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戰近50天,首次臨時停火,首批人質釋放
當地時間11月24日上午7時,以色列與哈馬斯為期4天的臨時停火協議開始生效。這是本輪衝突爆發將近50天以來,戰鬥首次暫停。
按照雙方日前達成的協議,哈馬斯將在四天內釋放50名被扣為人質的以色列婦女與兒童。作為交換,以色列將釋放150名在囚的巴勒斯坦婦女和兒童。據協助斡旋的卡達官員透露,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指定的人質接收機構。
此前,在埃及、卡達和美國的斡旋下,哈馬斯釋放了4名人質。此外,還有1名人質獲救,2名人質的遺體被尋獲。據以色列國防軍估計,仍有約236人被扣為人質。
有了解談判的外交官向媒體透露,哈馬斯堅稱他們只俘獲了約70名以色列士兵和50名婦女和兒童。哈馬斯官員表示,一些以色列人被「個別巴勒斯坦團伙和走私者」綁架,他們正在尋找線索,還有多達100名人質下落不明。
由於來自美國政府、人質家屬的壓力與日俱增,以色列政府在11月22日與哈馬斯達成了暫停戰鬥和交換俘虜的協議。美國官員表示,他們希望該協議能改變戰爭的動態、並帶來更廣泛的停火。但以色列方面仍堅稱,暫停並不意味著和平。在內閣就協議進行辯論期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將繼續戰爭,直到我們實現所有目標:摧毀哈馬斯、歸還所有人質,並確保加沙沒有人能夠威脅以色列。」
11月7日,以色列特拉維夫,人們在哈比馬廣場上擺放了241張空床,代表了被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劫持的人質。本文圖/視覺中國
「轉變不會來自戰爭,而是和平」
抱持著微弱的希望等待了38天後,薇薇安·希爾弗的家人得到了她再也無法與親人團聚的消息。
在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中,希爾弗在貝埃里基布茲的房子被燒成灰燼。現場沒有發現屍體,故而人們一直認為她是被扣押在加沙的人質之一。但希爾弗其實從未離開過貝埃里,她的遺體在屠殺發生後的第一周被發現。由於難以從燒焦的遺體上提取DNA,法醫一直到第五周才確認了她的身份。
74歲的希爾弗是以色列主要的進步活動家之一,畢生致力於促進巴以和平與援助巴勒斯坦人的工作。「失去她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希爾弗的好友、以色列人質談判專家葛森·巴斯金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以色列政府方面的數據顯示,這一輪巴以衝突中,以方有1200人死亡。據巴斯金透露,目前以色列仍有約30具遺體的身份未被確認。這意味著有許多以色列家庭仍不知曉親人的命運。
據以色列官員估計,人質的年齡下至9個月大的嬰兒上至85歲的老人,其中大多數人質是以色列公民,包括一些持有美國、德國和其他國護照的雙重國籍者。大約有35人是非以色列籍的外國人,其中大部分是在以色列務工的泰國人。
11月16日,希爾弗的葬禮上聚集了數百名哀悼者,其中不乏巴勒斯坦面孔。人們唱著讚頌和平的歌曲,告別這位倒在和平祭壇上的鬥士。
葬禮在以色列中部的澤爾基布茲舉行。基布茲是以色列的一種集體社區,歷史上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如今也從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上世紀70年代,希爾弗從加拿大移居以色列,參與建設了這座集體社區。90年代,以色列對加沙展開封鎖。為了更深入地展開抗議封鎖政策、支援加沙婦女的工作,希爾弗搬到距離加沙邊境4公里的貝埃里。「她不只是喊喊口號的空談家,她把信仰變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巴斯金形容道。
在以色列政治光譜上,貝埃里屬於中間偏左的社區,有近1200名居民。許多人會說阿拉伯語,支持「兩國方案」。他們相信經濟的發展能帶來和平,支持僱傭加沙的巴勒斯坦工人。不少人志願開車,送加沙癌症患者前往以色列的醫院就診。
儘管貝埃里常常成為哈馬斯火箭彈的目標,但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化解了多數致命的威脅。直到10月7日哈馬斯武裝分子發動越境突襲,讓這座社區在一天之中失去了近10%的人口。一些人遭到折磨和強姦,還有約25人下落不明。
哈馬斯的越境攻擊在以色列境內造成約1200人死亡。此後,以色列對加沙展開了報復行動,給這塊飛地帶來更加慘重的傷亡。11月10日,加沙衛生部門表示,以色列的襲擊已在當地造成11078人死亡。此後,由於加沙北部大量醫院關停、通訊中斷,加沙衛生部門表示無法再正確統計傷亡數據。11月23日,加沙政府媒體辦公室報告稱,死亡人數已攀升至1.4萬,還有3.6萬人受傷。死者中有6150名兒童和超過4000名婦女。另有約7000人失蹤,其中有超過4700名兒童。
由內塔尼亞胡、國防部長約阿夫·加蘭特和中間派反對黨領導人本尼·甘茲組成的以色列戰時內閣認為,以色列對加沙的地面入侵提高了人質獲釋的幾率。加蘭特在會見人質家屬時表示:「如果不對哈馬斯施加軍事壓力,就不會有任何進展。」
在接到母親的死訊前,每一件可能加速她獲釋的事,希爾弗的兩個兒子都去做了。他們參加貝埃里遇難者的葬禮,詢問倖存者在襲擊當天是否見到過母親;向媒體講述她的故事,試圖喚醒綁架者的良知;會見以色列和加拿大的政治家;手持印有母親照片的海報和其他人質家屬一起參加遊行。
他們加入了人質家屬的群組,裡面充斥著各種猜測和爭論。一些人相信軍事壓力可以導致人質獲釋,主張在所有人質返回前不應停火;一些人認為,解救人質是當務之急,但以色列當局似乎更專注於摧毀哈馬斯;一些人則擔心,以色列的圍困會危及親人的性命。哈馬斯方面就表示,有數十名名人質在以軍的轟炸中喪生,但沒有提供具體的信息;也有一些人對於納塔尼亞胡任命自己的心腹、退役將軍加爾·赫希負責人質問題感到不滿。據媒體報道,赫希此前並沒有情報方面的經驗,也沒有進行過任何談判,卻主導著以色列戰爭史上最嚴峻的人質危機。除了希望人質獲釋,家屬們沒有達成任何一致。
希爾弗家也是如此。36歲的大兒子陳認為,哈馬斯不是值得信任的談判對象,以色列需要在加沙採取軍事行動。35歲的小兒子約納坦相信,以色列可以與哈馬斯達成外交解決方案。一位希爾弗的盟友在襲擊中目睹丈夫在眼前被殺,隨後放棄和平運動,尋求復仇。但兄弟兩人都相信,母親一定會反對以色利的空襲、全面封鎖和地面行動。「轉變不會來自戰爭,而是和平。」這是希爾弗一貫的信仰。
近日,以色列軍方在加沙希法醫院附近尋獲了兩具人質遺體,分別是19歲的女兵諾亞·馬西亞諾和65歲的貝埃里居民耶胡迪特·魏斯。哈馬斯稱前者死於以色列的空襲;而後者在被俘時正在接受乳腺癌治療。
過去十多年裡,巴斯金是以色列和哈馬斯間進行人質談判的「中間人」之一,參與協調釋放了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哈馬斯將沙利特劫持至加沙後,將其秘密關押了5年。巴斯金指出,當時加沙沒有地面戰爭,也沒有被全面封鎖,且士兵受過相應的訓練,能更好地應對惡劣的囚禁生活環境。這一次,被劫持者中有嬰兒、老人和病患,且生存條件更加惡劣,他們可以等多久呢?巴斯金說,他沒有答案。
以巴斯金的經驗,談判幾乎從未在激烈的軍事對抗中進行。「在我看來,軍事行動可以等,戰爭可以推遲。」巴斯金表示。「對於以色列來說,除非人質安全回家,否則沒有勝利可言。即使摧毀了哈馬斯,但人質全部遇難,這不是勝利。」
11月17日,以色列中部城市莫迪因,人們參加19歲以色列女兵諾亞·馬西亞諾的葬禮。11月14日,哈馬斯發布了被扣押在加薩走廊的馬西亞諾呼籲以色列停止空襲的視頻,以及馬西亞諾死亡後的照片,哈馬斯稱馬西亞諾11月9日死於以軍空襲。
「今日的以色列,已與2011年不同了」
希爾弗葬禮當天,人質家屬及數千名支持者組成的遊行隊伍正好來到澤爾。這是一趟為期5天的示威之旅,以特拉維夫為起點,一路行進至耶路撒冷,終點是納塔尼亞胡的辦公室。抗議者要求以色列當局為人質獲釋作出更多努力,哪怕是以停火或釋放巴勒斯坦囚犯的形式向哈馬斯妥協。此前,他們在聯合國、以色列國防軍總部等地都舉行了抗議活動。
「家屬們處於極度緊張和憤怒之中。對導致這場災難的原因感到憤怒,對處理局勢的方式感到憤怒,對他們的親人仍在哈馬斯手中的事實感到憤怒。」失蹤者和人質家屬論壇的負責人羅寧·楚爾向媒體表示。
在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臨時停火和交換俘虜的協議前,人質家屬越來越多地呼籲達成一項「所有人換所有人」的協議:哈馬斯釋放所有人質,以換取以色列監獄中關押的所有巴勒斯坦人的釋放。這一主張得到一部分以色列中間派和國家安全機構內重要人士的支持。根據巴勒斯坦人權組織Addameer的數據,以色列監獄關押著大約6000名巴勒斯坦囚犯,其中有559人因殺害以色列人而被判終身監禁,還有約130名對10月7日暴行負有直接責任的武裝分子。大多數囚犯來自哈馬斯的主要政治對手法塔赫,不到三分之一的囚犯屬於哈馬斯。
巴斯金表示,「所有人換所有人」是保證所有人質安全返回的唯一途徑,「但納塔尼亞胡不會同意,極右翼政府不會批准。民意可能也無法接受這種不成比例的交換。」
在2011年,巴斯金參與促成了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換囚協議。為了換回被哈馬斯劫持5年的士兵沙利特,以色列釋放了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有300多人曾被判處無期徒刑。綁架並殺害巴斯金妻子堂兄的4名兇手,以及日後成為加沙哈馬斯頭目的葉海亞·辛瓦爾,都在釋放名單中。
巴斯金說,2011年的協議對他自己以及許多以色列人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儘管如此,當時的民調顯示,近80%的民眾、26位政府部長和整個國家安全機構最終都支持這項協議。納塔尼亞胡曾經堅決反對與恐怖分子進行任何形式的談判,但他最終還是簽署了這項協議。「今日的以色列,已與2011年不同了。」巴斯金指出。
以色列民主研究所11月5日至6日的民調顯示,22% 的以色列人認為以色列根本不應該以釋放囚犯為籌碼,與哈馬斯展開人質談判,10%的人認為,這樣的談判應等戰鬥結束後再展開。智庫查塔姆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約西·梅克爾伯格表示,雖然許多以色列人希望人質回家,但他們也擔心釋放巴勒斯坦囚犯會導致更多類似10月7日的襲擊。
辛瓦爾獲釋時,已在以色列監獄服刑22年。他在獄中時曾罹患腦癌,經以色列救治後痊癒了。在過去兩年中,以色列和伊斯蘭聖戰組織之間爆發過兩輪衝突,哈馬斯並未參與其中。「不只是我,許多研究以色列衝突的專家都認為辛瓦爾正在變得務實。但很顯然那段時間辛瓦爾在策劃10月7日對以色列的恐怖襲擊。他的殘暴和仇恨被低估了,他迷惑了我們所有人。」巴斯金表示。
巴斯金稱,達成讓所有人質回家的協議很難。「哈馬斯大概不會滿足於用一筆小交易或人道主義協議釋放青年男性,尤其是士兵和警察。但至少得通過談判將婦女、兒童和老人帶回家,即便以色列需要為此釋放一部分謀殺以色列人的巴勒斯坦囚犯。然後以色列再出動特種部隊,解救其餘的人質。」
衝突爆發後,由埃及、卡達和美國斡旋的人質談判時斷時續。卡達通過多哈的哈馬斯政治派別,率先協商釋放了一對美國母女。隨後,埃及與加沙的哈馬斯軍事部門協調釋放了兩名以色列老年婦女。一直到11月22日,衝突爆發的第47天,以色列才與哈馬斯達成協議,同意暫時停止在加沙的戰鬥並允許更多人道主義援助進入飛地,以換取50名婦女和兒童的釋放。
民調顯示,目前以色列猶太人對巴以衝突的態度比近些年任何時候都更加「鷹派」。根據和平指數10月23日至29日進行的民意調查,57.5%的以色列猶太人認為以色列國防軍在加沙使用的火力太少,36.6%的人表示以色列國防軍使用的火力適當,只有1.8%的人表示他們認為以色列國防軍使用的火力太多。
11月20日,以色列特拉維夫,世界兒童日當天,一些以色列民眾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辦公室前舉行抗議示威,呼籲哈馬斯釋放人質。
特拉維夫大學衝突解決與調解國際項目負責人尼姆羅德·羅斯勒表示,最近發生的事件極大地影響了以色列公眾對和平進程的看法。10月的民調顯示,以色列猶太人對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進行和平談判的支持率從9月份的47.6% 降至 24.5%。「自 2001 年以來,這是我們得到的最低百分比。」羅斯勒指出,這一數字比第二次「因提法達」起義期間還要低,當時發生了針對以色列的大規模恐怖襲擊。智庫查塔姆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約西·梅克爾伯格則指出,戰爭期間公眾情緒高漲,「當一切塵埃落定時,答案可能會有所不同。」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領導人都令人失望。他們辜負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正是他們讓我們經受今天這一切。戰爭結束後,我們需要有新願景和新希望的新領導人。」巴斯金表示。「我們彼此都不會忘記對方對自己做了什麼,但新一代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需要明白,我們應該共生,而非相互殺戮。」
在接到母親希爾弗的死訊後,約納坦在一檔以色列電台節目中談起了他的母親。約納坦回憶起多年來母子關於和平的爭論。希爾弗總是相信和平有一日會到來,而約納坦和哥哥早已放棄了和平前景。當兄弟倆拒絕跟隨母親去參加抗議活動,或去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拜訪朋友時,希爾弗會給他們發送諷刺簡訊:「哦,你們太忙了?」
甚至在10月7日當天,希爾弗也在爭取和平。在火箭彈警報響起時,她正在接受一家媒體的採訪。主持人說,「但有一方是瘋狂的。看看他們是如何暴力地毀掉我們的節日的。」 「如果我能活下來,我們可以繼續討論這個問題,」希爾弗回應道。採訪結束後,躲在安全房間的希爾弗開始給家人和朋友發簡訊。11時7分,約納坦從特拉維夫給母親發信息:「我與你同在。」 希爾弗回復道,「我感受到你的存在。」 這是來自希爾弗最後的消息。
「我現在有了她的樂觀。感覺就像一場接力賽,她把一些東西傳給了我。」約納坦說道。「我不知道(我要用它來做什麼),但我認為我們不能回到(過去的樣子)。我們需要創造一些新的東西,更符合她所追求的方向。」
即便血腥的戰事仍在持續,希爾弗一直嘗試播下的和平種子,依然在艱難生根發芽。
發於2023.11.27總第1118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以色列人質家屬的憤怒和無奈
記者:陳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