醫療機構製劑研發,中醫藥科技創新活力踴躍。

這些科技成果取得的背後,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引領與支撐。

2022年,《關於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印發,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召開。

這是歷史的集結號,中醫藥人才工作納入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布局,這正符合中央《意見》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藍圖構建。

通過建立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特點的人才職稱評價制度,為深入推進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注入動能。

通過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開展岐黃學者、青年岐黃學者培養,中醫藥創新團隊建設,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等經典項目,一批批高層次人才培養起來。

通過加速中醫藥活態傳承,讓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等一大批名老中醫專家經驗「活」起來,為高素質人才培養賦能。

放眼全國,24個省(區、市)開展了省級人才培養工程,構建了國家地方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人才培養格局,中醫藥領軍人才為引領,中青年技術人才、基層實用人才為主體的特色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對新時代中醫藥事業引領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共贏開創未來——

堅定文化自信自強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2021年,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2023年,8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戰略。2023年,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已提升至24.62%;中醫藥海外傳播半徑不斷延伸。

2023年,「智慧之光——中醫藥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亮相。透過歷史的塵光,500餘件文物藏品穿越而來,連結成傳承有序的中醫藥文化脈絡。近年來,各類大型中醫藥展覽分類上演,以數字化賦能中醫藥策展,多角度,多側面讓人們近距離感受到現代中醫藥文化魅力。

從冬至到小滿,從深冬到初夏,從「寶葫蘆」第一次開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攝製的大型文化節目《中國中醫藥大會》第一季11期節目相繼播出,在絢爛的聲光樂舞之間,中醫藥傳世技法、創新成果、醫理智慧,漸次呈現在觀眾眼前,引領萬千觀眾發現「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這是激情的傳遞。近年來,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在國家體育館、國家博物館、北京世園公園開幕;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走進名醫故里」「走進綜合改革示範區」等活動陸續啟動,一個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接連建立,讓市民感受到穿越千年的中醫藥文化魅力。

中醫藥文化的種子潤物細無聲播撒在天地間。「聽仲景故事、品中醫智慧、做藥膳美食」……如今,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在全國各地開展得如火如荼,受到廣大青少年朋友的熱烈歡迎。

中醫藥內涵價值呈現日漸深入。從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太極拳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到《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四部醫典》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從編纂浩瀚巨著《中華醫藏》到實地調研編著《國醫大師傳承錄》,中醫藥智慧不斷傳承。

中醫藥文化產品供給日漸豐富。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大賽、全國說醫解藥科普大賽、悅讀中醫等活動持續開展,中醫藥文化夜市人氣火爆,中醫藥正逐步成為人民群眾促進健康的文化自覺。北京冬奧會上,中醫藥展示空間引人駐足,向世界展示「中國元素」。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中醫藥板塊需求旺盛,中醫藥的積極姿態讓世界矚目。

「推動中醫藥開放發展」,在中央《意見》指引下,中國的中醫藥,開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國方案。

作為世界上瘧疾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葛摩在接受廣州中醫藥大學主導開展的「復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瘧疾項目」後,實現了發病人數下降90%以上的奇蹟。如今,「復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瘧疾項目」已走出葛摩,在多哥、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非洲國家逐漸推廣,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新冠疫情暴發以後,多語種新冠病毒感染中醫藥診療方案被發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享了中醫藥抗疫經驗;向29個國家派出了中醫專家協助抗疫,並派出首支國家級中醫援外醫療隊赴柬埔寨協助抗疫;《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病毒感染專家評估會報告》,肯定了中醫藥救治新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年來,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中醫藥寫入我國與白俄羅斯等9國聯合聲明,以及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中柬中醫藥中心順利揭牌,派遣第3支中醫醫療隊赴柬,首支援柬醫療隊隊員獲柬埔寨騎士勳章。建設起30個較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一批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31個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中醫藥影響力得以進一步提升。

偉大征程,召喚新的進發。

新時代的中國奏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樂章,新時代的中醫藥正在中央《意見》精神的指引下,闊步前行。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精 彩 推 薦

  • 「天府雲醫·海外惠僑遠程醫療站(委內瑞拉站)」正式啟動
  • 2024年泛烏蒙山片區中醫藥基層人才培訓班在宜賓舉辦
  • 《中國中醫藥報》頭版頭條聚焦成都八一骨科醫院:激活百年骨傷技藝蓬勃「生命力」

熱門視頻推薦

更多內容就在四川中醫藥視頻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e69377a8bb818907bd392441a9894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