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每個朋友,都可以講出一大堆童年情感被忽視的刻骨記憶。比如父親在一個普通晚餐時一個嫌棄的表情,比如考到好成績興奮地回到家,卻沒有得到一個字的讚揚。
「童年情感忽視」是由臨床心理學家 Dr. Jonice Webb 提出的概念,指家長沒能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足夠的回應。
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傷害——有些時候比有意識的傷害還要可怕。
對孩子情感忽視的家長或許已經覺得自己拼盡全力了,他們很愛孩子,也可以是很好的衣、食、住、行照料者,只是他們並不知道情緒也是孩子要被關照的一種需求。
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孩子身上的傷痕是看不見的,它只會在和世界一次次碰撞的之後,通過事件反饋出來。情感忽視像黏在土地上的口香糖,壓抑著一棵幼苗的成長。遭遇童年情感忽視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認知誤區。
下面是遭遇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容易犯的三個錯誤:
覺得自己和別人本質上不一樣
許多童年遭遇情感忽視的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有「竟然還可以這樣」的時刻,比如當別人清晰地說出「我好焦慮,好希望有人能抱抱我」的時候。因為情感一直被忽視,這些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感到陌生,很多時候無法命名自己的情緒;他們同樣不懂得自我關懷,也不習慣說出自己的情感需求。這些在其他人生活中很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童年情感忽視的孩子來講是難以逾越的難關,也因此,遭遇童年情感忽視的孩子很難從他人那找到歸屬感,從而產生「我和他們不一樣」的認知。
覺得自己的情緒會給別人造成負擔
你把自己的感受鎖起來並且把鑰匙丟掉,假裝自己沒有沮喪、受傷、生氣,因為在小時候你被告訴的就是,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你要開心,你要乖。
當你認為自己的情緒是洪水猛獸的時候,你天然地想要把別人保護起來,不受你情緒的傷害。可是這樣一來,你也同樣築起高牆,把親密的、長久的、深刻的關係擋在了另一邊。
壓抑自己,變得「無欲無求」
當你覺得有情緒是件不好的事情時,你也同樣覺得有需求是不應該的事。當你把情緒關起來,你也同樣把自己的需求拒之門外。由於自己有需要而感到愧疚,是很多遭遇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會經歷的事。這體現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你總是先滿足別人的需要,而對自己的需求就算了。
那麼,遭遇過童年情感忽視的我們,該怎麼辦?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意義。
情緒的產生並非不合邏輯,所有的情緒都有跡可循。
我們的情緒或許十分濃烈,但是我們有能力管理好它。
Webb 博士是這樣說的:「唯一可以讓我們跳出情感忽視怪圈的,是完完整整接受我們的情緒。直面我們會犯的錯誤並且為它對我們和他人的影響負責的確很難,尤其是受到傷害的往往是那些最親近的人。」
童年情感對我們的影響會潛藏在我們的生命中,為了讓大家有機會深入了解童年對自身的影響,我們開發了 「童年陰影評估」 ,幫助你從童年的經歷中找到答案。
「童年陰影評估」
點擊或掃碼 免費評估
就現在開始吧,先開始擁抱這個事實:你的感受是構成你是誰的必要部分,它們是珍貴的、有意義、也是有助的。當你開始認識到並且珍視它們時,你就可以利用它們。然後,那些由於情感忽視帶來的錯誤就可以永遠地在你生命軌跡中抹除。」
我們都是記憶和感受的集合體。請珍惜永遠不會騙你的、和你相伴終生的情緒。
作者:酒酒
編輯: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