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後的教培行業,如何轉型?

2022-08-31     987私家車廣播

原標題:「雙減」後的教培行業,如何轉型?

「雙減」後的教培行業,如何轉型?

2021年7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正式出台,對校外培訓機構做出了嚴格規範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減輕中小學生的負擔。

如今,「雙減」政策執行了一年多,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孩子們的作業量在減少,校外學科類培訓也幾乎撤出了教育舞台,這對於教培機構來說無疑是一次大洗牌。

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在各種非學科類培訓中,家長該如何選擇?

未來教育行業的創業之路,又應該怎麼走?

福州市總工會、華榕(集團)有限公司、987私家車廣播共同推出的

創業類訪談節目

《對話三創》第二季第六期

特邀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鄭敏希

知名研學品牌創始人 靳澤霖

做客廣播全媒體直播間

一起聊聊「雙減」的那些事兒!

說到減負,孩子是開心的,很多家長卻會焦慮起來。雖然不用報輔導班了,經濟壓力減輕了,但是教育焦慮卻增加了一層;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時間少了,學習成績就會打折扣,該如何看待家長的這種焦慮呢?

站在家長的角度,鄭敏希認為,孩子從學校帶回來的任務量減少了,但孩子帶回來的任務所要考核的綜合素養的能力卻提高了,孩子更願意和家長進行交流了,親子互動的時間也多了,是值得高興的。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說,鄭敏希則表示,無論孩子將來成就多大的事業,前端必須保證他是一個人,所以想要培養一個孩子,首先重要的是他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培養孩子的教育的根本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全的人。」靳澤霖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作為知名研學品牌的創始人,他認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缺少的是核心的自信,在教育中,不應該拿唯一的標準去評判孩子,應該去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天賦所在,建立起孩子核心的自信,進而能夠支撐他走完整個成年之前教育的過程。

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這或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2021年暑期,「雙減」政策落地,各地細則陸續出台,處在風口浪尖位置的校外教培機構正面臨歷史性的變化。其實,在政策出台之前,一些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已開始向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賽道轉型。

校外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解決了哪些問題?

「首先解決了孩子課外的時間花在什麼地方的問題,再者,彌補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的空隙。」靳澤霖已經深耕研學教育十年,他希望通過研學,讓孩子成長為創新型、創業型、管理型人才。「我真正希望的未來的理想教育,是一個孩子,無論是上專業技術學校,成為一個頂級的護士、一個頂級的汽修工、一個頂級的廚師,都能和上清華北大一樣驕傲,這是我們對教育的初心。」

鄭敏希認為,類似的研學活動深化了旅遊的意義,讓孩子拓寬了視野、學習到更加多維度的知識,同時幫助家長減輕了一些負擔。作為教育哲學、兒童哲學方向的專業研究者,鄭敏希多年來致力於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點,建立自己的核心自尊和自信水平。「我們未來的教育不是在問一個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在問一個孩子你有多麼強大的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我希望我的教育也能夠促進孩子擁有自我滋養、自我建構、自我消化的能力。」

對於想要投身到教育行業的創業者們,靳澤霖給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是順勢而為,第二是基於給社會和家長提供的價值,第三是構建好自己的產品模型、財務模型、業務模型,經過小規模的測試後,再持續一點一點的疊代和放大;「創業的過程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堅持,相信自己的力量,堅持做下去,一定能夠看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通過不斷的努力,相信我們的教育環境會越來越開放,給孩子的學習、成長、成才創造更好的條件,為下一代創造更優質的成長空間。

由中國職工發展基金會、中國職工技術協會、福建省總工會指導,福州市總工會、華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福州市職工創新創業創造中心承辦的,2022年第三屆海峽兩岸(福州)職工創新創業創造「三創」大賽,今年的6月至10月期間將在福州市舉辦。

大賽主要針對哪些創業群體?賽制流程是怎樣的?參賽團隊可以獲得哪些創業福利?如何報名參賽?想要了解關於大賽的相關訊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a7952267828505760cbb40fa6977d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