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MG4 EV進軍台灣市場,要憑新能源碾壓日系車?

2024-06-17     雷科技

2023年,上汽乘用車以685018輛出口數據位列中國汽車出口第二名,僅次於奇瑞。在上汽的所有產品中,又以MG(名爵)出口量最為龐大,這一誕生於英國的汽車品牌,被上汽收購後真正意義上活出了第二春。

不過日前歐盟宣布要對上汽集團關稅提高至38.1%,讓上汽十分頭大。對於上汽而言,在歐洲市場MG擁有極高的品牌影響力和受眾群體,不可能放棄,但關稅提高後,MG無論是漲價還是赴歐建廠,短期內大機率利潤會被壓縮。

為了應對利潤下滑,MG需要開拓其他市場,提高產品銷量、企業營收和利潤。日前,MG4 EV登陸中國台灣省市場,售價99.9萬~119.9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22萬~27萬元)。結合之前MG HS登陸台灣省來看,在上汽的規劃中,台灣省很可能成為下一個主要市場。

開拓台灣省市場,上汽打破日系車壟斷

一般來說,歐美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中低端車型價格普遍偏貴,豪車價格相對其他市場則會便宜一些。在大陸市場中,背靠供應鏈優勢中低端車型和自主品牌豪車價格較為便宜,豪車則相對較貴,尤其是進口燃油車,算上大排量稅就更貴了。不過有自主品牌撐腰,車企也不敢隨意定價。

台灣就不同了,自主品牌方面只有納智捷表現稍好,但納智捷燃油車存在高能耗的問題,新上市的新能源汽車納智捷N7也未能進入台灣市場月銷量前五,導致納智捷逐漸退出了大陸市場,在台灣銷量也不高,無法起到對抗日系車的作用。

結合4月台灣省汽車銷量來看,除了MG HS、納智捷N7、中華菱利三款車型以外,銷量前十的其他車型均屬於日系車。被日系車壟斷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些日系車的價格也太貴了。以銷量第一的車型緊湊型SUV豐田卡羅拉銳放為例,台灣版售價85.9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9.3萬元)起,大陸在售的國行版僅12.98萬元起,小通看了都要為台灣消費者鳴不平。

新能源汽車方面更是如此,豐田bZ4X台灣售價159.9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35.8萬元),大陸在售的國行版鉑智4X(已更名)售價僅17.98萬元起,而且廣汽、一汽等車企通常還會有優惠方案,實際到手起步價格低於15萬元。

台灣市場自主品牌競爭力不足,導致市場基本被日系車壟斷,MG進軍台灣省,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對於當地消費者都是好事——有利於提升市場競爭烈度,打破日系車的壟斷,促使產品降價,並給當地消費者體驗更優質產品的機會。此外,MG HS迅速進入台灣汽車月銷量前三,足以說明當地汽車產品缺乏競爭力。

然而,面對可能改變台灣汽車行業格局,帶給當地消費者實惠的MG4 EV,台灣網友們卻似乎不太願意接受,甚至罵聲不斷。

非議不斷,台灣消費者不看好MG4 EV?

小通看了一下台灣網友對於MG4 EV的看法,X平台(Twitter)網友言辭較為激烈,不正常言論較多,而且大多數人普遍將MG看作國產品牌,而不是英國品牌,因此貶低MG。由於言論過於偏激,小通就不放截圖了。

YouTube平台網友的言論則較為客觀,有台灣網友表示MG4 EV價格太貴了,按照內地版10.98萬元的起售價計算匯率,哪怕加上關稅、運費、手續費等費用,也不過73萬新台幣,而且大陸地區10.98萬元已經算進去利潤了,就算賣得貴一點,89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9.9萬元)起才是合理價格。

的確,與大陸版價格相比,MG4 EV台灣版價格確實貴了一點,但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台灣省新能源汽車缺乏競爭力。除了價格貴出天際的日系車,MG4 EV唯一的對手就是納智捷N7。據電車通了解,納智捷N7的配置與上一代比亞迪宋PRO EV相當,尤其是智能化水平相當於5年前的國產車。這種環境下,也別怪MG4 EV定價太高,主要是真的沒什麼對手。

另一位YouTube網友則表示,哪怕不買MG的產品,也支持MG進入台灣市場,起到「價格破壞者」的作用。他認為台灣當地車企過於安逸,才會導致中低端家用車價格居高不下。

小通認為,YouTube這些網友才是正常思維。大陸地區中低端車型之所以價格低廉,原因就在於競爭過於激烈,價格戰一波接著一波,你敢賣得貴,就要承受消費者拒絕購買的後果。誠然,MG HS和MG4 EV在大陸市場都屬於邊緣車型,沒有太高競爭力,前者甚至已經停產了,但在台灣市場產品力依然傲視群雄。

或許是長年對於日系車的依賴,讓許多台灣省消費者對於MG存在偏見,但銷量才是硬道理。MG HS進入台灣省銷量前三,已經說明了產品競爭力,MG4 EV對於台灣省在售的其他新能源汽車也是降維打擊,儘管比大陸地區貴不少,但依然值得購買。

對於台灣省而言,想要降低汽車售價,唯一的方案就是加速引進大陸品牌,加劇汽車行業的競爭,促使車企打價格戰。不過想要吸引大陸品牌進入台灣市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在於台灣市場太小了,且當地政府和不少消費者對於大陸品牌存在偏見。

小市場的悲哀,低配高價難以避免

台灣省一年新車銷量大約40萬輛,按照網友的說法,也就是天津市的體量,略高于越南,遠低於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市場。

之前曾曝出消息,稱大量自主品牌將進軍台灣市場,但隨後就被台當局闢謠。從大陸車企的態度來看,目前主要的重心還是放在大陸市場,對外出海興趣都不大,更不用說關注到台灣這種體量較小的市場。

另外,台灣消費者對大陸品牌了解較少、偏見較多,推行產品可能會遇到阻力。

好在對於上汽而言,台灣市場的重要程度遠不及東南亞。哪怕上汽集團歐洲市場因關稅上漲遇挫,也只是利用台灣市場分擔壓力,不會押寶台灣市場。相對而言,體量更大的泰國、馬來西亞等地更有價值。

去年5月,上汽就宣布在泰國建設工廠,用於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今年初又與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銷商會面,成立了馬來西亞公司,持續開拓東南亞市場。

其實與大陸車企合作較多的台灣裕隆汽車已經很努力地為MG塑造「台灣生產」「英國品牌」的形象,而且為當地帶去了更多工作崗位,但依然無法避免非議。小通只能說,「台灣當局」和部分消費者對待大陸品牌的態度,是他們需要高價購買低配日系車的核心原因。

台灣省汽車千人汽車保有量僅332輛,終究只是「省」的體量,在人均GDP差不多情況下其保有量和日韓仍有較大差距。另外在交通工具的分布方面,台灣當地的消費者更青睞摩托車,不說新能源車,甚至是燃油車都有一定的增量空間。台灣汽車市場還有發展壯大的潛力,但需要當地政府和消費者接受大陸車企,才能發掘出台灣省的市場潛力。

港澳等地提高汽車稅率,是因為人口密度大、交通擁堵,台灣面積相當于海南省,結合人口和汽車保有量來看,倒也沒有特別擁擠。降低關稅、引入比亞迪、奇瑞等大陸車企,才能起到良性競爭,迫使日系車降價,讓當地消費者購買到更實惠的產品,甚至可能會對本地汽車廠商技術研發起到推動作用。

正如上文的YouTube網友所言,哪怕不願意買MG或其他大陸汽車品牌,甚至對大陸品牌存在偏見,也應該歡迎大陸車企進入台灣市場,打破日系車的壟斷,還給台灣省消費者低價高配的汽車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a322b55f54a46a24dee46ccedb59f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