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不單行,航母火災船塢沉沒,俄羅斯造船業跌近谷底

2019-12-18     皇家橡樹1972


12月12日,正在斯摩棱斯克進行維修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突然出現火災,雖然被及時撲滅但造成了2人死亡,10人被嚴重燒傷,其中7人傷勢嚴重住進來ICU,航母過火面積超過了600平方米,此次事故可能造成「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重新入役的時間被推遲。

禍不單行!就在「庫艦」起火的3天後,在塞瓦斯托波爾船廠,有著80年歷史的「功勳浮動船塢」PD–16號也突然間沉沒,連同上面托舉的B–380號潛艇也一起沉入到了港內,這是繼更早些時候的PD–50號浮動船塢沉沒後俄羅斯海軍沉沒的第二艘大型船塢。

沉沒前的PD–16浮動船塢,它是在二戰之前建造,衛國戰爭時期它一共維修了蘇聯海軍53艘潛艇、13艘驅逐艦、37艘軍輔船、2艘巡洋艦,更牛的是在1941年11月9日還利用架設在塢體上的德什卡38重機槍擊落了德軍一架He–111轟炸機...這麼一艘有著光輝歷史的「老物件」本應當待在博物館裡,但它卻仍然在船廠服役,80歲的高齡已經不能再用「老驥伏櫪」來形容了。

那麼,造成俄羅斯連續兩艘船塢沉沒的原因是什麼?這其實就是從蘇聯時代開始蘇/俄船舶基礎配套設施不夠完備,而且有許多的大型船用加工設備自己也不能製造的原因,比如說:沉沒PD–50船塢就是瑞典製造的。

浮動船塢沉沒,那麼蘇聯時代為何不修建固定式的干船塢?,這是因為蘇聯所處的地理位置太差了的原因,我們都知道蘇聯領土處於寒溫帶和寒帶,雖然近現代造船工業從帝俄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由於氣候太差,一年當中起碼有半年以上不能在戶外建造船舶,大冷天零下二十多度,手都伸不出來怎麼去幹活?即便是有室內船台也只能建造中小型戰艦,排水量超過5000噸以上的就沒法建造了...所以,沙皇想方設法的也要尋找溫暖地帶,這不但對農業有極大的好處,就是工業化方面也能利用氣候溫暖濕潤生產出更多的東西,但受實力有限的制約,幾百年來只是「兼并」了烏克蘭,而烏克蘭南部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成了帝俄時代乃至蘇聯時代的造船工業搖籃,蘇聯時期的所有航母、排水量超過8000噸的大型水面艦艇大多數在該廠建造,這裡有完善的造船設備和大型干船塢...但只有一個造船基地是不行的,蘇聯又在巴倫支海斯摩棱斯克擴建的另外一個造船基地,這裡由於更加隱蔽可以建造蘇聯的核潛艇。

PD–50船塢沉沒之後,俄羅斯已經沒有大型船塢可以維護「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其它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只能是將兩座小型船塢擴建,就是將兩個船塢打通,變成一個更大的船塢。

但在寒冷地帶修建干船塢遠比在溫帶的烏克蘭困難的多,因為寒冷的原因水泥灌漿之後固結的時間不一樣,甚至有可能出現某個地方膨脹,而其他地方收縮,這樣就會形成相互擠壓,使三面的塢坡和塢底的整體結構強度大大降低,再開閘放水進來,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海水壓力一下子就把船塢衝垮了!導致乾塢修建失敗...所以,凍土地帶修建大跨度的建築一直都很困難,這個事情具體到俄羅斯也是一樣,要不然蘇聯時期為啥花大價錢寧可進口瑞典浮動船塢也不去修建干船塢?

未起火之前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本來主要是更換鍋爐,艦體維護這種中等維修工作,但船塢沉沒了,它一直這樣停靠在碼頭。

蘇聯解體之後,當年的「全國一盤棋」的配套設施、科研院校,研究單位、配套的工廠...全都分家了,百年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船廠」歸烏克蘭所有了,俄羅斯只得到最北的斯摩棱斯克周邊的造船基地,可問題是這個地方以建造核潛艇見長,水面艦艇建造的很少,所以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水面艦艇很長時間斷檔,只能繼續使用蘇聯時代的遺產。

任何國家建造大型水面艦艇都需要長時間的工藝積累和基礎工業不斷的升級,只有這樣才能緊跟世界造船工業的潮流,而蘇聯時代船舶工業主要集中在軍品,民用船舶的建造由於人力物力和工業配套設施不完善,加上建造工期太長,大多數的高檔民用船舶都需要進口,可問題是只靠軍品維持一旦出現國力不允許海軍投入不足,船廠就會處於休克狀態!用不了多久船廠就會出現人員大量流失,技術設備老化嚴重的問題,最終結果就是船廠破產解體,有著百年歷史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船廠」就是因為這種狀況倒閉的!蘇聯時期該廠有應接不完的軍品訂單,但是蘇聯解體之後因為沒有了軍品訂單,加上民用船舶建造沒有競爭力,於去年宣布倒閉。

PD–16托舉的B–380潛艇已經很長時間了,該潛艇屬「基洛級」常規潛艇,本來是從室內船台拖出來之後等待最後的舾裝,哪知沒等工程繼續,蘇聯解體了...近30多年的時間它就一直處於這個狀態,由於後續工程沒有著落,也沒人管它,它的艇體已經部分被銹穿了,即便是PD–16沒有沉沒它也成了報廢的潛艇。

另外蘇/俄不但缺乏船塢這類的施工場地,大型船舶工業需要的巨型加工設備也缺乏,比如說:颱風級核潛艇為啥那麼碩大無朋?德爾塔級核潛艇為啥「龜背」那麼高?這都是因為不能製造直徑13米耐壓殼體導致的,因為建造大直徑耐壓殼體需要有巨型卷板機,才能將鋼板冷加工卷壓成需要的弧度。

瑞典「烏斯維肯」巨型卷板/折板機,當年蘇聯提出購買,瑞典雖然是中立國,但根本不敢把這樣的重要設備買給蘇聯,否則會出現瑞典版的「東芝工具機事件」!

巨型卷板機,需要8000噸的輥壓力才行,才能將捲曲半徑7米左右半圓形弧度。

也正是因為自己製造不出來,還進口不了,蘇聯的造船工業的配套裝備非常落後,要不然蘇聯船舶設計部門的技術整合能力很強,蘇聯根本成不了冷戰時期的世界第二海軍!

到了現如今,在經濟衰退和軍費投入不足的條件下,俄羅斯海軍優先發展戰略飛彈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至於說水面艦艇沒錢造新的情況下只能靠服役了塊40年的老舊戰艦維持,但這樣就給俄羅斯的船舶工業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局面,本來造船水平就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這樣一來差距就更大了,所以俄羅斯海軍近30年來沒有一艘排水量超過6000噸、符合21世紀標準的一線大型水面戰鬥艦艇服役,這不僅僅是缺錢的緣故,也是技術水平嚴重倒退的後果。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起火處。

所謂百年海軍的建設是不能停歇的,而是需要不斷的投入才行,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持任何海軍都不可能長久而穩步的前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MgCJ28BMH2_cNUgUV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