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7張照片記錄18年春節,半島老讀者家庭的幸福密碼!兩個場景感觸最深……

2024-01-19   半島網

原標題:3127張照片記錄18年春節,半島老讀者家庭的幸福密碼!兩個場景感觸最深……

3127張照片記錄18年春節,半島老讀者家庭的幸福密碼!兩個場景感觸最深……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王洪智 劉文

2006年到2016年,家住城陽的張延東堅持用相機記錄自己家的春節故事。一年又一年,這一習慣他堅持了18年。如今,他送給家人這些珍貴的禮物貼到家中的兩面照片牆上,時間是讓人猝不及防的東西,照片卻是歲月最好的見證師。一張張照片背後記錄了歲月中一個個珍貴的瞬間,承載著親情和幸福,3127張記錄了「春節時光」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堅持18年老習慣拍「春節」

全家福留下永恆的回憶

在市民張延東的家中,兩面牆上的一張張照片,定格了一家人過去18年的春節時光。「時間過得太快了,一晃18年過去了,拍攝照片太多了,搬到新家後,我特地做了兩面相片牆,這些照片是我精挑細選出來的一少部分,電腦里還有很多。」張延東一邊帶著6歲的女兒看照片,一邊向記者說道。

說起堅持18年拍攝春節過年,張延東打開了話匣子。「我從小對攝影很感興趣,我之前在部隊當兵8年,沒有回家和家人過一個春節。2005年退伍後,成家有孩子,一是為了記錄孩子的成長,再就是為了彌補一下這些年沒有回家陪家人過年的缺憾,所以我就萌發了一個想法給家人拍照,隨後他買了一台佳能數位相機,有了相機,這個習慣也就堅持了下來,記錄下家庭每年過春節的場景。於是,我就從2006年的春節開始拍攝春節。」張延東說。

記者看到,照片牆上既有單人照,也有大合照,既有貼春聯、放鞭炮的忙年場景,也有下水餃、一家人吃年夜飯的歡聚時刻。「我用新相機拍攝的第一張照片是自己的孩子,我用相機拍的第一個年,就是我兒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他躺在我們的炕上,拿著一個玩具。印象最深的一張照片,是2018年女兒出生後,我們一家四口在我爸媽現在住的老房子門前拍的照片。當時我家老二出生不到兩個月,回家過春節,她包在被子裡面,那是女兒跟老房子的第一張照片,也是我們一家四口第一次集體的合影。」張延東說。

留影成傳統春節照片3127張

老人由不解變支持

拍全家福已經成為張延東一家人每年特有的儀式。記者看到,在張延東的電腦里,有2006至2023年春節資料文件夾,記者注意到,電腦上除了照片還有不少視頻。「這是幾年下來,我拍的春節主題的照片有數千張了。這幾年數位相機性能提高了,我就不斷拍一些視頻,我通過照片視頻混剪的方法,把18年的春節素材剪輯成一個1個小時的視頻。」張延東說。「我專門數了一下,18年來我拍攝的照片就有3000多張,年齡增長了衣著改變了,看到這些照片就會回憶以前,這些視頻和照片就是一部記錄時代變遷的影像史。」

「有一年的視頻我剪了半個小時,一開始我哥說每年製作的視頻不用剪太長了,挑幾個主要的場景就行,但是我覺著能記錄下來的就記錄下來,要是剪輯得短,以後可能會覺著遺憾。這些都是我們珍貴的財富。照片是記憶細節的倉庫,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回顧過去。在維護記憶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地創造新的美好記憶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珍重當下的生活。」張延東說。

「我父母年齡大了,可能對新鮮的事業不大容易接受。一開始的那幾年,大年三十我拿著相機圍著他們拍,他們還說我不去忙著幹活準備過年。後來他們看到我拍攝的作品,慢慢地也改變觀點,也覺得很有意義。前段時間我爸還給我點評,說拍得不錯,讓我今年繼續。」張延東告訴記者,一家人只是普通人家,過好普通人的生活,這些資料都保存在電腦上,沒有在網上對外發布。

年夜飯越拍越豐盛

生活越拍越幸福

珍貴的家庭合影,記載著一個家庭幸福的合影。「這些年過年,我媳婦還有孩子和我哥、嫂子、侄女他們都是回到爸媽現在住的老房子裡,和我爸媽一起過年。為的是團團圓圓。我們成人成家,平日裡各過各的,但是春節必須坐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通過這些年的照片視頻,我也明顯感覺到了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年夜飯的質量,從一開始簡單的蝦魚肉,到後來國外的或者國內新興的食材和做法,慢慢出現在了飯桌上。還有一個最大的變化,是居住環境的提高。」張延東說。

原來的年夜飯

記者通過張延東拍攝的照片看到,原本一家人的年夜飯只有8個普通的菜,後來菜品慢慢豐富,桌上的魚越來越大,還出現了「之前並不常吃」的烤羊排、鮑魚、海參甚至帝王蟹等。一開始的時候,照片里的老家是一處很簡陋的平房,後來庭院得到重建美化。原本的鋼筋木頭窗戶變成了鋁合金窗戶,原本的「大肚子」電視變成了液晶大屏,老家具變成了新家具……

年夜飯越來越好

「孩子一年比一年大,老人年紀也越來越大。每年母親下水餃是我必拍的,照片上媽媽的白髮一年比一年多,每次看到我都很感慨。之前過年包餃子的時候,照片上都是大人,偶有一年開始,兒子的身影開始出現,他開始幫著大人包餃子,這也讓我感覺到他長大了,我特別珍惜這和和睦睦的氛圍。」

「照片和視頻都是形式,其實背後是一家人的相親相愛,從照片上能看出薪火相傳,讓我更愛家庭更愛老人孩子。」張延東說。

保存家庭幸福數字密碼

兩個場景感觸最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最悠久的節日,不僅是全球華人共慶的佳節,更是我們一年中最具儀式感的時刻。」張延東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對春節有深深的情結,每到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喜氣洋洋地忙碌著,鄰居朋友們也是禮尚往來,「我爸炒花生,趕年集,貼對聯,接鞭炮,我和我哥穿新衣服,放鞭炮,出去拜年,這些場景至今是忘不掉的。這種對年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張延東說。

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過年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然而對年的這種期盼和熱愛,張延東沒有變。「在數字化社會的今天,流量為王的當下,是一個容易忘卻的年代,我們應該保存好自己人生和家庭成長的數據,它們是我們家庭幸福的數字密碼,記錄著我們的點點滴滴,是我們用心經營美好生活的見證。」張延東說。

「拍了這麼多年的春節,有兩個場景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個是吃年夜飯的時候,我們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著吃著,飯桌上的人也越來越多,現在我們已經有9個人了。另一個是每年的大年初一,我都會在老房子的門口,跟我的兒子合一次影,從1歲拍到了18歲,眼看著他越來越大,長大成人。」張延東說。

已經用了三台相機

兒子今年接力拍攝

隨著技術的發展,相機的性能也慢慢地提高,自2006年購買第一台相機,張延東現在已經用到第三台相機。「現在的相機是佳能5D4,我的相機就是我的搭檔,我很感謝它們給我的幫助。我對象相機也非常地愛護,就像愛護我的孩子一樣。」張延東說,自己拍照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為了把照片拍好,他平時以自學為主,因為工作比較忙,只能擠出時間學習,「後來自媒體多了,進入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就在網上自學。我還要感謝很多一起拍照的朋友,他們是專業搞攝影的,在專業技術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張延東說。

"每年春節都是不歇著地拍,而且都是我自己拍,所以我自己的照片和鏡頭很少。為了支持我的拍攝春,讓我也多出出鏡,2020年哥哥贊助了一台三腳架。今年我給兒子布置了一個任務,告訴他以後春節拍照任務要交給他了,希望他把這個傳承下去,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兒子也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張延東說,他之前就告訴兒子,要學會拍照,這會讓他自信,給他以後的成長發展帶來好處,今年兒子給他們班級的運動會拍了一次,拍攝得效果不錯,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

「自從我有了相機以後,我突然發現,拍照留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首先,每當我們拍照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比較愉悅的,也是一個歡慶的時刻。在我看來,過去的照片和視頻像一瓶美酒一樣,越放越醇,越品越香,當我們每次品的時候,味道值得我們懷念、保存和拍攝。」張延東說,每當有空的時候,他就會看看這些拍攝的照片和視頻,越看越有意義,「孩子比較小,可能認知上,沒有我們大人理解得深。對他們來說,拍攝春節可能就是好玩,隨著年齡慢慢長大,他們也會感受到更多。

照片像一座橋樑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如今,張延東一家人也專門建設了微信群,大家平時在微信群交流感情,分享美食美景,增加了整個家庭的凝聚力,龍年春節馬上到了,今年會繼續留住這美好的時光,張延東他們這個大家庭和島城千家萬戶一樣,生活會越來越好。

「兼職」公司攝影師

探索植物美學拍攝

「我有了相機後,不但給家裡用,還給我的公司用,因為我本身是搞綠化的,每年我會進行樹的景觀記錄,像給孩子拍一樣,見證樹的成長。而且每年,我們公司有個習慣,上班第一天,大家和員工一起拍照一張合影,我也是給公司拍了,從入職一直拍到現在。」張延東說,拍攝讓他變得越來越自信,「從一開始不敢拍、不會拍,特別是當著很多領導或者年會的時候,也有膽怯害怕,擔心拍不好。後來慢慢通過鍛鍊,我找到了自信,我也從一個不會說話不敢說話的人,變成會說敢說的人,讓我成長了。」張延東說。

多年的拍攝,也讓張延東對美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現在我的拍攝增加了一個新方向,就是植物美學。我本身事干園藝的。植物的成長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美,美的方式、美的表達、美的語言都不盡相同,我現在重點研究這一塊。前期,我把一些相關作品給攝影中國供稿,也會用來參加集團、社區等組織的攝影比賽,受到大家的歡迎。」

照片屢現半島報箱

全家都是「老讀者」

採訪時記者注意到,在張延東拍攝的照片中,半島都市報報箱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我們家是半島都市報的忠實讀者,從我2005年退伍回來,就從當地發行站訂了報紙,報箱就在我們的老家平房的大門邊上。」張延東說,自己在部隊時就養成讀報的習慣,跟妻子結婚後,他讀報的習慣也影響到了妻子,因為離著父母近,他們經常去父母那裡拿半島都市報看。

除了父母、妻子,張延東發現,在家人的薰陶下,年幼的兒子也對報紙有了興趣,於是他們培養了孩子的閱讀興趣,並陪伴他一起讀報紙。之後,張延東先後換過兩次房,小區安裝了統一的信箱,雖然不在是半島定製的報箱,但是一家人的看報習慣沒有變。

「看報紙能夠發散思維,更能讓人靜下心來思考。」張延東告訴記者,自己有6個大文件夾,其中挑選存放了半島都市報多年來的相關報道。張延東的兒子正在上高中,學習之餘從半島都市報上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受日積月累讀書看報的影響,張延東的兒子作文成績一直很好,基本上都在班級前三。

在張延東看來,讀書看報已經成為家風,他將像堅持拍攝春節一樣,把「看半島」也堅持下去,讓半島都市報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原來的老房子

房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