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廈門後,人們居然愛上了這座古早小城!美食爆多,驚喜滿滿

2023-01-14     走吧自駕游

原標題:拋棄廈門後,人們居然愛上了這座古早小城!美食爆多,驚喜滿滿

從前,要說去福建打卡,第一個在腦海里冒出來的地方,是廈門。

每年冬天,都有一批候鳥般的北方人飛往南方海濱城市「貓冬」,諸如廈門等旅遊目的地的老網紅,縱使從未曾踏足過北回歸線,也都耳聞過數十遍。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廈門邊上、動車20分鐘就能抵達的漳州

多少個世紀以來,漳州一直扮演著歷史敘事中的無名小卒,即使它是著名的「中國女排的故鄉」、「魚米花果之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漳州威鎮閣,人稱八卦樓

有人曾這樣形容:說廈門如唐三藏,面白如玉、性情柔順、人見人愛;而漳州如沙和尚,樸實敦厚、沉穩內斂、一步一個腳印。

此話不虛。

漳州平和靈通岩

漳州

福建「沙和尚」

如同《西遊記》里的「沙和尚」,漳州也挑著擔子,擔子兩頭一頭繫著陸地,一頭繫著海洋。

九龍江入海口

九龍江,漳州的母親河,它挾著漳州的信息穿山過嶺,投向海洋的懷抱,沉寂下肥沃的土壤。

漳州平原,福建省內最大的平原,土地富饒,是一片非常適宜農耕的沃土,「扁擔插下去都會發芽」。

715公里的海岸線,曲曲折折地縫補著漳州的陸地與海洋。凸出的是島嶼,凹陷處是港灣。

島是東山島,猶如一隻巨大的蝴蝶撲向海面,浪漫又唯美;港是月港,遙想當年,月港商人壟斷了明帝國的海上貿易。

許許多多的中國製造從漳州走出國門,而遠渡重洋的月港商人,也四處網羅些新鮮玩意兒帶回中國。

越南的水稻、南美洲的辣椒、菲律賓的煙草和紅薯......飄洋過海而來,在漳州這片沃土上生了根並傳播開來,進而改變了整個中國的作物種植和飲食結構。

圖/Wikipedia

月港改變了漳州,也為後世漳州人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從明中期到新中國成立,一批接著一批的漳州人由此下南洋,他們用頑強拼搏的精神,離陸出海,在異國他鄉揮灑血淚改寫自己的命運。

同樣是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與力量,還書寫了另一種歷史——

中國女排

在外媒的報道里,中國女排的成功,是在中國南方某一個「秘密基地」訓練出來的。 而這個秘密基地,就是漳州的體育訓練基地。

圖/閩南日報

頑強拼搏、無所畏懼的精神也同樣造就了今日的漳州——2022年1-11月漳州的財政收入為241.24億,增長11.0%,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沙和尚也沒什麼不好,腳踏實地往前走,一樣能功成名就。

漳州

福建「陶淵明」

無論是從前「九街十三巷、三庵、二院、一株榕樹不見天」的古漳州,亦或是如今和人山人海的廈門做著鄰居、人口逐漸破五的漳州,時間在這裡,總是不自覺被按下慢速鍵。

漳州在快速行走的時間創造了一個旋渦,留住那些熟悉而親切的事物。

漳州土樓

你可能沒來過漳州,但你一定見過土樓。

土樓,作為一種規模龐大、外形獨特的民居,一開始建立的意圖本是為自保,但得益於樓里居住的福佬人和客家人,他們以各自的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土樓這種居住形式便長久地延續了下來。

厚達數米的外牆和紮實的夯土構造,使土樓從外面看像極了古代某種軍事工程,可推開那僅有的一扇大門,映入眼帘的卻是現代人夢想中的田園烏托邦。

庭院生活的自在閒適、左鄰右舍間的其樂融融、日出晚霞時的煙火人間......那份儀式感、煙火氣和人情味交融的奇妙存在,讓生於斯長於斯的漳州人久久不能忘懷。

漳州古城

在漳州古城,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台僑緣展現得淋漓盡致。

行走在古老的街道上,右手邊是打白鐵的老師傅叼著煙正低頭敲打著手中的鐵盤;左手邊的竹器店裡擺滿了搖椅、簸箕、米篩、草笠、籮筐等各種樣式的傳統用具;前方路口還有很多書法頗佳的老招牌.....

除了古城,雲水謠古鎮靜謐的流水、遮天蔽日的古榕樹、吱呀作響的水車,東山島徐徐的海風、幾乎看不到車流的環海公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趕海人、鎮海角上靜默無言的紅白燈塔、只有牛群漫步的青青牧場……

不管外界紛擾如何,漳州始終是慢的。

漳州茶

在漳州,人人都泡得一手好茶。

作家林語堂出生在漳州平和縣坂仔鎮,他就曾說過:「只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到哪都是快樂的。」的確,漳州民間甚至有「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飯前飯後吃一杯,大人小孩走如飛」的民謠。

「呷茶配話」,是漳州人的生活習慣。三五好友,圍桌而坐,天南海北地閒聊,茶具一起一落,茶香一傳一遞,時間便在你一言我一語中緩緩流淌.......

漳州,城市版「陶淵明」。

漳州

煙火人間古早味

「古早味」,閩南人用來形容老味道的一個詞。

漳州藉助「古早味」三個字,訴說著熱鬧喧囂的市井和活色生香的人生,回味著街頭巷尾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神仙滋味。

「玩在蘇杭二州,吃在福建漳州。」

漳州,位於多種飲食風味薈萃之處,身具閩南、客家、潮汕三種風味,外加與台灣隔海相望,又沾惹上些「小清新」和「文藝范」。

漳州逢年過節必做的鹼面

漳州滷麵

不到漳州,你很難相信一座閩南城市,會將滷麵視為「舌尖鄉愁」。

漳州滷麵最大特點就是用熟鹼面,普普通通的鹼水麵條加入一勺用豬肉、海味熬煮勾芡的湯汁,配上肉片、蝦仁、魷魚乾、豆芽、香菇絲等等,再加蒜蓉醋、炸至金黃的蒜丁,撒點胡椒粉……端上桌後,再搭上一份五香卷,筋道彈牙的面與外酥里嫩的卷堪稱天作之合。

蚵仔面、沙茶麵

更具閩南沿海風情的,是蚵仔面和沙茶麵。

蚵仔面是海味,用番薯粉裹著蚵仔(海蠣)和面同煮,隨意撒些蔬菜丁,吃起來薄脆香酥;

沙茶麵里本身帶有魚蝦的鮮香,而擅吃的漳州人用花生醬來調和,讓沙茶麵更醇厚甜美。

手抓面

漳州的手抓面,稱得上是國內麵食中的獨一份。

沒見過實物前,聽起來稍顯不可思議,麵條也能抓著吃?但實則手抓面也算另一種意義的「手抓餅」。它有兩種吃法,一是加上漳州特色五香卷裹著吃,另一種就是將面剪成塊狀蘸醬吃。

番薯粥

都知道,一碗好的夜糜(粥)是潮汕宵夜的靈魂,而對於老一輩漳州人來說, 一碗番薯粥,幾碟海味小菜,即是一頓豐盛的早餐。

貓仔粥

更著名的,則是漳州的貓仔粥。

這是一種既是粥又是菜的混合美食。小鍋里放上清肉湯,煽起猛火,在依次加入預先蒸熟的白米飯、魚片、肉片、肝臟、蝦仁、牡蠣、香菇絲等生料,等清湯滾過,少許胡椒粉、蒜油收尾,一出鍋則香飄滿屋。

麻糍

麻糍之於福建,猶如肉夾饃之於陝西。尤其是在漳州,更是將其吃出了本土特色。

麻糍做出來之後潔白如玉,柔軟的像棉花糖一般,放進裝滿花生粉的盒子一滾,這濃濃的漳州風味,味蕾會告訴你答案。

三角餅

漳州人刻在心底的家鄉味道。

被炸得金黃酥脆的外殼,馥郁難忘的內陷味道,或是肉餡、香菇、海鮮等咸三角餅,或是菠蘿、芋頭等水果製成的甜三角餅,都讓人慾罷不能。

面煎粿

最具有傳統屬性的,是漳州的粿。而在漳州人常吃的「粿」中,最有特色的當屬面煎粿。

煎炸過後的面煎粿層次分明,外皮身披「黃金甲」,接著是米色的「粿」,最裡面一層是各色餡料。輕輕咬一口,皮脆餡軟,而後便在舌尖慢慢化開。

五香卷

五香卷,閩南名小吃之一,是用一種專門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薺、蔥等,包成長長一條,油炸而成。食用時,香、酥、脆、鮮,妙不可言。

蚵仔煎

作為閩南經典美食,除了台灣,最正宗的蚵仔煎當數漳州。區別於其他地區用的地瓜粉,漳州蚵仔煎用的是米漿,如此煎起來的蚵仔煎酥脆無比。

四果湯

漳州人的夏日離不開一碗四果湯。

各色的水果配上薏米、石花、紅豆、冰沙,乃至當地的西瓜、楊桃、菠蘿、草莓等等,仿佛把整個夏天裡所有的清涼都盛進了碗里。

漳州的朋友每次提及家鄉小吃,嘴角上揚的弧度總是叫人難以忽略,那種幸福的家鄉味道就一點一點在細數中從他臉上流淌出來:詩墩家的麻糍粿、建國家的蚵仔煎、水根家的滷料、永華家的豆花粉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73b81eb90087f4214c525da469a91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