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猿」如何考上公務員——網際網路大廠瘦身記

2022-02-15     每經影視

原標題:「程序猿」如何考上公務員——網際網路大廠瘦身記

虎年新春剛剛上班,知乎裁員就登上熱搜;B站一名員工不幸倒下後再沒醒來……疲憊的網際網路大廠人,從去年底到今年初都處於輿論的漩渦中。

聽到在美團做程式設計師的師姐離職去大學當老師的消息,王謙謙由衷羨慕。 在騰訊做運營崗的他,將離開「網際網路大廠」、考上公務員或事業編視作「上岸」。

隨之,王謙謙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享了一個帖子,一名某網際網路公司工程師寫的「如何考上公務員」。在程式設計師交流APP上,這篇經驗貼的熱度居高不下。「說明現在很多網際網路人對轉型到體制內,端一個穩定的飯碗,是很期望的。」

一度,拿下網際網路大廠offer,是「王謙謙們」人生中的高光時刻。2020年入職的王謙謙雖沒趕上阿里、騰訊、快手上市持股員工「一夜暴富」的那波浪潮,但和上一份中小型遊戲公司工作比起來,網際網路大廠的優勢,他能清晰感受到——寬鬆的企業文化、豐富的學習資源、體面的薪資待遇,還有說出「我在騰訊上班」時的那一圈光環感。

不過, 上述吸引力很快被撲面而來的焦慮感淹沒。2021年以來,王謙謙接連目睹頭部公司裁員,網際網路行業從極速擴張、加薪挖人到降本增效、「去肥增瘦」。行業擠泡沫,非核心部門的人員隨時都可能成為被優化掉的那一個。

從潮起、沸騰到蟄伏,不到30年,中國網際網路商用化的歷史近在眼前。看歷史的人就是歷史中人,大家對網際網路世界迅速生長、急速枯榮的一草一木均不陌生。 轟轟烈烈的勢頭不會永遠保持,放諸大背景中,目前的「大廠過寒冬」只是時代運行軌跡中的一個片段,而對於身處其中的個體而言,則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裁員情況,每經記者向位元組跳動、快手、愛奇藝等方面發去採訪訴求,對方均表示:「沒有更多消息。」

高薪挖來的「人力資源」成了「人力成本」

網際網路暫時容不下這麼多人了

一年後再見到劉曉東,她的狀態比剛剛入職位元組跳動時緊繃了不少。

「春江水暖鴨先知,現在水冷了,也是鴨先知。」劉曉東對每經記者感嘆道,「一線員工最能感受到行業生態的變化,我們部門表面上沒受影響,但現在的做法是讓資源更集中,以前同樣的業務由不同的部門來做,大家相互競爭,現在要歸攏、整合,每個人負責的盤子更大、做的事情更多了,歸根結底是為了節約成本。」

當「降本增效」落到實處時,曾經被大廠篩選或用高於同行薪資挖來的「人力資源」,就成了需要被裁撤掉的「人力成本」。

2021年底,李若北成功應聘愛奇藝設在地方城市的新工作,正式入職前,一批新員工進行崗前集中培訓。「培訓幾天後,負責人突然召集我們開會,沒有任何書面說明,就口頭通知我們,因為公司內部業務調整,十幾個正在培訓期的新員工全部被勸退。」李若北說。

張安感到「水溫變化」的時間更早。2021年,她覺察到環境急轉直下。「上半年還是好好的,到下半年先是取消了『大小周』,原來周末加班是雙倍工資,每月加兩天班,就可以拿四天工資。 取消大小周后,名義上可以雙休了,但大家還是照樣加班,相當於變相降工資。」張安告訴每經記者,緊接著就是裁員,「雙減」政策後,位元組跳動布局的在線教育業務全面壓縮,張安所在的設計崗成為被整體裁撤的對象。此外,位元組跳動戰略投資部也成為被大刀闊斧壓縮的板塊。

「2021年一直在『去肥增瘦』,很多大領導的目標管理計劃明確寫著『去肥增瘦』。」位元組跳動前員工孫林對每經記者表示,「大規模的裁撤部門、關停並轉也是從2021年開始的,教育板塊基本全部解散。除此之外,還有像企業組織發展、內部培訓等部門,也被相繼調整。」

「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震盪。」孫林稱,網際網路公司的共同情況是,沒有那麼充沛的資金,現在的方案就是保持主營業務穩定,裁掉與主業無關的部門或需要長期投入、未看到清晰回報的項目。 「就像騰訊不會砍掉微信,位元組不會砍掉抖音,所謂『去肥增瘦』就是這麼個邏輯,保住最大的優勢,把資源集中起來聚焦『主航道』。」

愛奇藝曾在2018年發布戰略稱,已不能用一棵蘋果樹來形容公司的商業模式,現在已經變成蘋果園,中間最大的一棵樹是視頻,其他還有文學、直播、遊戲、漫畫、電影票、輕小說等新業務。但據愛奇藝2021年三季報,上述新業務仍被歸為「其他業務」行列,視頻業務仍是絕對的主業。換言之,愛奇藝的上述非主營業務都沒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之前招的人是為未來招的,針對未來要擴張的業務。而曾經擴張布局的那些非主營業務,到現在就成了『業務過剩』,對應的是『人員過剩』。」一位網際網路從業者對每經記者說,「所以愛奇藝裁員最為明顯,因為過剩的蘋果樹被砍掉,相應的業務人員上至總監級別也只能離開。這些人並不是因為變得不好而被裁掉的,而是網際網路暫時容不下這麼多人了。」

70餘個項目僅通過兩個

長視頻平台大幅削減腰部內容

「夢想又實現了一步,期待爆款,很開心二次合作。」配上某影視項目正式啟動的海報,2021年11月,一位曾做出爆款甜寵劇的製片人李楊在微博上這樣寫道。

在網友的期待中,李楊無疑是看好這部影視劇的。該項目被立為A級,他有信心奔著S級去。但一個月後,這部原本在去年12月開機的平台定製劇,因為資金問題,突然被按下暫停鍵。

這樣的結果並不在預料之內。畢竟,早在去年10月份平台第一次縮減預算,他們就已經進行了成本的壓縮。「當時平台覺得36集成本太貴,所以我們按照要求調整成了30集。」李楊對每經記者說。

後來看,那時的預算縮減更像是前兆。

在李楊的回憶中,當時沒有過會的項目全部停掉,而像他們這部已經過會、正常籌備的劇是可以拍的,但這個項目還是沒能躲過被放棄的命運。採訪中,他幾次表示理解,「平台也是實在沒辦法了,不到萬不得已肯定不會停這個項目」。但真金白銀的損失還是讓他猶豫,究竟要不要在這個行業堅持下去?

據悉,由於該項目是平台全投資的定製劇,前期需要承製方先墊資,因此算上前期的墊資和後續違約損失,「算下來,我差不多虧了千萬元」。

「早在2021年3月我就覺得這個行業已經很難做了。說實在話,現在平台定製劇基本上已經沒辦法操作了。」李楊坦言。

上述項目的夭折僅僅是個縮影。 2021年底以來,網際網路行業生態變遷、優化整合已蔓延到至今無法實現盈利的長視頻平台上。降本增效背後,眾多影視項目和影視公司的命運也悄然發生變化。

一位影視公司高管對每經記者表示,某大型視頻平台近期的內部項目決策會上,70餘個項目僅通過兩個。「過會率壓得如此之低,這在一年前是不可想像的,整個行業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無論是預算縮減,還是人員被裁,最大的問題實則是長視頻平台收入變少了,沒錢了。相關財報顯示,在過去十年間,愛優騰三家長視頻平台燒掉了超過1000億人民幣。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視頻網站的日子尤其不好過。熱劇和熱綜頻出,但大爆款寥寥無幾。同時,超前點播被取消、廣告大環境收縮,偶像養成系綜藝和耽改劇被叫停。

「去年娛樂圈出現多起重大負面風波,導致行業寒潮再次來襲。所以在內容投入上平台會集中資金更加聚焦頭部,腰部內容愈發不好做。」一位從業十幾年的資深行業人士告訴每經記者。

有行業觀察指出,2020年開始,從發行模式上看,市場上的「腰部劇」「中部劇」正在逐漸消失,預開機新劇主要為視頻平台自製劇+頭部版權大劇。

李楊對此深有體會,他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定製劇已經越來越做不動了。「行業已經不太需要定製劇,未來的方向應該是平台自製劇加分帳劇,沒有處於中間的定製劇這個品類了。」

短視頻平台如同當年四大門戶網站

迫切需要找到下一個增長點

部分網際網路企業把35歲作為一個職場門檻,給了從業者一定壓力。卡在中間的尷尬,是螢幕內的影視劇,更是螢幕外的眾生相。

1月11日晚上,360創始人兼CEO周鴻禕談及「大廠35歲被淘汰」的問題。「我不知道為什麼,中國人到了35歲好像就老了,我不太理解這種說法,在矽谷很多主力程式設計師都超過了35歲,一個人如果沒寫過10萬行代碼,就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人過了35歲雖然不一定能熬夜了,但可以讓自己的經驗發揮得更充分。

周鴻禕 圖片來源:周鴻禕微博

有人在這份焦慮到來前先行離開。可在一線城市,這份轉換沒那麼順利。更高的生活成本,使得能給高薪的網際網路公司成為他們難以割捨的選擇。

一位在阿里工作的北京本地人小亮,沒有租房壓力,但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對學區房的渴望不斷驅動著他。他知道,自己沒法輕易說離開。

小亮還沒到35歲,但對35歲的話題特別敏感。「這把刀還沒有落在我身上,但是它一直懸在我頭上。」他對每經記者表示。

小亮自嘲說:「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讓我有了一個優點:我會預判。疫情對各行各業、實體線上都有影響。千萬別說網際網路公司不受影響,抖音、快手廣告少了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核心是賺廣告費,品牌商家沒有錢了,公司自然也就沒有錢了。

「除非你是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在行業里獨當一面,不然35歲還在做執行,焦慮感會非常強烈。年紀更小的年輕人不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時刻提醒著你:你老了。」

「毀滅你,與你何干。」《三體》里的一句話讓小亮心有戚戚焉。 「這句話解釋了為什麼網際網路行業的人沒有安全感,一旦別人找到一個『殺手級』的應用或場景,毀滅你是分分鐘的事。」

「當年的四大門戶網站(新浪、網易、搜狐、騰訊)多牛,大家一度覺得網際網路的競爭大局已定。但電商出來後,既定格局立刻被打破。2012年,位元組的算法橫空出世,電商流量時代成為過去時……」小亮說,「而現在的短視頻就是當年的四大門戶網站,流量增長眼看著見頂了,迫切需要找到下一個增長點,否則很快也會從『浪潮之巔』的位置上退下來。」

曾經,在網際網路大廠上班,令人艷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小亮的「流量焦慮」,很大程度上概括了二十多年來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疊代邏輯。這是一片急速變化的天地,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崛起和巨大的人口紅利,把握住時機的弄潮兒締造了一幕幕財富神話。 一輪泡沫破滅後,自然有新一輪領域,只要掌握流量密碼,就不愁變現的空間。

「這種疊代邏輯的問題就在於,流量增長的天花板太低了,無論哪個細分賽道,很快就會遇到增長瓶頸。網際網路的門檻沒有想像中那麼高,就像穿上了那雙停不下來的紅舞鞋,哪怕滿腳是血也只能繼續跳下去。」劉曉東說,「這時候再遇到外部因素,如監管層對遊戲、在線教育的整治,大平台反壟斷的措施,資本市場熱錢收緊等,狂熱的故事一下就講不下去。」

每經記者採訪多位業內人士了解到,和2000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比起來,他們普遍認為中國這輪網際網路大廠的擠泡沫會相對溫和地軟著陸。

到今天,驅動網際網路大廠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底層價值已經變了,習慣了燒錢圈地、無邊擴張的「大廠們」,需在適應變化和淘汰出局之間找到一個最恰當的姿勢。

2021年前三季度部分網際網路上市公司營收及負債情況:

過去網際網路盛行的砸錢、做流量、做大營收,再去資本市場套利的遊戲規則講不通了。「有很多大廠的市值是虛高的,資本和市場不再相信這樣的故事了。」孫林告訴每經記者,整體經濟環境脫虛向實,以後網際網路大廠可能會更專注做主業。

獵聘的一份報告稱,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由於發展太快,導致在某些方面野蠻生長,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而監管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健全,都在更好地規範產業數字化,減少發展泡沫,降低運行風險。

北京達曉律師事務所中國合伙人林蔚表示,網際網路行業裁員短期來看確實會造成一些衝擊,長遠看有助於企業提高效率和提升有質量地發展。「國家也注意到了相關情況,在貨幣政策上已經有體現,以幫助企業共克時艱。」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接受採訪的網際網路公司現任和前任員工均為化名)

記者手記 |

時勢造英雄,下一個十年屬於真正的科技創新

十年前,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大廠的offer是令人艷羨的資本;十年後,「逃離大廠」正在變成一種主流「焦慮」。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把「科技創新」等同於「網際網路創新」,而在網際網路行業增速放緩後,一個新的認知浮出水面: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新不再有所謂的模板,複製矽谷不是出路。當靠創業創新崛起的網際網路公司,變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巨頭時,曾經的創新動力就變成了創新阻力。

叢林法則、贏者通吃的思維,在早期為中國網際網路創業公司贏得了發展空間。但這種思維顯然與當下的時代發展格格不入,中國的網際網路經濟要依託於自己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用科技創新、科技服務為人們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

時勢造英雄,風口總會再來。當大廠「黃金時代」遠去,渴望轉型升級的網際網路行業又將去向何方?

記者:丁舟洋 畢媛媛 溫夢華

編輯:董興生 宋紅

排版:董興生

視覺:蔡沛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ab01fe96bfcbc505180aa9789218d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