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吼」大的孩子,最容易形成這3種性格,父母要學會「零吼叫」

2023-03-27     樊村聊教育

原標題:被「吼」大的孩子,最容易形成這3種性格,父母要學會「零吼叫」

嘗試犯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行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可孩子一旦出現錯誤,家長總是忍不住發泄自己的脾氣,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沒有耐心,根本不能靜下心來同孩子交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用「吼」的方式雖能制止孩子不好的行為,但也會影響到其心理健康和未來的成長。

案例:小麗是一位90後寶媽,沒有娃前就羨慕別人有孩子,有了娃卻非常的苦惱,孩子遇到事情就喜歡哭鬧,而小麗本身就焦躁,很容易發泄自己的情緒,她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有次直接發飆說:「你這麼喜歡哭,別再叫我媽媽了!」話語剛落,孩子就使勁地憋住了哭泣。其實,吼叫是很容易給孩子帶來負能量的,那些被「吼」大的孩子,最容易形成這3種性格,父母要學會「零吼叫」。

一、自卑

長時間處於被父母吼叫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性格往往會變得很內向、自卑、不自信。因為父母的語言暴力會讓孩子誤以為家長並不喜歡自己,父母也不尊重自己,他覺得自己是卑微的。擁有這種心理的孩子最容易否定自己的價值,做任何事都沒有信心,父母對自己的指責也潛移默化地成為他發展路上的絆腳石,從而心理出現嚴重的自卑。

二、磨蹭

大多數孩子還是會喜歡磨蹭的,他們對時間這個概念並不能完全地理解,而家長遇到這種問題,第一時間一定是催促,進而也會出現嘮叨、吼叫等情況。家長的行為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把控時間,實際上是在阻礙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孩子很容易缺乏獨立性,於是做任何事都需要被約束,這樣會導致他們磨蹭的問題更為嚴重。

三、暴躁

父母對孩子經常發泄情緒,孩子也會效仿這種行為,他們會把發泄看作是理所應當。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受到情緒的壓制,很難施展自己的暴躁情緒,但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就容易變得暴躁,這會導致孩子缺少朋友,無法得到他人的青睞,嚴重的可能導致孩子心理偏激,性格有缺陷,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吼叫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但仍有家長不以為然。教育專家也表示:沒有被吼叫過的孩子,情商會更高,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會換位思考

不被父母吼叫的孩子,他們受到的教育方式就是「共情」,父母體諒孩子,孩子也理解父母,雙方互相溝通也形成了和諧穩定的關係。在這種方式下,孩子會懂得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性,同時也會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的思想,於是孩子就會變得喜歡換位思考,無論是在父母面前還是朋友面前,都會體諒別人,不會惹麻煩。

二、自信心和創造力

家長用吼叫的行為教育孩子,目的是糾正孩子當下錯誤的行為,但這種方式只能適得其反。突如其來的吼叫只能讓孩子徹底懵懂,他也無法認清自己的錯誤。而善於與孩子溝通,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內心的訴求,於是父母也能幫孩子控制好行為和想法,也會給孩子提出寶貴的建議,孩子不僅自信心大漲,創造力也會跟著受到影響。

三、親子關係更和諧

頻繁被吼叫的孩子,對父母的印象只有恐懼,他們會認為父母是高高在上的,是不能跟自己進行良好溝通的人物。然而孩子見到那些態度溫和,性格平穩的父母也會更加地羨慕,從而導致孩子對父母的喜愛程度大大下降,親子關係也不會很和諧。要知道,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僅需要孩子一人努力,身為家長也要去改變不良行為,去構建親子和諧關係。

孩子是獨立個體,父母對其控制欲並不能太強,也不要頻繁使用語言暴力來教育孩子,那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各種問題,家長需要做的是耐心尋找正確合理的方法去解決,一味的吼叫並不能直接解決問題,反倒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是父母成長的時候,雙方都需要共同進步,不斷反思,互相共情,這才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c3899565fce0e260c65cb077800eb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