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解構主義的小丑,與時俱進地成了時代偶像

2022-07-15     晴天記憶生活

原標題:源於解構主義的小丑,與時俱進地成了時代偶像

對於喜歡電影,喜歡小丑的觀眾來說,最近的DC漫改劇《小丑》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在國內在沒有引進和上映的情況下,豆瓣上的評分就已經高達9.0,標註想看的人超14萬!

在這背後,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緣由,致使小丑作為一個通俗意義上的反派,成為這麼多人所追捧的偶像?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從了解小丑的起源和發展說起。

小丑,原本只是作為蝙蝠俠的對手,首次登場於1940年的《蝙蝠俠》第一卷第一期中。

一開始,小丑的定位就是高智商的超級反派。

初期蝙蝠俠天生的偵探基因,自然不可避免地與當時的世界名偵探福爾摩斯對標,有了名偵探,自然也就要有一個超級反派與之對標。

所以,小丑自誕生起,就自帶高智商的標籤。

小丑就是憑藉自己的高智商和能力,讓蝙蝠俠成為吸血鬼、通過設計害死超人女友,讓超人性格大變,從而發狂。

但小丑所造成的影響,不僅限於對超級英雄,就連DC漫畫中的反派,也對小丑保有一定的警惕和恐懼心理。

他是最恐怖的人!

DC漫畫中的超級反派,萊克斯盧瑟這麼認為!

所以,有人稱在DC漫畫中,有三種人,英雄、反派和小丑。

由此可見,小丑早在漫畫中,就已經受到了漫畫迷的追捧。

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

這個印象是討論小丑,都不可避免的。

相信非漫畫迷對於小丑的第一印象,就是《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由希斯萊傑出演的小丑。

甚至還影響到了現實。

而當時的嫌疑人詹姆斯·霍姆斯,霍姆斯當時染著鮮艷的頭髮,並以該系列前作《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反派「小丑」自稱。

從而引發軒然大波!

但是,在大熒幕上的小丑,與漫畫中的小丑又有了分別。

在漫畫中,小丑具有酒神因子以及其他的非傳統意義上的超能力。

而在電影中,則是主要聚焦在了小丑對於秩序的破壞,對於人性的抉擇。相比漫畫形象,電影中小丑形象的完成度顯然更高。(當然,對應的蝙蝠俠在電影中的完成度稍顯弱些,沒有漫畫中的永遠planB)

了解了小丑在漫畫和電影中的表現之後,再來看看小丑本身的轉變。

雖然小丑首次登場在1940年,但那並不算我們印象中的小丑,真正意義上的小丑,是他在與蝙蝠俠交手,掉落化學池之後開始。

當小丑從化學池爬起來,一個幽默的業餘殺手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冷酷癲狂的超級反派。

1929~1933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

就業機會急劇減少,待業的人們每天都在大街上無所事事,各種社會問題階級矛盾突然就爆發了出來。

如果說,超人是無所不能,給人帶來希望的超級英雄,那麼蝙蝠俠就是代表了當時群眾被壓抑已久的恐懼,希望能夠以暴制暴的發洩慾望。

而作為蝙蝠俠的對立面,小丑其實本身就是匯聚了當時社會的所有問題,以及人們心中的陰影和恐懼的形象。

並給予當時迷茫、不知道明天太陽會不會生氣,法西斯的萬字旗會不會降臨的人民來說,小丑給予了他們最痛快的宣洩,最酣暢淋漓的意淫。

所以,在早期的漫畫甚至於在電影中,小丑的行為,是有目的,但卻是沒有動機的。

在跨入新世紀之後,諾蘭將小丑搬上了大熒幕,小丑的無序混亂,反而增加了幾分解構主義的思想。

在一個「上帝已死」的年代中,小丑所帶來的不是「解放」,反而更像是宣告一個無序混亂的世界的到來。

在19世紀中期的歐洲大陸,尼采一句「上帝死了」掀起了一陣對所有研究對象,從深層結構進行分析歸納的學術風氣。我們將其稱之為解構主義。

簡單來說,就是會生活的所有形態,經濟,宗教,禮儀,科技,等等所有人類活動,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必須有一個內在邏輯連接起來,否則便無法去解釋。

而小丑一切的混亂,就是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對哥譚現有的所有意識形態,既定秩序,甚至連哥譚唯一的英雄圖騰蝙蝠俠,都要拆解的行為。

他打破了傳統的正邪二元對立理論,在純粹的惡、混亂和無序之中,小丑給所有人選擇,就是對傳統善惡的解構,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在那個瞬間,你會怎麼選擇?

你能炸死對方,但對方也能炸死你!

兩人都是無冤無仇的陌生人!

你的生死掌握在別人手裡!

反正你不按下按鈕,對方也會按的吧。

就是這種人性中最黑暗,但也是最本能的思想,將現代文明禮儀粉飾出來的和睦,蒙上了一層陰影。

回到傑昆·菲尼克斯版本的《小丑》中。

因為不管是在漫畫,還是在之前的電影中,對於小丑是如何誕生的,全部都沒有涉足,像是憑空產生一樣。

而傑昆版本的《小丑》雖然名為超級英雄漫改電影,但本質上是一部講述「墮落」的電影。

故事的架構,是一個飽受欺凌侮辱的小人物,直到無法忍受欺凌,沒有選擇與世界和解,反而是選擇了暴力的抗爭!而在完成了精神上的殺父和行動上的弒母之後,小丑終於走向了極端。

而事實上,小丑的這種極端,本質上是十分空洞的。因為小丑極端行為的背後,對命運的期待其實並沒有打破常規。

小丑仇富,並非因為他意識到時社會結構的不公,僅是因為和韋恩的個人恩怨而已;

只是在求而不得之後,才換了一種方式,通過在電視上的恐怖行為,成為眾多loser的偶像。

一如現在所流行的喪文化。自嘲是廢物,感嘆命運不公,而本質上不過是一種鴕鳥式的逃避行為。

小丑的暴動,小丑的行為,其實本質上就和現在很多的雞湯KOL一樣,沒有任何意義。

在電影的最後,暴力事件已經無法結束,小丑還處於高光時刻的自我陶醉,在眾人的狂歡當中,他依然沒有明確的理念和目的。

而《小丑》和小丑的成功,在於給出了一個可以存放現實焦慮的緩衝地帶,這裡不是現實世界,卻有著現實世界一切的問題。

本質上和其他漫改電影沒什麼分別,小丑的逆襲和暴力,被人稱之為暴力美學,但本質上和滅霸的無限響指鋼鐵俠的飛彈沒什麼分別,都是給予觀眾逃離現實的一種手段。

當然,作為反派角色電影,也不要求電影有和普世正常的道德觀念,甚至他都不用像其他超級英雄電影一樣,將問題解決,給到觀眾一個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結局。(哪怕《復仇者聯盟3》的結局,也要在《復仇者聯盟4》中扭轉)

而《小丑》能夠飽受好評的原因,也是在於它十分成功地揭示了時代病症,準確地將美國乃至全球的社會結構性問題,進行了藝術化的呈現。

小丑的遭遇和反叛,能夠讓每一個喜歡他,喜歡這部電影的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的身影。

所以,小丑從來就沒有明確的動機、明確的理念和目的,小丑所需要做的,就是將自己的遭遇,將社會不公的問題,帶到觀眾面前。

因為,小丑從來就不是英雄。

解決問題,是英雄的事情,小丑和反派,負責發現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c5ecf868b529db0633e732afce27c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