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種筷子吃飯,小心慢性中毒!很多人天天在用,卻毫不知情

2022-05-25     健康160

原標題:用這種筷子吃飯,小心慢性中毒!很多人天天在用,卻毫不知情

說起筷子,這是一樣對於中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的餐具。

不管是吃米飯、炒粉、還是麵條……我們每日三餐都離不開它,說不定螢幕前的你,就正在使用著它。

但我們對它,同時又特別陌生。

比如筷子的造型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蘊含著中國人樸素的文明傳承;

筷子種類非常多,有木筷、竹筷、不鏽鋼筷、合金筷等等,還有博物館裡的象牙筷、玉筷、金銀筷;

更令人擔心的是,它還特別容易傷人:就餐的筷子如果是發黑的的筷子,很有可能含有毒素……

今天,就讓小編帶領大家,重新認識一下筷子吧!

一、

筷子和中國的餐飲文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記憶:小時候筷子拿反了,會被家裡人打手,說是不懂禮貌;

每次年夜飯,都要給回不來的人備一雙筷子,表示團團圓圓;

而女孩子呢,還有「筷子拿得越高,嫁的越遠」這種說法……

因此,筷子不僅是我們日常吃飯的工作,更是餐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代表之一。

相傳在很久以前,古代人吃飯生冷不忌,都是用手抓著吃,但有了火以後,逐漸學會了烹飪,出現了刀子、勺子、筷子等餐具。

可以說,筷子的出現,不僅是文明與進步的體現,更是衛生飲食的產物。

而關於筷子的種類,也是有許多種。

例如古籍《韓非子·喻老》中有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就是說紂王的生活奢華無度,甚至用象牙來做筷子,讓臣子們感到非常的失望。

大多數時候,中國的筷子以竹木為主;只有韓國的筷子則為金屬材質,因為韓國人愛吃烤肉,為了循環使用,他們便用金屬來製作筷子。

筷子的名稱,其實最開始並不是叫做筷子。

在先秦時代,它稱為「挾」,秦漢時期稱為「箸」,因為它的材料是用竹子做的,與「箸」同音。

而被稱為筷子,是在明代:因為「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是不吉利的話,所以古人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現在筷子名稱的由來。

筷子的用處非常大,儘管是一對簡單的木棍子,但它能同時具有夾、撥、挑、扒、撮、撕等多種功能。

它不僅具備實用功能,成雙成對的筷子,還蘊含著中國人民的精神依託。

在民間,筷子被視為吉祥之物,出現在各民族的婚慶、喪葬等禮儀中,比如新人新婚時,送新人筷子,寓意「天生一對」,也有「快生貴子」之意。

還有,中國乃禮儀之邦,分外注重禮數。

當我們圍在圓桌上吃飯時,總喜歡互相夾菜,於是筷子的來來往往便形成了一張複雜的圓桌關係網。

因此,筷子就成了圓桌上「禮」的象徵,筷子的拿捏方式、擺放方向都成了家教的象徵。

二、

藏污納垢的筷子

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一飯一菜,四季三餐,都離不開筷子。

更不用說,筷子不但是用餐的工具,更是一種傳承與溫情。因此,大多數家庭的筷子,基本都遵循著「不斷就不換」的原則。

殊不知,「病從口入」就是從我們經常用的筷子開始的!!!

2020年,上海消保委徵集了200雙普通家庭用的筷子,做了一個測試發現:

使用時間超過6個月的筷子,黴菌數量比新筷子和3個月的筷子要多30%以上。

尤其是竹木筷子質地疏鬆,使用時會吸收食物汁水,不管怎麼清洗、消毒都無法把滲透進去的味道洗掉,舊筷子表面細小的凹槽也更易殘留細菌。

同樣的檢測不勝枚舉,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曾做個一個檢測,對22戶家庭日常使用的筷子進行了表面微生物總數的測定。

結果,木筷的菌落總數最高檢出2.2*10⁶CFU/雙,遠遠超過平均值。

再加上環境潮濕或通風不暢,筷子很容易滋生細菌或發霉。

這些微生物細菌,主要有黃麴黴毒素、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以及大腸桿菌等,最極端情況還有殘留病毒的風險。

這些微生物有什麼危害呢?就拿黃麴黴毒素來說,如果長期、小劑量地攝入可以直接地破壞肝臟細胞,造成肝細胞的水腫、壞死、破裂。

由此,就可能造成一系列肝臟的慢性病,如肝細胞變性等,進而誘發肝癌!

還有我們平時使用筷子的習慣,也會導致病毒滋生。

例如中國人的家庭聚餐,相互之間總是給對方夾菜,這樣也是一種不健康的習慣。

而且你是不是發現,隨著新冠疫情的常態化,不少專家都在在疾呼,推行「公筷制」。

使用公筷到底有多必要呢?

杭州市疾控中心為此專門去餐廳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每道菜都分成兩份,一盤使用公筷,一盤不使用公筷。

實驗結果顯示:對比「公筷」和「非公筷」兩組菜品剩餘部分的菌落總數,「非公筷」那一組菌落總數,全部數倍高於「公筷」那一組!

由此可見,不管是使用長期不更換的筷子,還是一些不好的用筷習慣,真的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威脅!!

三、

如何用筷會更衛生?

有人會有疑問,我這活了幾十年,都是這麼用筷子的,也沒用過公筷,不也沒啥問題麼。

其實,有時候等有問題時候就晚了,或者說,有些問題,只是你沒發現而已。

國外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指出:如果沒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會發生。而在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人數接近8億人,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那麼,我們生活中如何選筷子、用筷子、保存筷子呢?一起來看看吧!

1

什麼樣的筷子推薦使用?

目前市面的筷子,主要是木質、竹製、塑料和金屬的四種材質。

木質和竹製的筷子,最容易產生裂縫從而滋生黴菌,而塑料筷子容易受熱變形產生有害物質。

所以相對而言,不鏽鋼金屬筷子是比較衛生健康的。

在選用筷子的時候,建議大家到正規商超進行選購,認準「QS質量認證標誌」,避免上當受騙。

其次,如果發現有異味、變色、長霉斑的筷子,意味著筷子已經開始變質,容易滋生病菌,一定要直接換掉。

最後,無論什麼材質的筷子,如果已經出現了劃痕、裂痕等破損痕跡,更容易生長繁殖細菌等有害微生物,建議不要繼續使用或購買。

2

筷子應該怎麼放?

關於筷子用完之後的擺放,很多人都忽略了,每次都是隨機的。

其實洗完的筷子頭朝下放是極不衛生的,筷簍底部由於剩水殘留,潮濕的環境更容易使筷子滋生細菌。

有數據顯示,筷子頭放置在筷簍底部,檢測結果無論是菌落總數還是大腸菌群數值都很高,所以筷子頭一定要朝上。

關於筷子的儲存的環境,首先不要讓筷子處於潮濕的環境中,最好是乾燥、通風的環境,可以避免發霉,滋生病菌。

其次,扔掉自己家中用了好幾年的木/竹筷子, 建議半年一更換。

最後,不管你使用的是木、竹筷子,還是金屬筷子,如果有條件,最好把它們都放到消毒櫃里,這樣最為保險!

3

家庭、外出聚餐使用公筷!

在全球,約有 44 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平均感染率高達 62.8%;我國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數更是高達 7.68 億,感染率超 50%!

這是因為,幽門螺桿菌的主要傳播鏈路是通過「口-口」相傳,食物、水源、打噴嚏都可以傳染幽門螺桿菌。

再加上我們特有的傳統:「共食」、「不用公筷」的飲食習慣,更加容易造成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通常一人傳染、全家遭殃。

因此,這些碗筷的使用習慣大家要記得養成哦!

看了這篇文章,你打算開始用公筷了嗎?

也許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讓全家人更健康,一起學起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7a62cf026e13cb4075d2b624816dc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