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再忙也別忘吃3樣,健康入秋寓意好,莫忘祖宗老傳統

2024-07-31     簡食記

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秋季的開始,同時也是自然界萬物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的重要轉折點。每年公曆8月7日至9日之間,當太陽到達黃經135°時,即為立秋。立秋之名,源於古代對季節變化的觀察與總結。《曆書》有云:「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立秋雖標誌著秋季的開始,但並不意味著酷熱天氣的立即結束。實際上,立秋後往往還有一段時間的「秋老虎」天氣,即炎熱依舊。隨著秋季的深入,早晚溫差逐漸增大,白天可能仍然炎熱,但夜晚開始變得涼爽。立秋後,降雨、風暴、濕度等趨於下降或減少,天氣逐漸變得乾燥。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故民間在立秋這天,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表達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在南方地區,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人們認為多吃西瓜可以防秋燥,並寓意著迎接秋天的到來。

立秋,民間流行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若體重減輕則稱為「苦夏」。此時,人們會通過「貼秋膘」的方式,即多吃肉類食物來補償夏天的損失。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山區,村民會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隨著氣溫的下降,應適時增添衣物以防感冒。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和適當的運動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方面。立秋後氣候逐漸乾燥,應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如燕窩、銀耳、百合等。同時,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少吃辛辣、煎炸食品。8月7日立秋,再忙也別忘吃3樣,健康入秋寓意好,莫忘祖宗老傳統……

1. 西瓜。西瓜是夏季的代表水果之一,其水分含量高,口感清甜,非常適合炎熱的天氣。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人們習慣在立秋這一天吃西瓜,以此來告別夏天,迎接秋天的到來。吃西瓜還有助於解暑、補充水分,緩解夏季積累的熱氣。此外,西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多種礦物質,對身體健康有益。

2. 茄子。茄子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富含維生素P、維生素E、鉀等多種營養成分。在立秋時節,吃茄子有著特殊的含義。茄子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夠幫助人們緩解秋季乾燥帶來的不適。此外,茄子的做法多樣,既可以炒食也可以燉煮,是非常受歡迎的一道菜肴。

3. 鴨肉。鴨肉是立秋時節常吃的一種肉類。鴨肉性涼,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和多種礦物質。在中醫理論中,鴨肉被認為有滋陰降火的功效,適合在天氣逐漸轉涼的初秋食用。立秋吃鴨肉有助於補充體力,增強體質,同時也能適應從夏到秋的氣候轉變。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人們還會將鴨肉與中藥材一起燉煮,製成藥膳,以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老鴨湯

老鴨半隻或一隻;薑片;蔥段;料酒;鹽;清水;枸杞、紅棗;

將老鴨宰殺乾淨,去除內臟和雜質,用清水沖洗乾淨。將老鴨剁成大小適中的塊狀,以便更好地燉煮入味。

鍋中加入足量清水,放入鴨塊、幾片姜和適量料酒。大火煮開後撇去浮沫,這一步是為了去除鴨肉的腥味和血水。焯水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幾分鐘即可,然後將鴨塊撈出用清水沖洗乾淨。

取一個砂鍋或燉鍋,將處理好的鴨塊、薑片、蔥段放入鍋中。加入足量清水,水量要沒過鴨塊並留出一定空間以防溢出。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燉煮時間根據鴨子的老嫩程度而定,一般需要1.5-2小時。在燉煮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撇去浮沫和油脂,以保持湯的清澈。

當鴨肉燉煮至軟爛、湯汁濃郁時,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鹽調味。如果喜歡更滋補的效果,可以在最後加入枸杞、紅棗等配料再燉煮幾分鐘。嘗味後確認無誤即可關火出鍋。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81a1bb75da20f8ed63d1af9857b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