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也有「公攤面積」?71.0%受訪者期待減少包裝內的空隙和填充物

2024-10-24     中國青年網

71.4%受訪者會儘量避免購買存在「公攤面積」的零食等產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買了一大袋零食,打開卻發現零食太少,包裝所占空間太大,這種情況被戲稱為零食的「公攤面積」過大。外表看起來物超所值,但實際卻在為無用空間埋單,零食的這種過度包裝引發了不少消費者的吐槽。你買到過存在「公攤面積」的零食嗎?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3名受訪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1.4%的受訪者會儘量避免購買存在「公攤面積」的零食等產品,71.0%的受訪者期待減少包裝內的空隙和填充物,61.7%的受訪者希望包裝採用可降解或環保材料。

「買回來發現實質內容太少,就會有一種上當的感覺」

「我會時常給自己和孩子買些小零食,但很多打開包裝後都覺得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比如一包海苔,捏著鼓鼓的,打開只有兩三片,裡面裝著的一個小塑料盒子撐起了主要的空間;一包長長的餅乾,摸著裡面應該有三小盒,但實際打開後中間的盒子是凸起來的,只占了位置,放不了餅乾。「北京的80後寶媽黃欣說。

調查中,74.0%的受訪者買到過存在「公攤面積」的零食。

90後李穎覺得節日商品出現這種現象的情況較多,比如過年時會買的茶葉、紅酒,中秋節的月餅禮盒等。除了食品,她感覺化妝品也容易出現「公攤面積」,往往很大一個包裝裡面裹著很多泡沫或者紙片。

調查中,71.4%的受訪者表示會儘量避免購買存在「公攤面積」的零食等產品,13.7%的受訪者不會,14.9%的受訪者不好說。

李穎感覺,零食「公攤面積」會降低消費者的信任度,「比如以前我本來覺得某個產品挺好的,但買回來發現實質內容太少,就會有一種上當的感覺,以後可能就不會再買了」。

山西的60後劉蓮經常給自己和老伴兒買些營養品,「之前買過一箱,外包裝是一個比較大的箱子,裡面有9小盒,每小盒之間都是用硬紙片疊成方形隔開,硬紙片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間,所有營養品才占了三分之一」。這次的經歷讓劉蓮決定,以後買東西時多看看包裝上的產品介紹,了解下克重和數量再買,不能看著很多就買回來。

71.0%受訪者期待減少包裝內的空隙和填充物

李穎說,零食「公攤面積」大很容易給人造成零食的量也很大的錯覺,如果打開以後發現量很少,消費者其實很難接受,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也會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

黃欣建議,零食減少過度包裝,儘可能讓產品以它本身的樣子出現。「其實很多東西稍微包一層就夠了。」

對於產品的具體包裝,71.0%的受訪者期待減少包裝內的空隙和填充物,61.7%的受訪者希望採用可降解或環保材料,59.9%的受訪者希望優化包裝設計,增加實用性,33.2%的受訪者希望富有特色,與產品特性契合。

「有些包裝可以二次利用,比如有些酸奶喝完後,本身的盒子還能當作儲物盒,就很好。但在包裝上加很多空間設計是沒有必要的。」黃欣說。

「以前不管買多少東西一個塑料袋就裝好了,現在一層一層地包裝,但真正買回來的東西卻不夠好,不夠實惠。」在劉蓮看來,包裝是為了把東西包起來保護住,同時讓消費者方便拿,所以一定就講究實用。

李穎希望零食包裝里食物的量,要與包裝上印刷展示的量一樣大,不要出現虛假的情況。「靠包裝只能騙一次,不能長久地留住消費者。填充的面積少一點,食物多一點,實用一點,生意才能細水長流地一直做下去,大家會用腳投票淘汰不『真誠』的商家」。

黃欣建議完善消費者投訴機制,暢通反饋渠道,同時加大事後監管力度。

受訪者中,00後占16.2%,90後占46.7%,80後占29.4%,70後占6.4%,60後占1.3%。

(包鋆麗對此文亦有貢獻,應受訪者要求,李穎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d29546f22a70f84c30e6c5d060ce6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