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數貿會數位技術館成為了全球數字貿易的定海神針?

2023-11-26     財經無忌

原標題:為什麼說數貿會數位技術館成為了全球數字貿易的定海神針?

中國企業參與全球數字貿易需要一根定海神針。

隨著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數字貿易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能。目前這一階段數字貿易仍面臨著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包括數字版權和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難題,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1月23日至27日,第二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在杭州舉辦,為全球數字貿易領域帶來了一場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盛會。其中的數位技術館通過「兩翼一體」方式,呈現了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5G、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數位技術領域的最新科技突破和應用趨勢,充分展示了數位技術的前沿應用和創新案例,為與會者呈現了數位技術對全球貿易帶來的深刻變革。

在這個引人注目的數位技術館中,獨闢蹊徑的是設立了一個備受矚目的展中展——「全國專利密集型產品展覽專區」。它集結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利產品,涵蓋了高端裝備、綠色能源、智能製造、信息服務、智慧生活、節能環保和新材料等領域的四百餘件展品。

這個展區的設立不僅展現了中國企業在數字貿易領域的創新能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保護智慧財產權方面的決心和成就。從數位技術的視角來看,「全國專利密集型產品展覽專區」不僅是一次全國範圍內創新產品的展示,更是中國參與全球數字貿易的生動註腳。

01 「專利」點燃創新之火,助力中國企業揚帆出海

在曾經的中外合作貿易中,外國企業只需要簽署一紙技術合同,就能分走中國企業的大半利潤。

今天,中國已經從世界工廠成為了全球智庫。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顯示,中國是2022年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此外,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還在例行記者會中分享,截至今年6月,中國有效發明專利量累計達到456.8萬件,也位居世界第一。

專利數量再創新高的背後是中國學者、工程師、工人撲在生產一線的無數個日日夜夜,正是在這些人的托舉下,中國的進出口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上升到超過6萬億美元,由出口產品中80%是初級產品和原材料,到今天出口工業製成品占所有出口90%以上。

專利制度與經濟發展高度相關,通過授予創新者獨占權,確保付出能夠獲得應有的回報,從而激發商業活動的創造力。

據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浙江省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設立專區就是希望讓更多的專利密集型產品走向市場、創造價值,進而讓更多的經營主體注重高價值的創新,注重形成高價值的智慧財產權,推動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代表新質生產力的專利密集型產業。

今年首次亮相的「全國專利密集型產品展覽專區」中,擁有來自多家企業的數百件擁有高價值專利的產品,同時在線上搭建虛擬館。

從研發成果到數字專利轉化再到技術應用創新,這是一家優質企業的標準經營模式,也是隱藏在數位技術館空間格局裡的「巧思」。

如果你看得足夠用心,或許能穿透光鮮亮麗的高科技產品,看到背後科研人員的無數個不眠不休的日夜。那麼,你就能理解中國的這三十年為什麼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蹟。

而數位技術館,正是中國奇蹟的傳承之地。

02 數字經濟之城如何打造創造力鏈條?

今天,發展數字貿易已經是全球共識。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體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也分別出台過相關政策推動數字貿易的發展。

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些頂層規劃落地成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案。

顯然,專利是浙江將數字貿易宏偉藍圖落地成為人們可聽、可見、可看、可玩的生活場景的抓手之一。

在數位技術館,雲深處科技不僅帶來了前不久在亞運會上大展身手的絕影Lite3機器狗,他的「哥哥」絕影X30也在這裡獻上了首秀。

「它(絕影X30)背上可以站上170斤的人,堪稱託運神獸」,雲深處工作人員介紹。作為行業應用四足機器人,X30的使用範圍溫度從零下20攝氏度,拓展至55攝氏度,能替代人類從事許多高危工作。

同樣致力於拓寬人類探索世界便捷的,還有申昊科技的防爆型輪式巡檢機器人、配電網帶電作業機器人等多款機器人。

現場還有不少人發現,一些他認為還停留在PPT上的理論或暢想,已經成為了實實在在的應用。

常在科幻文學、電影作品中看見的數字人,已經可在語音與視覺上與自然人交流。據一知智能負責人介紹,基於一知智能利的多模態可視化交互技術的一知芽勢數字人已成功實現不間斷直播7小時,帶貨GMV(商品交易總額)超300萬元。

此外,杭州好克在醫療領域的技術突破,趣鏈科技在數字出行領域的成就,都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而貿易的本質,正是無數次滿足期待。

上述企業雖然各自的領域不同,但都有一個共性,成立於浙江。事實上,浙江已經將數貿會以及全國專利密集型產品展覽當成了助力企業出海、驅動企業創新的抓手。

11月24日,浙江省專利密集型產品培育和推廣中心(後稱「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據中新網報道,未來「中心」將重點圍繞專利密集型產品全產業鏈培育工作開展多項工作。

同時,浙江省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局計劃每年度舉辦全國專利密集型產品展覽活動,充分展示一批具有突出經濟社會效益的專利密集型產品,並定期舉辦專利密集型產品高峰論壇、專場發布會等活動,推廣創新驅動型企業發展的先進經驗,為專利密集型產業內企業提供交流合作平台。

經由「數貿會-數位技術館-全國專利密集型產品展覽」鏈路的傳遞,浙江打造數字經濟高地有了全新發力點,激活企業潛力有了新通道,普及專利知識有了新展台,三位一體,相輔相成。

03 數字貿易時代,需要凝聚「專利保護」的共識

如前文所言,專利確保企業的付出能獲得應有的回報,激發企業創作力,生產出更多優質產品參與到全球數字貿易當中。而全球數字貿易又能反哺企業以豐厚的利潤,繼而擁有更充足的資金投入研發,兩者互相成就,齊頭並進。

但可惜的是,在實現這幅美妙的圖景之前,中國企業,乃至全國、全世界都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數字貿易時代,究竟如何保護專利?

數字貿易立足於網際網路,但在網際網路誕生之初,沒有內置信任機制。

網際網路的點火人馬克·安德森曾公開表示,「網際網路是一個非受信的、無需許可的開放環境,這釋放了巨大的創造潛力。但做生意、開公司等經濟活動,卻無法依賴於一個非受信的網絡環境。」

上海復旦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馬忠法教授同樣在《數據貿易中的智慧財產權及國際法問題》主題學術報告中指出,全球各國智慧財產權保護法規不同步、智慧財產權定義不清晰、跨境數據流通面臨安全問題等因素,使得數據貿易地開展受到了阻礙。

一旦專利制度無法保障企業收益,創造力鏈條也就從源頭斷裂。這也是文章開頭「中國企業參與全球數字貿易需要一根定海神針」的核心原因。

對此,各界專家學者、企業家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比如本次數字生態大會中,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就帶來了「IEEE SA信任科技全球推進計劃」。

如果說「何寶宏們」的方案是從科技層面改變現狀,那麼數位技術館的作用,則是從社會層面凝聚共識。

事實上,只要見證了科技發展的價值,形成了為專利或知識版權付費的意識,消費者是樂於為此付費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10年之前的音樂人肯定想不到十年之後的今天會有人慣性續費聽歌平台,哪怕他們一個星期都不會打開一次。

只要廠商有足夠好的產品,並且消費者清楚「付費」這個行為背後的意義和內涵,才能加速構建網際網路的信任機制,促使全球數字貿易順暢運行。某種意義上,人類正在網際網路上重演人類社會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筆者在離開數位技術館之前,「搜刮」了一波各個展台前的產品手冊。其中,一本來自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的《KlSeis II 地震採集工程軟體系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套系統包含一種叫做可控震源的技術系列。

震源大家都明白,地震的源頭,是天災。但震源一旦可控,它就能被用於油氣勘探與開發,為生活提供助力。

某種程度上,數位技術館就和這種可控震源技術一樣,溫和地將前沿科技、理論成果泵送到大眾、商戶面前。或許,這正是中國企業在數字貿易時代需要的定海神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a7003f1cfd27b670d89d7095dbf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