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暖手寶、熱水袋……警惕低溫燙傷!

2024-10-30     京津冀消息通

近日,氣溫驟降,寒風凜冽,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取暖設備,瞬間化身為我們抵禦嚴寒的「武器」。然而,這些看似溫柔的小物件,實則暗藏「危險的熱情」,稍有不慎,便可化身成溫柔的「隱藏殺手」,給我們的皮膚造成「低溫燙傷」。

PART1

什麼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顧名思義,是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熱源(通常在44~50℃之間)造成皮膚的漸進性損傷。這種燙傷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通常不會立即引起明顯的疼痛感,因此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導致皮膚受損。

PART2

低溫燙傷的症狀

症狀可能包括皮膚發紅、水泡、脫皮或發白,雖然面積可能不大,但創面往往比較深,有時甚至會導致深部組織壞死。對於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嬰幼兒等人群來說,由於他們的皮膚敏感度降低或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更容易發生低溫燙傷,並且燙傷後更難癒合。

PART3

低溫燙傷的預防措施

1

保持安全距離

使用取暖設備時,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有人會直接把暖寶寶貼在肚子上或把暖水袋直接貼在腿間,這樣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可以在取暖設備和皮膚之間放置屏障,如厚毛巾或毯子。

2

控制使用時間

避免長時間直接接觸熱源,尤其是準備睡覺時,不要持續讓產熱設備與身體親密接觸。

3

溫度適中

定期檢查取暖設備,確保它們處於正常工作狀態,沒有異常發熱、漏水、漏電問題。

4

特殊人群提高警惕

對於老年人、嬰幼兒、長期臥床、糖尿病患者或感覺不靈敏的人群,更應提高警惕,減少使用或加強監護。

5

及時變換位置

定期檢查取暖設備,確保它們處於正常工作狀態,沒有異常發熱、漏水、漏電問題。

PART4

發生低溫燙傷的緊急處理措施

立即脫離熱源,並用流動的冷水沖洗燙傷部位至少10-30分鐘,降低皮膚溫度並減輕傷害。

如果局部有水皰或者表皮破潰,需及時就醫進行對應處理。未破的小水皰需避免摩擦、壓迫,可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皰需在無菌操作下使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皰內的液體,創面使用無菌油性敷料進行包紮,防止感染。

不要進行冰敷,冰敷可能導致組織進一步損傷。亦不可隨意聽信偏方,使用牙膏、醬油等,因為這些可能會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

低溫燙傷雖「隱形」, 但防範之心不可無!在這個冬日,讓我們在享受溫暖的同時也學會保護自己,讓健康與溫暖同在!

來源:北京老年醫院

作者:呼吸內科主管護師 趙新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cba08ce19e27818731ca72b191ae5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