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希望我們能順利穿越這波詭雲譎的複雜時空。
作者:今綸
這兩天,比較勁爆的消息是:蘇州第一季度的GDP5187億,名義增速0.98%,增量50.3億。至少在一季度,成都超過了蘇州,成都一季度的GDP總量為5266.82億,增量為371.83億,名義增速為7.6%。
那麼,蘇州不行了嗎?當然不是,蘇州在多個關鍵數據上依然超越成都一大截。
最近公布數據的深圳以及東北諸省的成績都不錯,但是它們取得好成績的原因卻不盡相同,蘇州深圳東北是三個不同的經濟樣本。
世界風雲變幻,風水輪流轉,有些天道其實從來就沒變過。
01 成都超過蘇州?不一定
先講蘇州。
蘇州一季度「失速」主要是因為「第二產業增加值2287.47億元,下降0.7%」,為什麼?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蘇州的出口下跌了10.7%。為什麼會跌?這和企業結構以及出口的國家、地區、產品結構有關。雖然我們沒有查到一季度的出口結構和相關數據,但是去年的數據依然具有很強的參考作用。
2022年蘇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25721.1億元,比2021年增長1.6%,其中出口15475億元,進口10246.1億元。
注意:2022年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8271億元,占比32.2%。
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5944.9億元,占全市外貿總值的62%。
國有企業進出口1504.9億元。
蘇州港
所以,蘇州一季度外貿的外貿數據下跌,到底是哪個主體減少了出口?我沒有數據,因為沒找到,所以不能妄言。
更應該追問的是:為什麼減少了出口,是企業出現了什麼變化?又或者是企業外遷了?
《經濟觀察報》在3月2日做過報道,標題為《蘇州電子廠大門難進:訂單縮減不缺人,有企業生產重心轉到東南亞》。
報道中有如下字句——「2022年,在蘇州設廠的多家企業如富士康、和碩、仁寶宣布在越南擴建工廠。今年年初,蘋果供應商歌爾聲學宣布將投資2.8億美元在越南新建工廠」。
一切盡在不言中。
2022年,蘇州對美國出口仍是全市第一齣口市場,2022年全市商品出口美國3231.7億元,增長0.5%,占全市出口的20.9%;出口歐盟2887.6億元,增長6%,占全市出口的18.7%。同期全市商品出口亞洲地區6939.2億元,增長3.6%,占全市出口的44.8%。
一季度是哪個市場出現了變化?結合形勢來看,大機率是歐美市場出現了下滑。
當出口不振,自然影響到製造業的發力,這是蘇州當下的困局。
蘇州人也在奮力破困:一季度以來,蘇州中歐班列共開行進出口班列128列、搭載標準貨櫃10542個、貨重10.2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8.47%、8.59%、37.94%。
蘇州中歐班列承運的貨物也日益豐富,中歐班列發展至今,運送貨物已逐步擴大到汽車及配件、家具、化工品、機械設備等品類。
不過,還需要更多努力。
很多人在說成都超蘇州,沒錯,GDP確實超了,但我更看重以下幾個關鍵數據。
01 財稅數據:
先看蘇州,1-3月,蘇州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4.9億元,增長8.0%,其中稅收完成657.1億元,增長7.3%,稅比82.7%。
1-3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58.3億元,下降1.2%。
簡而言之,蘇州是沒有赤字的,而且稅收占比高達82.7%,這是很健康的狀態。
再看成都,2023年1—3月,成都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03.6億元,增長7.3%,其中稅收收入完成361.7億元,增長7.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622.1億元,增長9.4%。
我就不評論了,都是小學生能看懂的加減乘除。
評價一個城市的實力的時候,財稅數據是最乾貨的數據,尤其是你要唱衰、唱好一個城市的時候都要去看看這個數據。
02 固定投資數據:
一季度,蘇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2.8億元,同比增長4.2%,比去年全年加快2.7個百分點。
一季度,成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1%,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2.8%。商品房施工面積下降2.6%,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0.5%。
03 人均可支配收入:
一季度,蘇州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7元,同比增長3.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91元,增長3.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6元,增長4.7%。
成都沒有公布,不過有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是「2022年一季度成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7元」,大機率,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不會超過15000元。
所以,各位網友說成都超過蘇州的時候要慎重啊。
很有意思的是,成都市財政局官網近日在右上角的顯眼位置推送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成都市財政局加大向上爭取力度 助力交通領域穩投資促發展》,裡面特別提到:
「建立聯動機制,推進交通領域向上爭取資金。會同市級相關部門、區(市)縣財政部門緊盯上級補助政策和申報「窗口期」,針對相關政策重點做好項目庫建設、項目儲備、項目策劃,及時對上彙報和報送相關項目爭取資金。
2023年一季度已爭取到2023年第一批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首批城市獎勵資金、中央成品油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省級交通專項、交通領域激勵市州獎勵等補助資金54000萬元。
重點推進國省幹線公路養護工程、農村公路安防工程、幸福美麗鄉村路、農村客運補貼等事項」。
這個,也請各位網友參考。以上所有數據均來自蘇州市以及成都市統計局、財政局的官網。
02 深圳十大貿易夥伴普遍增長
講講深圳。
首先要恭喜深圳取得一季度的好成績:2023年一季度,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為7772.19億元,同比增長6.5%。
對於深圳這樣的城市的經濟增速進行分析,還是要盯製造業和出口。
深圳一季度的出口堪稱彪悍:一季度,全市進出口總額7967.6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出口5057.0億元,增長23.8%;進口2910.6億元,下降12.6%。
深圳蛇口貨櫃碼頭
但是深圳的出口主體企業和蘇州有很大的不同。
蘇州是外企占大頭(去年占全市外貿總值的62%),深圳是民企占大頭(民營企業一季度進出口5013.4億元,增長10.6%,占深圳進出口總值的62.9%)。
從蘇州去年的數據來看,加工貿易主導地位未變。2022年蘇州以來料和進料為主的加工貿易進出口10860.5億元,與加工貿易有關的保稅物流貨物進出口3919.3億元,上述兩者合計占比57.4%
2022年蘇州機電產品進出口18999.6億元,增長0.9%,占比73.9%。其中,機電產品出口12159.2億元,進口6840.4億元。
深圳出口的產品雖然也是以機電為主,從去年前7個月的公開數據來看,主要是電腦等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電工器材、手機、汽車及其零配件,和蘇州的機構還是不同,相對而言抗風險能力更大一些。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深圳出口很強,主要靠比亞迪扛著,其實也不盡然。
看看數據: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合計出口219.4億元,增長120.6%。
這在深圳的出口中僅占比4.3%。
大頭在哪裡?
一季度,機電產品出口3868.2億元,增長20.3%,占同期深圳出口總值的76.5%。
信息通訊及綠色低碳產品表現突出,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手機分別出口540.1億元、341.6億元,增長10.9%和3.6%。
深圳的出口還有一個很神奇的地方,人家的歐美市場都跌,它居然是漲的。
一季度,深圳的十大貿易夥伴普遍增長,對東協、歐盟和美國等6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呈2位數增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增速較快,進出口2044.1億元,增長23%,占25.7%。
可能是深圳的產品相對而言已經走到了產業鏈的上游,有相當的技術含量,有一定的「平替」難度,深深紮根到各個經濟體中,所以,依然有相對比較好的銷量。
所以,深圳能有一季度這個成績是民營經濟的勝利,是深圳全體市民努力的結果。
因為,民營企業一季度進出口5013.4億元,增長10.6%,占深圳進出口總值的62.9%。
還有,大家都很關注的比亞迪、騰訊、大疆、順豐、華大基因、比亞迪、欣旺達、裕同、晶泰當然是民營企業。
截至2022年底,深圳民營企業237.9萬家,占全市企業總量的97%,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為55.9%,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深圳外貿進出口的62.1%,貢獻稅收占比約70%。
深圳經驗其實是非常簡單明了的:做好服務,建立制度,鼓勵所有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加油干。
03 東北進出口總量不算大
一季度,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速也是非常喜人的。
黑龍江省地區生產總值為3104.4億元,同比增長5.1%;遼寧全省地區生產總值6661.4億元,同比增長4.7%;吉林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33.88億元,同比增長8.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
東北發生了什麼?
原因之一是吉遼的基數低,黑龍江去年同期還可以。
在2022年一季度,黑吉遼的經濟增速分別為:5.4%、-7.9%和2.7%,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為4.8%。
哈爾濱松花江公路大橋
基數低,反彈起來就很好看。
需要提醒的是,曾經在深圳當過市委書記和市長的許勤從2021年10月至今是黑龍江省委書記。
如果攤開三省一季度的進出口數據看看就知道,總量不算大:
黑龍江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719.8億;吉林未披露數據,但根據去年數據推算,大概在400億左右;遼寧是1889.58億元。
所以,就算「黑龍江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569.8億元,增長30.1%」,總體而言,東北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內循環的狀態。
因為第二產業有比較好的底子,當大盤反彈的時候,能生產出相應的產品頂上去,賣出去,數據就好看了。
吉林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汽車產業一季度省屬口徑整車產量同比增長6.9%,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增長203.2%和267.7%。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增速比1-2月提高27.9個百分點。食品產業中皓月集團、吉林煙草、九三大豆油、中糧家佳康等重點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
吉林長春
因為生活、生產恢復正常了,所以,需求一下子就上來了,但這個趨勢能延續多久,需要觀察。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煤炭比較值錢了,一些資源型城市還有些煤炭儲備的城市,也一下子竄起來了。
黑龍江的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分別增長17.9%、4.6%,遼寧的採礦業增加值增長1.5%。
對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速上行,我們樂見其成,也希望能保持這個增速,不過,難度確實很大。
遼寧省統計局的官網披露:2023年1-3月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50.9%。
東北的困難依然很大,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04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總結一下,蘇州、深圳、東北其實是三個樣本。
蘇州較多依靠外企的投資、出口來拉動經濟,當整個局勢複雜動盪的時候,相對而言,受到的影響也比較大。怎麼辦?儘量爬到產業鏈的上游去。
深圳是民營企業唱重頭戲,這些年來科技創新也確實走在全國前列,更有不少全國、全世界知名的消費品大廠,在C端有相當的影響力,正在逆流而上,搶占話語權和定價權。再加之,深圳人在搞錢這個問題上很執著,很拚命,自動自發出海去搞錢,自動自發搞各種草根創業。相比較而言,深圳經濟確實是有韌性,耐摔打,夠硬朗。
東北三省的進出口以及經濟增速都值得點贊,但結構性的問題還需要長久的努力,所以,各方輿論不宜捧得過高。東北的這一輪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三輪驅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需求、三年過後的自然反彈、煤炭等資源價格的高位運行,東北的經濟常態要看今年9月之後尤其是明年一季度的表現。
展望未來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挑戰很多,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強的執行力。
不過,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還是希望我們能順利穿越這波詭雲譎的複雜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