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把吉利當回事了!阿斯頓·馬丁居然與Lucid造豪華純電車

2023-06-28     汽扯扒談

在電動化浪潮下,許多實力雄厚的大廠靠自己就能完成電動化轉型,但對於那些基盤較小、資金匱乏的汽車品牌來說,電動化轉型需要足夠的資金與技術支持,所以許多品牌也是選擇走捷徑,與造車新勢力進行合作,電動時代的「拿來」主義。如今破產多次的阿斯頓·馬丁與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就官宣了合作的消息。

日前,英國汽車製造商阿斯頓·馬丁宣布,將與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Lucid達成戰略協議,合作生產「高性能」電動汽車。阿斯頓·馬丁將能夠在其純電動汽車上使用Lucid的技術,包括電動動力系統和電池系統。

作為交換,阿斯頓·馬丁將向Lucid支付現金,並發行2840萬股新普通股,股票發行和現金支付的總價值約為2.32億美元。該消息一出,阿斯頓·馬丁股價上漲15%。

技術與資金的交換

向電動汽車轉型需要耗費大量資金,而對於像阿斯頓·馬丁這樣的小型汽車製造商,則更依賴於合作夥伴關係來實現電氣化轉型。並且阿斯頓·馬丁在向電動汽車轉型方面也落後於其他多數超級跑車品牌。去年法拉利就表示,將在2025年推出首款全電動汽車,並預計到2025年全電動汽車的銷量將占該公司汽車總銷量的5%,到2030年將達到40%。

雖然阿斯頓·馬丁計劃在2025年推出首款電動汽車,但到目前為止,其還是一直依賴梅賽德斯奔馳所提供的技術。

在發布與Lucid的合作之後,阿斯頓還在另一份聲明中表示,已經修改了與梅賽德斯奔馳的協議,這意味著梅賽德斯奔馳不會按計劃增加其在阿斯頓·馬丁的股份,但將保持現有9%左右的持股比例,並繼續向阿斯頓·馬丁提供發動機和電動汽車技術。

有了新勢力加入之後,阿斯頓·馬丁也是「硬氣」的表示,到2026年,其所有新車型都將提供電動版,到2030年,其核心車型將實現全電動化。

至於Lucid 而言,選擇用技術換資金也是無奈之舉。在2022 年,其製造了7180輛新車,交付了4369輛。2023年一季度,該公司製造了2314輛汽車,交付了1406輛。而在營收方面,2023年第一季度 Lucid 營業收入為1.49億美元,凈利潤虧損7.8億美元。相比 2022 年同期凈利潤虧損的8130萬美元,程度明顯加大。

據悉,該公司高層曾經直言,目前現金只夠支撐到 2024 年第二季度,並不樂觀,為降低成本,2023年3月份,Lucid 計劃裁員1300人。最近還傳出了來中國市場淘金的消息,顯然美國的造車新勢力日子也不好過。

業內人士表示,對Lucid而言,阿斯頓·馬丁的資金投入無異於雪中送炭,這家新勢力雖然技術水平很高,特別是電機的集成化能力要高於特斯拉,但由於過高的定價,一直沒有實現持續的盈利,所以和阿斯頓·馬丁達成合作無疑是一場續命的輸血。

吉利作為第三大股東怎麼看?

在2022年,阿斯頓·馬丁銷量6412輛,同比增長約4%;營業收入13.8億英鎊,同比增長26%;毛利潤同比增長31%達到4.51億英鎊。但由於供應鏈和成本上漲等原因,阿斯頓·馬丁經營虧損從2021年的7400萬英鎊擴大至1.18億英鎊。

反觀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以及法拉利等,得益於中國市場的高速增長,2022年無論銷量還是利潤率均迎來了歷史最好成績,一方面需要資金輪轉,另一方面需要擴大中國市場,於是也就有了今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與阿斯頓·馬丁達成新的合作協議,完成了對後者的股份增持,持股比例達到約17%,成為阿斯頓·馬丁的第三大股東。

對於吉利而言,雖然已經擁有超豪華品牌路特斯,但阿斯頓·馬丁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顯然都更勝一籌,更有利於吉利的全方位布局。

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表示:「我們很高興正式成為阿斯頓·馬丁的投資者。吉利控股在支持入股企業轉型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且在超級電動和智能網聯領域具有深厚技術積累,這將助力阿斯頓·馬丁在未來取得更大成功。期待與阿斯頓·馬丁共同探討協同合作機會」。

只不過阿斯頓·馬丁對於吉利的電動化技術不怎麼感冒,在此前介紹阿斯頓·馬丁全新新能源汽車時,阿斯頓·馬丁的一位高管表示,該車基於全新平台打造,這個平台與吉利沒有關係。

同時,阿斯頓·馬丁也不是只有吉利這一個股東,其去年與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IF)達成戰略投資協議。PIF持有阿斯頓馬丁約18%的股份,是第二大股東。而Lucid的背後,也有PIF資本的身影,是它最大的股東,所以此次達成合作也算是自家兄弟好商量。

另一方面選擇與Lucid合作也更符合其超跑身份,與我國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相比,Lucid、菲斯克等外國新能源品牌,本就有外國血統,還一度是特斯拉的重要競爭對手,更容易受到歐美市場的認可,這也是阿斯頓·馬丁不想與吉利共同生產電動車的一大原因。

阿斯頓·馬丁雖然享譽全球,但是盈利狀況談不上太好,面對電動化轉型,如今也只能賣身換技術,而其合作對象Lucid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去,二者是各取所需,不過在電動化時代,還是要看核心技術,才能談掌握主動權,不然未來還是會難逃隨波逐流的命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7438685d6dfce318f9aae2a664f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