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英模劇,是件難事。
讓主人公「活」在螢幕上,讓觀眾有代入感。
周迅在《功勳》單元《屠呦呦的禮物》中飾演「屠呦呦」,觀眾懸著的心可以放下一半了。
在國內女星中,周迅演戲近20年,絕對夠辛苦。
但是,一個演員能有多成功,既取決於導演,也取決於演員本人。
幸運的是,這一章的導演是鄭曉龍,此外,他是《功勳》的總導演。
這個陣容,就基本是穩了。
畢竟國產女劇還是要看鄭導的
《甄嬛傳》開頭,千人千面,每個妃子都有鮮明的個性。
今天,它仍然是宮斗戲劇中無人能及的經典。
而這次在鄭曉龍鏡頭下,周迅不再是「周迅」。
她開始微微彎腰走路,書包一直掛在背上。
她的表情變得更少,她的眼睛失去了敏捷。
周迅自然成了「屠呦呦」。
浪漫
為什麼說國產女劇都要看鄭導?近年來,女性視角的影視作品打開了市場。
無論是女性群像劇還是女性主導劇,只要涉及到人物成長,都是由弱到強的劇情走向。
連男性的成長公式都是用女性的,主角換性別。
很容易被套路,失去女性題材的獨特魅力。
在這一點上,鄭曉龍導演就做了很好的示範。
科研,指標死板,嚴肅枯燥。
所以在屠呦呦的私生活中,鄭曉龍為她設計了溫柔的一面。
例如,在她丈夫李廷釗,出現前後,她都曾在天台上看過星星。
這是一對中年夫婦,琴棋書畫。
「獵戶在西部快趕上金牛了。」
李廷釗:他是孤獨的,寒冷的,讓人心疼。
可他是快樂的。,屠呦呦
獵戶是屠呦呦《幸福》的所在地,也是關於自己在孤獨的科研道路上奔跑的地方。
甚至在迷茫的時候,她也會在夜晚的星空中尋找答案。
她把瘧疾的秘方想像成星星,不停地問,是你嗎?
這種「剛」和「柔」的結合,也很好地平衡了觀眾緊繃的心。
同樣,屠呦呦第一次去海南做臨床試驗。
她把它遞給病床上的小女孩,一朵含苞待放的雞蛋花。
辣椒水丸實驗最終失敗,病床上的小女孩未經治療就走了。
屠呦呦把掉落的雞蛋花撿起來,放進自己的醫書里。
燦爛的雞蛋花,像一個小女孩的命運,還沒開花就枯萎了。
美麗又脆弱。
生死的殘酷話題,和鮮花,也起到了很好的對沖效果。
看星星,送花,都是浪漫的女性視角。
也是女性題材的獨特素材。
即便是在僅有6集的英模劇里,鄭曉龍依舊渲染到了極致,不愧是能拍《甄嬛傳》的男人。
溫情
屠呦呦,是一個非常極致的人物。
她可以專注到,路上撞見同事不理人,不是因為高冷,而是她沒看見。
她有一個自成一方的小世界。
為了打破疏離感,鄭曉龍通過一個個細節,展現了她身邊一群溫暖的人。
比如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釗,彈幕中的「神仙老公」。
李廷釗被下放勞動,臨走前,他交代給屠呦呦家中「小寶盒」,並囑咐她今後如何生活。
兩個人平靜又克制的情緒,引得觀眾掉了不少眼淚。
鄭曉龍在採訪中透露,兩人剛拍第一條時,張頌文哭得淚流滿面,周迅也在哭。
鄭曉龍當即叫停。
「那是那個年代的人習以為常的事,觀眾看了可能會難受,但是作為演員要很平靜。」
事實也證明,此時無淚勝有淚。
他倆沒哭,觀眾反倒哭了。
又比如屠呦呦的爸爸,彈幕中的「傲嬌老爸」。
即便是不滿女兒回家少,但老兩口到了北京給女兒整理房間時。
老爺子會仔細把每一本敞開的書,都夾上書籤,再歸置到書架上。
雖然嘴硬心軟說,不認這個女兒。
在得知女兒研究的,是救人的大事業後。
老爺子接著露出了「護犢子」的真面目,嘴上對女兒的誇獎就沒停過。
「我們呦呦是干大事的人。」
「從小到大,呦呦從來沒讓老師批評過。」
這種溫情的相處細節,又很好地中和了屠呦呦本身偏冷的性格。
一動一靜,一剛一柔,一溫一冷。
幾段對稱鋪陳下來,屠呦呦的故事也講到了尾聲。
「現實題材的永恆魅力,在於時代之真與人性之實的順利會師,越符合人性的真實,越會有人感同身受。」
如鄭曉龍所說,他也確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