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中國旅遊日,來看看古代驢友徐霞客的故事

2022-05-19     Uni旅圖

原標題:5.19中國旅遊日,來看看古代驢友徐霞客的故事

暮歸 新疆五彩灘 葉新寶攝

旅行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呢?是高山、是海洋、是樹木,還是遠方的一家食肆?

5月19日便是中國旅遊日,或許久未能出行的我們可以帶著這個問題來看看徐霞客的故事。

糕團攤 江蘇蘇州 趙永清攝

2011年,5月19日——《游天台山日記》的開篇之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游天台山日記》是《徐霞客遊記》的首篇。

徐霞客生於1587年,是今天的江蘇江陰人。他少年時期便有奇志,想要遍歷山川,記述通志。在母親的支持下,22歲的徐霞客踏上了他的旅途。直到54歲逝世,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林之間,足跡遍布今天的江浙、山東、山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雲南等21個省區。

晨光沐石猴 黃山 黎鳴攝

徐霞客記敘了自己三十多年的旅行觀察,在他逝世後,書稿由他的老師季夢良整理,《徐霞客遊記》最終成書於崇禎十五年。

徐霞客不僅遊覽了名勝,還對觀察到的地質地貌、人文風俗有非常詳細的記載,經過今天科學手段的詳細勘探也沒有太大誤差,對許多古建、碑碣的記錄也對今天的考古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助力。

奇峰日照 黃山 山百合攝

一峰西垂,頂頗平伏。三面壁翠合沓重疊,前一小峰起塢中,其外則翠微峰、三海門蹄股拱峙。登眺久之。東南一里,繞出平天矼下。雨復大至,急下天門。兩崖隘肩,崖額飛泉,俱從人頂潑下。出天門,危崖懸疊,路緣崖半,比後海一帶森峰峭壁,又轉一境。——《游黃山日記》

輕舟已過萬重山 廣西桂林喀斯特地貌 黎鳴攝

「粵西之山,有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

「純石」指質地純凈、沉積厚度大的石灰岩層,其喀斯特作用最強烈,會有壯美的山形,「間石」則指石灰岩層中夾有砂岩層。「石山」「純石」「間石」等都是在描述喀斯特地貌。

光影峰林 廣西桂林 陳勝強攝

徐霞客是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驅,他最早揭示了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的各種特徵,還記錄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布和發展規律。

春到深山 湖北恩施 周昌發攝

二十日,先晚候舟太平寺涯上,即宿泊舟間。中夜見東西兩山,火光熒熒,如懸燈百尺樓上,光焰映空,疑月之升、日之墜者。既而知為夜燒。

「夜燒」便是古代楚地畬田的風俗,「畬田」即放火燒掉荒山野地的雜草和荊棘,待下雨時播種。這種耕作方式在古代,可以減少勞動強度和消滅病蟲害。

雲霧茶山 湖北恩施 周昌發攝

望隔溪塢內,桃花竹色,相為映帶,其中有閣臨流,其巔有亭新構,閣乃前游所未入,亭乃昔時所未有綴。急循級而入,感花事之芳菲,嘆滄桑之倏忽。登山踞巔亭,南瞰湘流,西瞻落日,為之憮然。乃返過草橋,再登石鼓,由合江亭東下,瀕江觀二豎石。乃二石柱,旁支以石,上鐫對聯,一曰:「臨流欲下任公釣。」一曰:「觀水長吟孺子歌。」非石鼓也。兩過此地,皆當落日,風景不殊,人事多錯,能不興懷!

湘江夕照 三湘四水攝

《徐霞客遊記》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內容涵蓋也非常廣。徐霞客除了對山形地貌的觀察外,對於水文分布、江源探尋以及山水與氣候關係的體驗,也有詳實的記錄。

他在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廣西等地進行了長達4年的探訪,總路程達到3萬餘里,系統全面地考察了當地的水文情況和水系源流。

天塹變通途 金沙江 葉振東攝

他歷時兩年多探尋珠江水系源頭,還將《尚書·禹貢》中記載的長江源頭——「岷山導江」,修正為金沙江。

月落博愛閣 瓊枝玉葉攝

又北五里,泊於柳州灘,借鄰舟拖樓以宿。是晚素魄指月亮獨瑩,為三月所無,而江流山色,樹影墟燈,遠近映合,蘇東坡承天寺夜景不是過也。

「朝碧海而暮蒼梧,睹青天而攀白日」,旅行對徐霞客來說意味著永恆的志向與探索。《徐霞客遊記》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他青壯年時期探訪的名山大川,共十七篇,占據全書四分之一;第二部分則是他晚年對西南地貌、風俗的詳細梳理。

緬茨姆峰 葉寶俊攝

五十歲時,他感到老病將至,身體的不適反而催促他抓緊時間從家鄉江蘇出發去往雲南,開始萬里遐征。最終他寫下了260萬字的遊記,可惜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僅有60萬字。

夜·舟 浙江烏鎮 王建樂攝

日出草原 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荷葉嘎嗒 程友攝

霞光浦影 福建 楊根鴻攝

徐霞客在《溯江紀源》中寫道:「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於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世間的一切故事,或許都來自於人類小小的好奇。

那麼,旅行對你而言又意味著什麼呢?

圖源:Uni旅圖社群

攝影師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c27838bf2cf1d165c1da2e225a8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