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起來的綠色金融,銀行業的ESG,是一場「名利雙收」的遊戲嗎?

2023-08-07     財經無忌

原標題:捲起來的綠色金融,銀行業的ESG,是一場「名利雙收」的遊戲嗎?

文 | 無銹缽

1890年,英國倫敦,一個尋常的清晨。

威廉姆·利華爵士從美夢中醒來,在簡單的洗漱後,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作為知名消費品巨頭「聯合利華」的創始人,每天和不同的供應商和投資人打交道,是他生活中的常態。在經歷瑣碎而繁雜的會議溝通之後,一小部分商品會得到保留,而另一小部分產品,則可能無緣聯合利華的貨架。

令人驚詫的是,衡量商品價值的標準,並不是通常的銷量和利潤,而可能是「是否具備道德風險」,以及「是否環保」。

這樣充滿「倫理感」的商業行為並不是偶然,儘管後世的經濟學家們相信,「資本永遠只流向利潤最高的地方」,但至少在18世紀之後的歐洲,仍然不乏有類似的個例存在。

而驅使上述個例的動力,則來自於宗教信仰,對此,衛理公會主義創始人之一約翰·衛斯理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

「教導人們如何去投資是新約聖經的第二大要務。」

他在教義第五十章《金錢的使用》中強調,商人應該對世界財富進行「善良的管理」,包括引導財富流向健康、道德的領域。

類似的思想,對於維多利亞時代的歐洲,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越來越多基於宗教信仰的投資者開始拒絕投資「惡性行業」,包括煙酒、賭博、武器製造業和部分破壞環境的產業。

這一現象在現代學者的話語體系里,被命名為「倫理投資」,往後的日子裡,風靡全球的社會責任投資和ESG指數,正是源自於此。

在ESG及其相關理念風靡全球的當下,重新閱讀這段充滿古典感的歷史,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發現兩個細節:

·資本並非只追求回報率,而是同樣可以受到更高價值的約束

·眾多的倫理商業行為中,引導資本的流向和配置永遠最為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姜萬軍認為,落實ESG最核心的關鍵在於治理(G),要首先將金融機構轉變為「負責任的投資者」。

銀行業的ESG:一場「名利雙收」的遊戲

回望過去,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在諸多環保和社會責任事業中,一直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

從建築、電力到化工、製造,一切實體產業的減碳流程,總是先從生產環節中的「節能減排」開始。而具體到銀行等金融產業,由於所謂的「生產環節」並不存在,因此,銀行業的ESG活動並不迫切需要從「自身」出發。

以國有六大行之一的建設銀行為例,公開資料推算可得,該行2021年的人均碳排放為4.927噸/人,這一數字不僅遠遠低於建築業巨頭中國建材的同期人均碳排放(1329.8噸/人),相較於全體國民的人均碳排放數字(8.42噸/人)也有一定差距。

圖源:建設銀行2022ESG報告

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金融產業製造了超出平均水準的碳排放,亦或是金融從業者消耗了更多的能源、材料。

這也意味著,像網際網路公司和房企那樣,建造推行「綠色環保」的總部大樓,對於銀行業來說,並不是什麼高效的ESG舉措, 金融行業的具體ESG實踐和成果,更多是通過藉助資源「賦能外部」的形式展開。

在這基礎上,銀行所代表的金融業,在推行ESG治理的「驅動力」層面,相較一般的企業也有所不同。

耶魯大學教授丹尼爾·埃斯蒂在《從綠到金》一書中,曾經總結過企業從事社會責任和環保活動的幾種普遍動力:

·對支付經濟代價的恐懼,例如因搭載重金屬污染電線,而被罰款1.3億美元的索尼公司

·幫助企業更好的創新與競爭,沃爾瑪相信,提供更環保的產品,將迫使供應商深入完善供應鏈構建,從而提升產品整體的品質表現

·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尤其以科技公司和奢侈品製造商為代表。

相形之下,國內銀行業推動ESG實踐的動力,更多是源於「和全球金融產業接軌」以及「業務轉型」的客觀需要。

從綠色貸款的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四大國有銀行綠色貸款規模已達萬億元;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綠色貸款規模實現超千億元。

龐大的綠色信貸體量,不僅見證了國內銀行業在ESG實踐中的迅猛發展,也在無形中昭示了ESG區別於「門面工程」和「官方任務」的屬性。

尤其是在最近的幾年裡,銀行對公業務利潤的收窄,正在不斷倒逼這一環節的高質量增長。

某種意義上,ESG指標正是對公業務最好的「助推器」。

一方面,ESG指標良好的公司,往往具備著同樣出色的財務表現,再加上國家和區域性政策的扶持,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對公業務「優質客戶」;另一方面,綠色信貸周期往往較長,也能有效緩解近年來超額儲蓄為銀行帶來的放貸壓力。

與此同時,綠色信貸自帶的「低利率」,也在無形中成為了銀行業的「價格戰武器」,幫助他們實現和優質客戶之間的「雙向奔赴」。

此前,一位國有大行相關業務負責人就表示:

「綠色貸款利率一般都會有一定的優惠補貼,特別是符合碳減排領域的業務,這客觀上降低了相關企業貸款利率。」

從這個角度來說,踐行ESG對於銀行,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判斷,同樣也是一個「名利雙收」的商業選擇。

ESG實踐,「向上升」還是「向下沉」?

在這基礎上,ESG對於銀行業更大的影響,還在於資本市場的開拓。

宏觀來看,全球走向「碳中和」的過程中,勢必伴隨著大量資本的流動,僅就中國而言,按照各研究機構的估算,實現碳中和的成本,最低也需要約140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

龐大的金融資源需求背後,全球範圍內,行業轉型、減排技術的研發疊代,也在無形中蘊含了大量ESG投資機會。

而在這一過程中,一位業內人士就曾透露,當前階段,國內的銀行業想要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分一杯羹」,ESG評級是必備的「敲門磚」。

對此,不少嗅覺敏銳的銀行,都已經開始了提前布局。

其中,面向全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由於業務和體量優勢,往往更具備「向上發展」,聚焦「頂層設計」的契機。

這之中,作為國內首家「赤道銀行」的興業銀行,更是早在十餘年前就率先開展綠色金融業務,聚焦「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重點領域,加快全綠轉型,並率先成立綠色金融一級專營部門。

新一輪五年規劃中,該行又將綠色銀行作為持續打造的「三張名片」的首張,並制訂了發展目標。截至2022年末,該行人行口徑綠色貸款餘額6370.7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0.34%,繼續保持行業領先。

圖源:興業銀行2022ESG報告

同樣在綠色金融領域取得良好進展的,還有背靠廣闊金融生態的平安銀行。

該行自2021年成立了由行長牽頭的總行綠色金融辦公室,並成立綠色金融事業部一級部門專職推動綠色金融工作以來,一直在不斷積極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重大項目。

截至2022年末,平安銀行綠色貸款餘額1098億,近兩年復合增長率120%,增速高於行業平均水平。2023年1季度,綠色貸款餘額1216億,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同時,平安銀行已打造出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提供綠色綜合金融服務。2022年末,該行持有的綠色債券規模同比大幅增長。平安銀行還不斷拓展碳帳戶、綠色信用卡、綠色理財等綠色金融業務。

相比之下,深耕區域的城商銀行,由於「化解地方金融風險,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定位,更多則是在「向下沉」,專注於區域金融資源的配給。

以城商行中的「佼佼者」江蘇銀行為例,近年來,江蘇銀行一直緊跟國家戰略導向,堅持從戰略高度推進綠色金融集團化發展,在服務實體經濟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努力打造「綠色+」系列融資模式,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江蘇銀行綠色融資規模已超4000億元,綠色信貸餘額較上年末增長33.6%,其中清潔能源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長34.2%,綠色信貸占比和增速在人民銀行總行直管的24家銀行中保持前列。

回顧江蘇銀行的綠色金融發展史,其中的精彩之處便是該行依託創新,著力打造的「綠色+」經營策略,包括「綠色+能源」「綠色+鄉村振興」「綠色+普惠」等。

其中,江蘇銀行打造「綠色+能源」的模式,更是將新能源領域作為綠色信貸重點投資方向,每年都有超百億元的新增貸款投向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細分行業,清潔能源貸款年均增速超過80%。

圖源:江蘇銀行2022ESG報告

上述ESG實踐的差異背後,「上升」和「下沉」的方向,也並非一成不變。

對於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無論如何在金融產品層面做設計,依託普惠金融和綠色信貸助力實體經濟,都是構建ESG評級的基礎,而對於區域性商業銀行來說,深耕區域經濟,不斷做大做強的背後,同樣也或多或少蘊藏著一些「國際化」的夢想。

某種意義上,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對立,反而更像是互為依託。

下沉投資實體經濟,是充實ESG實踐,實現上升的基礎,而升入全球ESG體系,合作國際金融機構,又是下沉的動力與願景。

如何祛漂?綠色金融的關鍵命題

不同銀行綠色金融路徑分化的背後,擺在銀行業面前的另一道關卡是:如何識別企業的「漂綠」行為?

這一源自海外的名詞正因中國火熱的ESG實踐逐步從小眾邁向大眾。在劍橋字典中,「漂綠」的的定義為「企業誇大自身環保行為,並誤導消費者信以為真」。

換言之,「漂綠」是企業在ESG實踐中呈現的「言行不一」的現象。交通銀行行長劉珺曾提到,「漂綠」企業或項目獲得融資後,繼續從事高碳排放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碳排放數據失真失實,導致資金資源錯配與浪費,與「雙碳」目標下綠色發展理念南轅北轍。

有觀點認為,「漂綠」在中國企業中其實並不常見。但事實上,根據《南方周末》的調研,中國漂綠現象存在環保罰單多、知名企業多和隱秘性高等一系列問題。在其發布的《2022年「中國漂綠榜」》中,不乏特斯拉、SHEIN、新希望等大公司。

隨著「漂綠」變得不再小眾,銀行業「識綠」能力,也隨之迎來了更高的要求。

這之中,諸多痛點與難點也同時存在。

一方面,一些綠色產業難識別,例如一些高能耗企業易容易被打上「漂綠」標籤,仿佛自帶「原罪」;

另一方面,綠色產業涉及領域廣闊,行業的專業壁壘也導致相關風險較難評估,這也對金融機構的專業能力與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點,事實上也有解決的路徑。

如針對難給「原罪」企業投融資的情況,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曾提出,綠色金融不包含的領域,「轉型金融」可有效補充。這種更靈活的方式,也為上述企業的融資提供了便利。

而在具體的「識綠」環節,日益蓬勃的金融科技也能提供賦能。如由興業銀行曾綜合運用知識圖譜、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構建綠色企業識別模型,可以搭建以綠色企業為核心的「朋友圈」關係網絡,從而維度識別企業「洗綠」風險。

回到開頭提出的研判,銀行業的ESG,無論是出於道德判斷,還是基於「名利雙收」的商業選擇,對銀行業而言,在ESG的浪潮下,都豐富了「金融活水」的價值內涵。

正如倫敦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公司治理中心學術主任亞歷克斯·愛德蒙斯的在其《蛋糕經濟學》里分享的積極視角:

「一家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公司,並不是在犧牲利潤,而是做大了蛋糕,最終提升了利潤。」

這或許也是銀行作為連結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橋樑,所面臨的必然使命。

眺望未來,伴隨著ESG相關蛋糕的不斷做大,社會、企業和機構,也都在期待金融業更多積極主動的作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a1e1e8a8060a8d6dc5ecaa4715e0f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