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振興製造業,首先要消除工人的焦慮,讓他們願意甚至樂意當工人。
作者:今綸
最近,振興製造業是熱點話題,各地也紛紛出政策力挺。
比如,進一步延長製造業緩稅補繳期限,設立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上海印發《上海市推進高端製造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浙江發布《關於高質量發展建設全球先進位造業基地的指導意見》……
大家討論都很熱烈,但是你要是去大街上隨便拉一個人問問:「你願意讓你的孩子當工人嗎?」八成是否定的答案。
為什麼?因為大家都不傻,知道當工人買不起房,退休待遇低,所以,很多年輕人寧願去開滴滴,送外賣,自由一點,收入高一點,也不想去當工人。
年輕人的選擇有錯嗎?沒錯。
01 首先要消除工人的焦慮
無論是減稅退費,還是智能製造、數字化,又或者是增加貸款力度,那都是老闆的事兒,雖然很重要,但是並不是直接和工人相關,最多是間接相關。
工人很現實,哪裡工資高,哪裡綜合福利好,就去哪裡,他們也管不了「振興製造業」這麼宏大的主題。
那麼,有沒有解決方案呢?有!德國已經給出了解決方案。
高質量發展,產品質量好,科技含量高,可以賣出好價錢,就可以多交稅,維持公共系統的運轉,同時也給工人發比較體面的工資。
那麼,這個循環是怎麼形成的?
我的看法,主要靠「三輪驅動」。
第一,教育和福利。
第二,高度重視中小型企業,不製造金融和房地產的泡沫。
第三,城市多中心均衡化發展。
先說教育和福利。
德國教育當然也有分流,小學、初中、高中都有分流,不斷有人進入職業技術工人的培養方向,也有人繼續向上,去讀普通中學、大學。
畢業之後,大學生收入確實比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高一些,我問了一下在德國工作的朋友:
一般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年薪在45000歐元到50000歐元,技術工人一般在32000歐元-35000歐元。
差距並不大,因為付出的教育成本也不一樣,每個人的天分也不一樣。
而且德國的教育系統是相對開放的,如果你進了職業學校,想去讀大學,整個體系都默認這是正常變動,只要符合條件,一路綠燈。
最重要的是孩子確實在職業學校能學到真本事,工廠很歡迎。孩子當工人也可以在教授、公務員面前昂首挺胸,因為社會氛圍就是這樣,大家只是分工的不同,大家都是平等的。
我的一位朋友在德國某大學當教授,他說大家對保潔員的態度、語氣和對其他學者一樣,沒有人敢表現出高人一等的神態和語氣。
福利方面,因為補貼很多,所以如果爸爸當工人,媽媽生娃養娃就好了,生得越多,補貼越多,工廠也不能隨便解僱工人。
不需要買學區房,大城市也一樣,因為絕大多數人的孩子都是讀公立學校,全國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都差不多,沒有所謂重點學校、重點班。
租房子住也可以和有房一族一樣在附近的公立學校上學。
德國工人在這種情況下沒什麼可焦慮的,所以大家當工人也很心安。
要振興製造業,首先要消除工人的焦慮,讓他們願意甚至樂意當工人。
一個好的制度,不是只讓聰明人有錢賺很快活,而是讓那些善良的普通人也能安心生活。
02 中小企業是中堅力量
德國工人收入高,政府有錢。錢從哪裡來?企業交的稅多,這錢肯定不是從天上掉下來。
大企業不用說了,占德國企業數量99%的中小型企業貢獻了約54%的經濟增加值,拉動了62%左右的就業,它們是德國工業和服務業的中堅力量。
在2764家中型全球領導企業中,德國企業就占了47%。這些企業更看重的是世界份額,銷售額則是其次。
按照德國著名管理學家西蒙提出的「隱形冠軍」說法,世界上存在著2500多個中小型企業作為經濟界的「隱形冠軍」,它們營收總額相對較低,但企業綜合競爭實力卻長期處於行業的世界第一。
德國大眾在德國屬於重量級企業。
在這些隱形冠軍里,高達1300多家企業是德國企業。
德國企業的家族式運行理念側重於整個家族經濟收入的細水長流,其核心在於穩步經營、可持續經營。
德國絕大多數企業對上市融資或者做大規模沒有興趣,大家只想控制風險,賺點穩當的錢。
德國企業在僱傭方面也採用終生僱傭制度,同時遵循高標準、高薪資的員工管理模式。
德國這些隱形冠軍企業,通常會把較多金投入在產品研發、科技創新之上,從而實現公司產品的創新發展。
這樣一種穩紮穩打的格局自然使得德國製造有機會走向高質量製造,既然是高質量製造,自然就可以賣出高一些的價格,相應的,利潤也就高了。
這就回答了「錢從哪裡來,稅從哪裡來」的問題。
德國人對金融泡沫和房地產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既沒有興趣去炒房,更沒有興趣去吹大金融泡沫。
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1970-2019年間,德國非金融私營部門貸款餘額平均增速為5.43%,低於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同期,德國非金融私營部門貸款餘額增速的波動率為4.19%,也明顯低於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而信貸供給的平穩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投機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而且德國企業也不願意去找銀行貸款:
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基本都奉行謹慎的財務政策,主要以內源性融資為主,外源融資比例較低。由此,德國企業部門槓桿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BIS數據顯示,德國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平均水平為54.3%,長期低於60%,遠低於多數發達經濟體水平。企業普遍擔心大量向銀行部門融資,會喪失部分控制權。
德國人不炒房是因為首付比例高,槓桿不夠高,而且嚴苛的稅收制度使得德國人無法炒房:在保有和使用環節稅負較輕,但在交易環節稅負較重,還會徵收遺產稅與贈予稅,誰炒房誰傻。
不玩金融,不玩房地產,就只能去老老實實做製造業,做出高質量產品,賣出好價錢。
有了錢,就可以發比較高的工資,就可以交比較高的稅,就很容易擺平很多事兒。
03 均衡發展,製造業壓力小
還有一個均衡發展的問題。
如果極少數城市過度集中優勢資源,一定會推高房價,增加交通擁堵程度,同時拉高製造業成本,讓製造業老闆痛不欲生,最終賣掉廠房、設備參與到炒房大潮中,是不是熟悉的味道?
德國走過彎路,後來吸取了教訓。
德國聯邦憲法第106條規定,德國應追求區域的平衡發展和共同繁榮。因此在城鎮建設的政策上,有兩項最高宗旨:一是在全境內形成平等的生活環境,減少各地區的差異;二是追求可持續發展,使後代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德國的首都柏林只有300多萬人口,漢堡、慕尼黑、科隆都不過100多萬人口。
德國慕尼黑
打個比方,這四個城市的人口加起來還沒有東莞的人口多。
德國的城市分布堅持「去中心化」的城鎮化模式,因而形成了「多中心」格局,有萊茵—魯爾區、柏林—布蘭登堡、法蘭克福區等11個大都市圈,這11個大都市圈分布在德國各地,聚集著德國70%的人口,並解決了國內超過70%的就業。
德國國土面積相當於雲南省,德國國土面積約有357582平方公里,雲南省面積約有394100平方公里。
就是在這麼小的國土面積上有11個都市圈,而且城市的產業側重點也不同。
柏林是文化、工業中心。
慕尼黑是啤酒城,寶馬、西門子、英飛凌、安聯、慕尼黑再保險等眾多著名公司總部均設於此。
漢堡是重要港口、貿易中心。
科隆是媒體業中心、香水之都和化工中心,著名的科隆大教堂享譽世界。同時,這裡也是漢莎航空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斯圖加特是汽車城,精密儀器、機械、汽車工業等極為發達。
杜塞道夫擁有眾多世界500強和知名企業。
漢諾瓦的工業製造業、旅遊服務業、展會行業等都很發達。
正因為產業不同,需要的人才不同,產業鏈和生態都不同,所以資源的壓力,成本的壓力沒那麼大,大家各玩各的。
再加之德國教育的普惠性,德國民營中小企業得到了穩定發展的環境,安心做事不炒房不玩金融,也對上市興趣不大,所以德國人很「佛系」,「佛系」才能出精品。
多中心均衡發展的模式使得德國製造業能長期獲得一個相對舒適的成本壓力區,這個成本包括原料成本和人力成本,老闆不至於為了挽留資深員工而頭疼,因為孩子在哪裡讀書都差不多,租房子也能享受好的教育,只要好好乾活,我就僱傭你一輩子。
德國製造業為什麼牛?
因為尊重工人、技術人員的權益和終極追求,工人和技術人員很安心,做出精品就有指望了。
這當然不止是企業的事,而是一個系統的事兒,需要教育與福利制度、推動民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制度、城市多中心均衡發展的制度等等全都運轉起來,不斷疊代優化,最終才能使得「高質量發展」這個飛輪快速均勻地轉起來。
製造業起來了,待遇上來了,孩子們自然願意去當工人,這是經濟規律和人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