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之康
導 讀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行業特色型大學(簡稱行業大學)是有著顯著類群識別特徵且地位十分特殊的一類學校,涉及地質、礦產、醫藥、農業、林業、政法、水利、電力、財經、通信、化工、建築、交通等多個領域。
因其與國家某個行業、產業建設和發展的密切聯繫,行業特色型大學具有特殊的辦學歷史與發展成就,同時也折射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共建」「合作」「合併」「劃轉」等多次調整與改革的歷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逐漸形成了不同層級、類型、水平大學群構的高校陣營。
從首批入選「雙一流」建設行列的大學來看,高水平大學體系基本形成了包括一流大學A類(36所)、一流大學B類(6所)及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在內的三大陣營序列,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則主要處於第三陣營行列。
「雙一流」建設高校中的行業特色型大學
在當前「雙一流」背景下,行業大學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未來,行業大學究竟該何去何從?
行業大學發展經歷3個階段
行業大學的興衰與其所處的歷史時代密不可分,主要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一是行業院校建立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初期)。
1952年,教育部提出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原則和計劃,方針是「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
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大量帶有行業屬性、隸屬於各個業務部門的行業類高等院校應運而生。
比如,當時中央有關部門決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設「學院區」,集中建立了一批按行業培養專才的高等學府,以航空、地質、礦業、林業、醫學、鋼鐵、石油、農業為主的「八大學院」由此產生。
1952年院系調整時成立的「八大學院」及其歷史沿革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和各部委先後共成立570多所行業類高校。如果算上地方成立的行業類高校,其總數占我國高校總數的一半左右。
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這些高校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和科技支撐。
二是行業養大學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到1998年)。
改革開放初期的行業院校與行業的聯繫特別緊密,除少數綜合性大學外,基本上處於「行業養大學」的狀態。
當時,經濟管理體制的「條塊分割」使得行業高等院校管理也是「條塊分割」狀態。
中央各部委所屬高校主要為本行業在全國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而這種發展模式並不能對地方經濟發展作出直接貢獻。
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另起爐灶」,勉強設立地方經濟發展所需專業,形成了「各自辦學、各成體系、低水平重複建設」的三大格局。
第三,行業院校劃轉階段(1998年至今)。
在深入調研和不斷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教育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以1998年國務院進行的機構改革為契機,在「共建、調整、合作、合併」八字方針指導下,對原中央業務部門管理的200多所行業高等院校分批次集中進行了調整和劃轉,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兩級管理、在國家政策指導下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新體制。
在那場改革中,只有少數院校沒有劃轉,依然留在行業;少數劃轉為教育部直屬,成為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絕大部分劃轉為地方管理,成為地方行業院校。
至此,行業部門舉辦高等教育的歷史基本終結。
總體來看,沒有劃轉的高校基本發展較好,而劃轉到地方的境況慘澹。
比如,原衛生部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發展勢頭遠超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下屬的「國防七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現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最差的也位列「211工程」。
「從總體上看,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學科建設依然按照學科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摸索前行,有些大學的特色學科已經辦出了很高水平,這也正是一批行業特色型大學被列入『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行列的主要緣由。」北京郵電大學原黨委書記、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理事長王亞傑指出。
但這裡有一點糾結,就是這類高校既要滿足行業發展需要,也要遵循學科發展的基本規律。
行業大學急於更名
在上述糾結的作用下,在由行業部門劃歸中央或地方管理之後,行業特色型大學在不斷向高水平大學「並軌」「趕超」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去行業化」傾向,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行業大學「更名」。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制度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雲曾撰文道: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國共有380所大學更名,其中,行業大學是更名的「急先鋒」。
不過,在新的改革形勢下,一些高水平行業大學開始重拾行業特色,謀取多元發展,搭上了「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的快車,憑藉一個或數個行業性優勢學科,在國內同類學科中占據領先地位,併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啟動於2006年,是國務院在高等教育系統實施的國家工程之一,共有40所高校入選,為的就是充分發揮頂尖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學科綜合優勢,尤其是全國一流的行業特色型大學在所屬行業領域全國頂尖的學科優勢,以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高校名單
但華北電力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荀振芳認為,行業大學在獲取資源、推動發展的進程中,既具有歷史積累優勢,又面臨結構性限制的「短板」。
在歷史積累優勢方面,高水平行業大學緊緊圍繞國家的戰略需求發揮自身辦學優勢,持續得到政府的專項資金投入。
同時,與部屬共建的辦學模式也使其在教學、科研、人才、基地、平台、就業等多方面獲得行業支持,形成了可持續的社會資源投入機制。
比如,北京交通大學與中國水電集團路橋工程有限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集團有限公司等82家大型集團公司建立大學董事會,華北電力大學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等13家特大型電力企業建立理事會等。
短板方面,荀振芳指出,從可持續獲取資源的多元融合機制來看,行業大學的供給能力尚顯不足。
以大學捐贈為例,2012年由北京郵電大學發起組建的行業大學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的成員盟校,吸取社會捐贈資金的能力持續偏弱,獲取捐贈資金在事業經費所占份額甚至低至可忽略不計。
根據艾瑞深中國校友網公布的《2019中國大學社會捐贈排名》,獲捐贈資金億元以上的大學已達百所,排名第一的清華大學更是高達123.09億元,顯示出強勁的辦學資源自籌實力。
而百名榜單中沒有一所北京高科大學聯盟高校上榜。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
荀振芳認為,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有多種,但行業大學學科布局的結構性弱勢是主要制約因素,這種結構弱勢體現在人才輸出、科技創新、為社會服務甚至文化等多方面。
建議用「學科特色型大學」取代「行業特色型大學」的概念
正如王亞傑所說,「行業相對於學科似乎是個更加不穩定的概念,其『體量』大體相當於一級學科」。
行業的發展、變化、消亡與存續及其景氣度和社會需求的聯繫十分緊密,因而,在後工業時代,行業對大學學科結構、專業設置、人才素質等方面的需求變化和影響是行業大學適應社會需求、開拓市場資源模式必須面對的問題。
荀振芳指出,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行業大學辦學要突出辦學特色方面的比較優勢,勢必面臨從辦學思路到學科布局的再次變革。
高水平行業大學要應對這一變化與挑戰,必須在革新辦學理念的前提下重新審視一流學科的內涵,即它不再單純是國家學科目錄中作為知識體系的一個成文概念,需要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對學科布局、學科結構進行調整、改造、重組與建設。
這不僅是行業大學在新的發展機遇下獲取資源的戰略路徑,也是其在新的發展目標引導下調整內部資源配置的重要策略。
此外,王亞傑也指出,行業特色型大學之所以能夠躋身高校「國家隊」的行列,正是由於國家振興行業的需要和學校自身的特色。
因此,保持特色永遠是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立校、強校之本,是行業特色型大學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但特色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特色會被賦予新的內容。
這就需要行業特色型大學在做強傳統優勢學科的同時,更加注重探索和催生新的學科方向,形成服務面更寬並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特色學科集群,實現優勢學科由行業特色向學科特色的轉型。
因此,他建議用「學科特色型大學」取代「行業特色型大學」的概念。
「從行業特色向學科特色的轉型,符合學科建設的基本規律,是這類大學回歸高等教育本源,實現健康、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