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建禮
近些年來,隨著古裝偶像劇、仙俠劇走紅市場,曾被譽為國劇之光的歷史劇逐漸式微,不僅數量越來越少,佳作更是鳳毛麟角。
近日,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的歷史傳奇劇《天下長河》憑藉切入歷史的獨特視角、精彩曲折的故事情節、新穎生動的人物形象、精益求精的置景道具,吸引和打動了很多觀眾,成為近些年來難得一見的一部優秀歷史電視劇。
《天下長河》以康熙十五年一場巨大的水災之後,靳輔和陳潢兩位治河能人被康熙不拘一格地提拔任用,從此施展平生所學,嘔心瀝血,不畏艱險,櫛風沐雨奔波數十年治理黃河的故事為主線,將康熙平定三番、收復台灣,索額圖和明珠黨爭,陳潢、高士奇和徐幹學三兄弟不同人生境遇等多條支線的故事穿插其間,「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既有歷史正劇的厚重嚴肅,又有幾分傳奇和喜劇色彩。在觀賞性十足的同時,其胸懷天下的情懷表達以及陳潢和靳輔身上閃耀著的理想主義光芒令人感動。
國產電視劇中,講述清朝康熙年間故事的作品可謂數不勝數,歷史正劇有《康熙王朝》《少年天子》《一代名相陳廷敬》《施琅大將軍》《一代廉吏于成龍》等,戲說歷史劇有《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康熙秘史》等,武俠劇則有各個版本的《鹿鼎記》。
在多部正說、戲說演繹康熙年間帝王將相歷史故事的電視劇的輪番轟炸下,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復台灣的故事幾乎在中國家喻戶曉,再拍這一歷史時期,如果沒有更好的切入視角,恐怕很難再吸引觀眾。
《天下長河》別出心裁地以清朝康熙年間治理黃河的史實為依據,以靳輔和陳潢兩位治河能臣為典型人物,講述他們率領成千上萬治河工匠歷經數十載風雨,促黃河安瀾、護百姓安寧的故事,勾勒出一部三百多年前大國工匠的治河史詩,譜寫了一曲滄桑歷史中治河英雄的讚歌。這樣的故事主線在以往類似題材歷史劇中從未有過,可謂匠心獨運。
更為難得的是,《天下長河》不像很多歷史劇那樣只一味謳歌明君清官,它不為帝王將相立傳,只為中華民族的治河英雄譜寫讚歌。正如《天下長河》導演兼編劇張挺所言,該劇「擺脫了明君和忠臣敘事」。儘管陳潢和靳輔這兩個人物塑造得有些過於理想化,但正是他們身上難能可貴的理想主義光輝,感動了無數觀眾,提高了全劇的思想立意和藝術內涵。
劇中,陳潢有一句台詞,「天下不是皇上的,黃河也不是皇上的。再過一百年、一千年,地上的皇帝比天上的星星都多,黃河只有一條,在黃河面前,我們是平等的」,堪稱全劇畫龍點睛的金句。
陳潢和靳輔被導演編劇賦予了一種樸素的大歷史觀。這種大歷史觀是超越具體某個皇帝、某個王朝的,他們只對黃河、只對天下百姓、只對中華民族負責,這是他們敢於違抗康熙聖旨,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根本原因。
按照孔孟之道尤其是程朱理學來說,從他們抗旨不遵的那一刻起,他們不算是忠臣。而以康熙在這件事上的剛愎自用來說,康熙也不算是明君,更不是聖君。
黃志忠扮演的靳輔讓人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中他扮演的海瑞,這位演技精湛的老戲骨再次在螢屏上塑造了一個經典古代官員角色。
尹昉飾演的陳潢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他很好地詮釋出角色單純執著、堅定不屈的性格和氣質。陳潢和靳輔在黃河上游勘查時的一個夜晚,對著黃河說的那句台詞「我要讓黃河安瀾,不輸古人」,令人感動。
「朝政清,黃河才能清」。《天下長河》中這句提綱挈領的台詞,彰顯出主創團隊以史為鑑、志存高遠的思想立意。
劇名中的「長河」二字一語雙關,既指的是黃河,也指歷史長河。在陳潢和靳輔身上,體現了屈原等中國傳統優秀文人為追求理想「雖九死亦猶未悔」的風骨,他們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最閃亮的星光,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雨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巍然不倒的脊樑。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埋頭苦幹的人、拚命實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這是中國人民的脊樑,更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陳潢和靳輔正是這樣的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靈魂人物。為他們這樣的大國工匠書寫一部治河史詩,譜寫一曲治河英雄讚歌,是《天下長河》的最大藝術和精神價值所在。
《天下長河》除了濃墨重彩地刻畫了陳潢和靳輔兩位治河英雄之外,還塑造了康熙、于振甲(于成龍)、索額圖、明珠、高士奇和徐幹學等諸多歷史人物形象,這些人物雖然在以往的清宮歷史劇中多次出現,但這一次或多或少都有新穎之處。
以往國產電視劇中的康熙,絕大多數是被謳歌的一代明君,連經典佳作《康熙王朝》也不能完全例外,陳道明把這位皇帝的堅毅果敢、雄才大略刻畫得惟妙惟肖,給千千萬萬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韓磊用渾厚蒼涼的嗓音演唱的片尾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甚至在歌詞里替康熙喊出了「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這種英雄遲暮、雄心不已的無奈。
康熙固然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難以避免有封建帝王的局限性和家天下的本能自私。《天下長河》中,羅晉飾演的康熙一臉白面書生氣,加上不夠陽剛的台詞腔調,起初令人不太習慣,看著有些出戲,但看到後來逐漸習慣了,這個康熙也越來越顯露出殺伐決斷、城府很深、自私殘忍的一面。
羅晉對角色成長變化的把握總體是成功,劇中的康熙之所以最後幾集令人反感,正是該劇主創團隊「擺脫明君敘事」創作理念的體現:
在封建專制社會,即使是康熙這樣史書中的一代明君,也會因為取得平三藩、收復台灣、雅克薩大捷等豐功偉績而自我膨脹,從而導致剛愎自用,自己以為是連治河也懂的全才,聽不進不同意見,最終借明珠黨爭一事治罪陳潢和靳輔,令陳潢慘死獄中。
此外,劇中的康熙因為太子胡作非為而勃然大怒,持劍兇殘殺掉太監,鮮血濺到臉上那一幕,也反映出這個皇帝殘忍的一面。
《天下長河》最後一集結尾,老態龍鐘的康熙雪中來到黃河邊,步履蹣跚地走進當地老百姓給靳輔和陳潢自發修建的廟中,看到二人目光堅定、神采奕奕的塑像時,那種略帶恓惶的神情,堪稱神來之筆,給全劇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
于振甲是劇中另外一個新穎出彩的人物。他是螢屏上少有的古代官員形象。一方面,他是一個廉潔自律、愛民如子的「清官」,在桃源縣當縣官時深受當地老百姓愛戴,官聲非常好。
另一方面,他是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理學先生,自以為是、顢頇愚蠢,不顧大局,率領桃源縣老百姓武力阻擋泄洪,最終導致三省洪災,禍害幾十萬老百姓,為此痛心疾首、自責不已。他的矛盾性和悲劇性,入木三分地反映了封建禮教對人的毒害。
于振甲在歷史上的原型人物是于成龍。清朝初年有兩個叫于成龍的名臣,《天下長河》里的于振甲應該是其中年齡較小的那一位於成龍,字振甲,此前曾有《一代廉吏于成龍》《于成龍》等電視劇講述他的故事,但《天下長河》里對這個人物的塑造與以往影視作品中大不相同,藝術性地誇大或虛構了他對靳輔和陳潢治理黃河造成的阻礙,刻畫了一個既可氣可恨,又可愛可悲,卻不失為君子的糊塗「清官」形象。
或許正因為與歷史原型人物有較大不同,《天下長河》中自始至終用的是于振甲這個名字,並沒有提到于成龍。劇中,康熙批評于振甲時所說:「清官指的不僅僅是清廉,是斷事清明公正。」可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的問題。
結尾,于振甲接替靳輔和陳潢治河,起初用自己的辦法毫無成效,好在最後知錯就改,換成陳潢和靳輔的治河策略,終於讓黃河安瀾。
這樣一個性格鮮明、有功有過的複雜人物,無論是演員蘇可的精彩表演,還是劇本對人物的設定都非常成功,成為全劇的一大亮點。
《天下長河》在講述治河的主線故事,塑造靳輔、陳潢、康熙、于振甲等主線故事人物,以及涉及平三藩、收復台灣、雅克薩之戰等歷史事件時,表現出了歷史正劇的厚重和嚴肅,但在講述陳潢、高士奇和徐幹學三兄弟進京趕考,索額圖和明珠黨爭等支線故事時,則帶有幾分傳奇和喜劇色彩。
劇中,陳潢、高士奇和徐幹學三人是在赴京趕考住客棧時相識,一起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從相貌來看,徐幹學雖然長得比較老氣,但彼此年齡相差不太大。結果,徐幹學因為承諾拿家鄉萬畝水田行賄索額圖而高中探花,陳潢名落孫山,高士奇的考卷被明珠污損根本沒有考中的機會。
不料,考中探花的徐幹學只是進翰林院當了一個小小的編修。名落孫山的陳潢因為靳輔推薦而受到康熙賞識,高士奇更是通過走明珠的後門得以讓康熙看到其才華,一日連升七級直接進入南書房。三人如此戲劇性的經歷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增加了該劇的觀賞性。
實際上,歷史上這三個人有較大的年齡差距,徐幹學生於1631年,陳潢生於1637年,高士奇生於1645年。從各自的經歷來看,並沒有同一年進京趕考,顯然這是編劇的虛構,是歷史劇藝術創作「小事不拘」的體現,但這種合理的虛構增強了劇情的戲劇性。
劇中,陳潢作為主角自然著墨頗多,但對高士奇的塑造也格外精彩。陸思宇扮演的高士奇才華橫溢、機智聰明,雖然沒有陳潢的單純執著和正直不阿,但也很受觀眾喜愛。
第15集,康熙派他以第二欽差身份暗中監督欽差徐幹學去江南協調兩江總督阿席熙和河道總督靳輔有關河銀的矛盾。他暗中觀察、沉著冷靜、運籌帷幄,既幫靳輔和陳潢要到了50萬兩河銀,又沒有得罪阿席熙和索額圖,處理得八面玲瓏。
徐幹學這個角色的演繹略顯浮誇,演員表演時的神情和台詞腔調有些用力過猛,雖然具有諷刺意味和喜感,但是過猶不及。
《天下長河》中,最具喜感的兩個人物當屬梁冠華飾演的索額圖和公磊飾演的明珠。看得出來,導演和編劇有意通過這兩個角色來調劑全劇的氣氛,使得劇情不會顯得過於沉重嚴肅。
梁冠華和公磊兩位優秀演員很好地塑造出與以往螢屏形象不同的索額圖和明珠。梁冠華刻畫出了索額圖的粗鄙和狡詐。公磊演繹出了明珠的精明和老道。兩人在劇中不停鬥嘴的戲份,頗有喜劇色彩,雖然有些誇張,卻是全劇主要的笑點來源。
作為一部講述治河故事的歷史劇,《天下長河》在置景和道具上下了功夫。據媒體報道,為更好還原清代治理黃河的場景,主創團隊學習參考了大量史料,多次請教水利專家、歷史學者,還復原了河籠、大埽、鐵滑車等40餘項傳統工藝。
為了拍好水戲,劇組還用五個月時間在橫店生挖了一條「黃河」,再通過造浪機人造洪峰,製造出黃河奔騰的效果。
這樣一部以史為鑑、書寫三百多年前大國工匠治河史詩的電視劇,在拍攝過程中把中國影視人的工匠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或許,無論戲裡戲外,這都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一種精神傳承。
(本文原載於《中國作家·影視版》2023年第2期,作者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原標題為《<天下長河>:譜寫治河英雄讚歌》,個別詞句按作者原文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