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守萬里茶道第一關

2024-10-18     搜狐網地方資訊

長江文化考察隊第三路來到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區姑塘鎮的姑塘海關舊址,歷史上的「萬里茶道第一關」。當地文化專家汪建策帶我們從堤壩上往灘涂走下去。秋陽下,鄱陽湖泛著微光,遠山的倒影與絡繹的貨船虛實相映。此時正值枯水期,水落灘出,坡岸上可以見到大塊堆疊的橢圓石頭。汪建策說,這是形成於第四紀的冰川石。

汪建策退休前擔任九江博物館館長,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經歷43年的文物保護工作,熟悉九江的每一處文化遺蹟。

十七世紀興起的以茶葉為大宗貨物的國際貿易線路,南起武夷山,經中國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至蒙古國烏蘭巴托,最終到達俄羅斯。這條長達1.3萬公里的線路,成為跨越亞歐的「世紀動脈」。

姑塘關,就是「萬里茶道」上扼守水路的第一道稅收關卡,為閩茶、贛茶和徽茶集散、繳稅的必經關口。

姑塘地處鄱陽湖西北岸,江西境內五條河流(饒河、撫河、修河、贛江、信江)在此匯聚後,將與長江接軌。

同樣是(長)江(鄱陽)湖交匯之地,相比北面15公里湖口江段峭石巉岩遍布、湍回浪急,姑塘水道的水文條件得天獨厚:水漲時,有女兒港、張家套可泊船;水落時,平湖一線,無風濤礁石之險。

而作為關口,姑塘背倚一座炮台山,提供了直接俯瞰鄱陽湖水面的視角。自設榷關之後,往來於江西內河與長江下游之間、不由九江經過的商船皆在此納稅。

汪建策時不時彎腰,在湖灘上搜尋。他撿了許多碎瓷片給我們看,多是青花瓷。僅從碎片就能判斷,原件器型有瓶、碗、盆、杯盞等。

唐以後,九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商貿中心,瓷器貿易尤為繁榮。宋以後,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興起,九江成為連接內地與海外的重要通道之一。明清兩代,九江繼續保持其在交通和商貿上的重要地位,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鼎盛時期,姑塘關前的湖面上時常「千檣萬櫓」,一片忙碌繁華景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近代。

姑塘古鎮彼時是「江西四大名鎮」之一,被譽為「小揚州」,商號近千家,人口逾3.6萬人,「日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燈明」。

汪建策還發現這條通道上出現的一種文化奇觀——從魏晉到民國時期,留下了歷代3000多位詩人的1.6萬多首詩詞,因為地處交通樞紐,不論是升官、貶謫,還是趕考或者漫遊,天南地北的人來來往往都須經過這裡。

「隋唐以前,中國與外界的交流,主要依靠東西向的絲綢之路進行。隋唐大運河改變了固有格局,形成了『南北對話』,長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區首先成為物資的主要供應地。宋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又使商業中心同時成為信息中心、文化中心。」

可惜的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全球貿易、交通大背景的改變,長達兩個世紀的「萬里茶道」淡出歷史舞台,姑塘海關也於1931年撤關。

2019年3月22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標誌著萬里茶道申遺邁出了實質性的重要一步。「萬里茶道第一關」作為申遺的重要遺址,列入其中。同年10月,遺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被正式定名為「九江姑塘海關舊址」。

「萬里茶道第一關」的修復及九江茶市的建成,包括廬山茶區、修水茶園、武寧茶山的茶產業等關聯區域的延伸,將今天的「萬里茶道第一關」的故事講述得更為精彩。 (本報記者 章咪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db1f51f4bcb053955ad88cef6522e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