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比咖啡更提神?有人用了,結果發現……

2023-10-21     科普中國

原標題:吸氧比咖啡更提神?有人用了,結果發現……

這兩天網絡上流行起了一種說法,那就是「吸氧可以像喝咖啡那樣提神」,那麼這種說法對不對?有沒有可能危及健康?今天咱們就來討論一下。

首先說結論:

健康人平時沒必要吸氧,吸了也並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好處。

買瓶氧氣偶爾吸一吸,很難導致氧中毒。

如果你確實發現「吸氧真的有奇效」,那你現在最需要的很可能並不是氧氣罐……

我們真的需要補氧氣嗎?

人須臾也不可能離開氧氣,普通人最多憋氣個一兩分鐘就會感到非常難受,大腦缺氧 4 分鐘,神經系統就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害,窒息時間長了會導致死亡,可以說氧氣是生命之源了。

正常情況下,咱們周圍的大氣里含有大約 21% 的氧,根據海拔高度等條件會有一定變化。而我們人是有適應性的,為了維持合適的血氧濃度,身體會自己做出很多調整。

比如大家都知道,跑步的時候耗氧量增加,我們會氣喘吁吁呼吸急促,這樣增加了進氣量,讓氧氣能夠供得上。而久居在高原,身體里的紅細胞數量也會增加以更好地供氧。這種適應能力,讓我們能夠適應較寬的含氧量範圍,以體積百分比來算,從 19.5% 到 23.5% 的含氧量我們都沒有問題。

圖源:pixabay.com

所以,健康的普通人,只要不是上高原爬雪山,其實並不容易發生缺氧,自然也就不需要額外補氧。

而需要吸氧的,往往是因為身體供氧出現了問題。比如因意外、中毒、或疾病,發生窒息、呼吸系統病變等,導致通氣不暢、氣體交換不足、紅細胞載氧能力下降等等。

一些朋友可能還是堅持,我吸氧了確實提神,咱固然要尊重每個人的感受,不過也要探究背後的原因。

其中一條,就是常被提到的安慰劑效應,我們吸了一口氧,然後自我感覺振作點了,但這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吸氧導致的,這很可能只是心理作用,伸個懶腰深呼吸幾次,效果可能也不差。要真正搞清楚怎麼回事,還得進行單盲或雙盲實驗,還需要建立模型來評估被試的狀態變化,以及設計其他對照等等。而就目前的研究來看,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吸氧有什麼保健作用。

不過,在一些情況下,吸氧之後就「精神了」確實可能是真的,咱們稍後再說。

吸氧會導致中毒嗎?

關於吸氧,很多朋友比較擔心吸氧中毒——滿足一定條件,氧氣確實會導致中毒,但這離普通人的生活真的比較遠。因為一般氧急性中毒往往是這麼幾種場景:

高壓氧艙治療失誤(比如早產兒或一些心肺疾病患者等)

專業潛水員發生意外

氧療時參數設置不當或時間過長

總結起來就是,要麼氧氣壓力很高,要麼長期大量吸氧(比如在家氧療往往需要吸氧十餘個小時)。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朋友在高原住了一段時間後,一下子回到平原,會出現頭暈、疲倦、胸悶、乏力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醉氧」,也就是「高原脫適應症」,這主要是因為在高原上身體內紅細胞數量增加,結果回到平原含氧量增加,紅細胞數量卻還沒有回落,結果導致「供氧多了」,但這同樣需要很長時間,而且不是吸幾口氧就會出現的。

圖源:pixabay.com

再看看咱們平時網上就能買到的小氧氣罐,按照這些小氧氣罐的說明來看,如果每次吸氧一秒的話,通常可以使用不到兩百次,這點容量,又是偶爾吸兩口的話,急性中毒的可能性可以忽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可能聽信了一些不負責任的宣傳,弄個制氧機長期大量吸氧,這種情況確實是有可能導致健康風險的。

吸氧如果「真的管用」

可能是這些原因

有些朋友可能真覺得吸氧立竿見影,那他們可能就得當心了,因為這可能意味著健康或是環境出了問題……

一方面,如前文所說,很多疾病可能影響機體供氧,導致不適,這種情況吸氧當然會有所改善,而吸氧者往往平時就能感覺到身體不適,這樣的朋友應該及時諮詢醫生。

另一方面,我們重點說說環境因素。咱們日常工作生活的環境,有時會比較狹窄擁擠,空氣流通不暢,容易讓人疲倦,覺得「悶」。

這倒不是因為缺氧,因為氧氣在空氣中的含量並不低,咱們呼吸只能消耗其中一小部分,曾有人做過模擬,發現即使用膠帶封上門窗, 7 個人擠在 34.5 平方米的房間上一天班,室內空氣中氧氣含量也只不過降低了 0.3%,人完全可以承受。

導致我們不適的真正原因,不是氧氣少了,而是二氧化碳多了。雖然健康人對二氧化碳的耐受性很強,但畢竟體質因人而異,對非常敏感的人(比如哮喘患者)來說,二氧化碳的濃度稍高,就會有些不適。理想範圍在 900~1800 毫克/立方米。而按照《室內空氣品質標準(GB/T 18883-2022)》,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不應超過 0.1%,換算過來也約為 2000 毫克/立方米。

那咱們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有多少呢?專門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統計,結果如下:

圖源:文獻[1]

從圖上可以看出,一些場所的二氧化碳濃度確實含量挺高,有些地方甚至比標準上限的二倍還高,可能會讓比較敏感的人群產生不適。而 2019 年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在二氧化碳超標的教室中學習,學生也更容易疲倦,而且比起男生,女生更容易疲倦。

在這種情況下,吸口氧可能確實會舒服點,畢竟二氧化碳中毒的治療措施之一就是吸氧。但這可不是因為氧氣能提神,而是環境根本就不健康!

這種情況下,大家就沒必要靠氧氣罐「提神續命」了,勤開窗通風,一方面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濃度,另一方面還能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又方便又省錢,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雖然咱們偶爾吸幾口氧很難導致中毒,但氧氣罐畢竟還是有些消防上的風險,而且氧氣也分醫用氧、工業氧,如果有不法分子使用工業氧給人吸的話,吸氧者還可能因為吸入未除凈的廢氣中毒。

因此,綜合來看,醫療手段是要用在病人身上的,吸氧對健康人沒什麼用,還可能帶來額外的風險,要想精精神神的,咱不如多開窗勤通風,經常去公園鍛鍊一下吧。

參考文獻

[1]劉建國,劉洋.室內空氣中CO2的評價作用與評價標準[J].環境與健康雜誌, 2005.DOI:CNKI:SUN:HJYJ.0.2005-04-031.

[2] 林宵,紀曉倩,郭晉青,等.教室CO_2污染水平對學生疲倦影響的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 2019, 46(20):5.DOI:CNKI:SUN:XDYF.0.2019-20-007.

[3] 《室內空氣品質標準(GB/T 18883-2022)》

策劃製作

作者丨丁崝 科普作者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b21909c61734b75dad44e0a3bef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