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樹頭,海拔1126米,位於清遠市清新區龍頸鎮石坎和浸潭交界處,這座山峰異常低調隱秘。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曾經是驢友心中,也是地圖標識的清新第一高峰。
烏樹頭位於羅殼山脈東段。羅殼山脈呈東西走向,主峰羅殼山海拔1339米,位於肇慶市廣寧縣境內。羅殼山脈一直向東延伸至清新區龍頸、沙河和浸潭鎮內,在石坎管理區北部形成完美的半弧形,清新區境內僅有的千米峰,全部隱藏於此。其中烏樹頭海拔1126米,耙齒形海拔1081米,平坑頂海拔1181米(清新政府公布為清新第一峰,但地圖未見標識,有待驢友進一步考證)。
(下圖為羅殼山脈東段航拍全景圖,無人機高度約910米,拍攝位置為龍頸鎮石坎管理區龍潭電站,六片拼接而成,請將手機橫屏欣賞)
羅殼山脈東段群峰連綿不斷,山脊相連,隱藏著廣東最完美最憾人心魄的山脊線,從石坎管理區范屋村開始徒步,沿著亞婆髻、桅杆頂、浪康頂、平坑頂、烏樹頭、耙齒形、大雜頂一直穿越至望軍山,山脊徒步線路長達40公里,很適合高階驢友三天重裝徒步穿越。其徒步強度和風景指數,類似於國內知名的秦嶺鰲太線,在廣東境內絕無僅有。
(下圖為烏樹頭上空俯瞰羅殼山脈,拍攝機位海拔約1300米)
為了揭開羅殼山脈東段千米峰最美山脊線的神秘面紗,2019年10月19日早上7點,《發現清遠》團隊一行四人毅然踏上了前往石坎的旅程。石坎距離清遠市區約70公里,有廣東「瓷鄉」美譽,原為清新縣下轄的一個鎮,2004年5月合併於龍頸鎮。
在石坎和沙河之間,有一座著名山峰叫望軍山,也有人稱之為天塘山。山上建有陳鳳台墓。陳鳳台是南宋進士,官至諫議大夫,抗元英雄,為嶺南眾多陳氏族人公認的祖先。為此,陳姓後人捐資修建了兩車道水泥公路上山,便於前往望軍山拜祭陳鳳台墓。只是很少有人知道,望軍山也是羅殼山脈東段一座山峰。
羅殼山脈東段橫亘在在石坎管理區北部,相對高差達到1000米。它把石坎圍成了一個美麗的山間盆地。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石坎易守難攻,特別適合建造革命根據地。
穿過石坎管理區,經過南星村、佛市村,我們直奔峽谷深處的龍潭電站。龍潭電站是三個小型水電站的統稱,最高的電站海拔410米,我們打算從這裡啟程,徒步登頂海拔1126米的烏樹頭峰。
3.5米寬的水泥公路直達龍潭電站,並繼續向大山深處延伸。電站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條公路一直通到3公里處的半山茶園。不過,這段鄉村公路正在鋪設水泥,目前無法通車,預計再過一周,就可以開車抵達海拔660米的半山茶園,那樣一來,至少可省下一小時徒步時間。
(下圖盡頭的山峰叫烏樹頭)
我們行走在剛剛鋪好的水泥路面上,向峽谷深處進發。從電站抵達半山茶園,坡度非常陡,短短3公里路程海拔竟然提升了250米。
中午11點,抵達半山茶園。這裡是水泥公路的盡頭,可以停放汽車。之後,我們必須沿著山脊線向峰頂發起強攻。
經過一座電線塔,山脊上沒路了。看得出,這裡已經很多年沒人走過。手腳並用攀上斷崖後,迎接我們的是密密匝匝的矮竹林,根本鑽不進去。好在我們有備而來,用鐮刀一直開路,才能夠勉強前行。
半山茶園到海拔1126米的烏樹頭峰頂,相對高差約490米。這490米高差簡直就是噩夢,我們必須全程向上開路,體力消耗大不說,行進速度還特別慢。
好在我們對登頂烏樹頭的難度有著充分的估計,因此出發前特地準備長袖衣服、手套,還帶了鐮刀,否則寸步難行。因為灌木叢和矮竹林實在太茂密,灌木之間還隱藏著很多帶刺的荊棘,一不小心劃在身上就是一道血痕。
值得欣慰的是,沿著山脊一路強攻絕對不會迷路,而且路程相對短了很多。我們不時掏出手機查看海拔,看到海拔高度不斷攀升的時候,心裡就特別安慰。
在接近山頂的地方,有一塊突出樹叢的岩石。隊員913十年前曾登頂過烏樹頭,說這塊岩石叫鷹嘴岩,是登頂線路的一座明顯路標。站在突出的岩石上,視野特別開闊,隊員們開始各種裝逼。
天氣相當不錯,天空很藍,能見度很高,連綿不絕的群峰盡收眼底。向東望去,是海拔1081米的耙齒形和海拔960米的望軍山。
(下圖遠處左為耙齒形,右為望軍山)
向西望去,巍峨高聳的是清新第一高峰平坑頂,海拔1181米(此峰是否為平坑頂僅為估計,有待專家確認);平坑頂背後是海拔1253米的浪康頂,為清新區和廣寧縣的界山。
(下圖最遠處從左至右分別為亞婆髻、桅杆頂和浪康頂,右邊稍近處山峰估計為平坑頂)
峰頂看起來似乎近在咫尺,但走過去卻相當不易。密密匝匝的灌木叢左邊是深達百米的斷崖,一不留神就可能失足墜落。
登上山頭回頭一看,腳下就是我們走過的山脊。魯迅曾說過,這世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只是烏樹頭實在過於隱秘,很可能多年來都沒有驢友前來挑戰,因此這樣的山脊線似乎從來都沒有路。
當我們奮力攀上峰頂,卻發現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座更高的山峰。隊員913告訴我,前面那個山頭才是烏樹頭真正的峰頂,走過去還需要20分鐘左右。
雖然勝利在望,但依然需要在灌木叢中披荊斬棘。最終,我們用了足足四小時,成功登頂海拔1126米的烏樹頭,那一刻,每個人都有些歡呼雀躍。因為,在2014年清新區政府公布平坑頂為清新最高峰之前,驢友們一直把烏樹頭當成清新第一峰。
峰頂有水泥樁標誌,成了合影留念的參照物。下圖左為明城,清遠探險達人;中為913,曾在石坎鎮生活過20年,登頂過石坎周邊所有千米峰,望軍山杜鵑花海發現者;右為息州人,曾獨自一人騎單車完成川藏線挑戰。除了幕後攝影師黑豹,眼前的這三名隊員都是清遠骨灰級驢友,對山嶽景觀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慾望。
以往曾未在任何地方見過羅殼山脈東段長長山脊線航拍照片。這是《發現清遠》團隊此次登頂烏樹頭峰的原始動力。現在,我可以升起無人機,從高空俯瞰羅殼山脈東段最壯美的山嶽風光了。
在上帝視角里,羅殼山脈東段如同一條飛翔的巨龍,盤旋在石坎和浸潭之間。長長的山脊線綿延40公里,一直向著遠方延伸,最終消失在天際盡頭。我想,它應該算得上廣東境內最美最憾人心魄的山脊線吧!如果沿著這條山脊線重裝徒步三天時間,絕對算得上廣東驢友界的一項壯舉!
透過海拔1126米的烏樹頭峰頂,轉換不同的視角打量這片大地,遠處浸潭境內拔地而起的山峰名叫大羅山,海拔約950米,山形挺拔高聳,十分峻美。
把無人機向東飛去,視野里是海拔1081米的耙齒形,還有海拔970米的大雜頂和海拔960米的望軍山。耙齒形是羅殼山脈最容易攀登的千米山,因為四驅越野車可以直接開上大雜頂海拔900米的高度,每年4月下旬,大雜頂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盛開了,總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去觀光打卡。
(下圖為大雜頂杜鵑花海)
掉轉無人機,向西邊海拔1253米的浪康頂飛去。逆光下的浪康頂氣勢磅礡,其衛峰亞婆髻和桅杆頂海拔高度都超過了千米。
現在,我們用連綿不絕的山嶽做背景,從高空視角為自己留下最難忘的合影。為什麼要登山?那是因為登山過程能充分鍛鍊自己的體能和毅志;那是因為在高高的峰頂,可以欣賞到常人無法見到的大美風景!
在峰頂享用了乾糧和飲用水後,時間已經接近下午三點。為了避免趕夜路,我們得趕緊下山回程。不走回頭路一向是我們的追求,於是我們選擇另外一條山脊線下撤。
但下撤過程同樣艱辛。依然沒有路,依然是密密匝匝的矮竹林和灌木叢,依然得全程用鐮刀開路。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到達另外一座電線塔,從這裡有了明顯的小路可以下山,每個人都鬆了一口氣。
但沿著這條小路走著走著就覺得不對勁,因為這條小路並不是通向我們停車的龍潭電站,而是通向了山脊的另一邊,那裡有個早已破敗的村莊——木古營。經過認真研究分析,我們決定離開這條明顯小徑,而是向著龍潭電站的方向,從陡坡強行下切。
方向對了,才不會南轅北轍。只是從陡坡向下強攻,過程有些驚險刺激。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足墜落峽谷深處的溪澗之中。我們小心翼翼地抓緊樹幹、藤根,互相接應,一步一個腳印往下緩慢挪動。
這個邊坡的坡度接近80度,很多時候需要手腳並用才能確保不會失足滑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們終於下切至峽谷底部的溪澗,之後沿著山澗繼續下行,才成功抵達上午走過的水泥公路。
下山過程歷時三個小時,此時天色還不算晚,工人們還沒有下班,仍然在緊張鋪設水泥路面。他們沒想到的是,我們一行四人竟然成功登頂了根本就沒有路的烏樹頭。
此次登頂烏樹頭,全程耗時約7小時,過程的艱辛真是難以形容。當我們拖著疲憊不堪的雙腿返回龍潭電站,內心深處卻充滿著成功的喜悅。也許,這種苦盡甘來的強烈喜悅,才是支撐著我們向一座又一座高峰發起挑戰原始動力!
(圖文:黑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