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因斯坦一代人去世後,科學沒有大的突破?從內部找原因

2023-06-24     雲夕客

原標題:為什麼愛因斯坦一代人去世後,科學沒有大的突破?從內部找原因

回顧我們近百年來科學發展的歷史,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自愛因斯坦這一代偉人去世以後似乎在近百年以來,我們科學的發展速度特別的緩慢。

現在科學發展的緩慢速度與高速發展的社會都顯得格格不入,為什麼在這一段時間會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

在17世紀之前,物理科學在當時的社會完全是處於一種摸爬滾打的狀態。

雖然有一些微微的星光,例如開普勒和伽利略對物理界的探索,但是物理界的前程似乎仍然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

當時的人們還是以信奉神學為主。

並沒有考慮過人類可以主宰宇宙,人類可以了解宇宙。

但是自從牛頓出現以後,牛頓的經典力學徹底打破了人類的傳統認知,人類沒有想到自己還可以了解得這麼多。

樹上掉下來一個蘋果,在任何一個時間點都可以計算出蘋果所在的位置以及蘋果當時的速度。

所以牛頓當時也被人們推上了神壇。

人類從那個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其實也可以掌握自己的自然。也正是從牛頓之後,物理界才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直到19世紀迎來了物理界真正的黃金時代。

在那一段時間。許多位科學家都提出了顛覆人們認知的科學新發現。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們之前所提到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兩大理論。

然而自從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科學家相繼去世以後,似乎我們的科學也就停滯不前了。

給大家看一張照片,這是1927年賽維爾會議上留下的紀念照,在照片中有許多科學界的大佬,包括居里夫,薛丁格,迪拉克,波爾,愛因斯坦等等。

在27位的科學家有17位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

所以說把他們生存的那個年代稱作是物理界的黃金時代毫不為過。

大家接觸過中學物理的朋友們應該在中學的物理課本中都聽到過這些物理學家。

有許多定律以及公式都是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

然而照片中的這些科學家相繼去世以後,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科學似乎都沒有什麼大的進展,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難道真的就是我們後人沒有前一輩的人更聰明嗎?

我們來簡單地了解一下科學發展的重要歷史進程。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又預言了黑洞、引力波以及蟲洞的存在。

可是如今的科學家大約花費了五年的時間才拍攝到了一張高清的黑洞照片。

也就是在之前我們所提到的2019年4月10日公布的第一張黑洞照片。

花費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才僅僅了解到了引力波的一點點蛛絲馬跡。

2017年大型雷射干涉儀天文台宣稱,他們接收到了來自脈衝雙星的引力波。

而對於蟲洞的理解更是處於一種幻想的狀態,甚至到現在為止,每當我們提到有關蟲洞話題的時候在評論區經常會看到大家這樣的評論。

有一部分人認為蟲洞不存在。甚至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提出蟲洞,這就是一個騙局。

如果按照理性客觀的角度來評價的話,我們沒有辦法證實,當然也沒有辦法證偽,自然不能以騙局的態度對待愛因斯坦曾經提出的假想理論。

量子力學是與廣義相對論齊名的一門科學,被稱作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自然科學。

在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曾經預言有許多亞原子粒子的存在。

後起之秀的這些科學家,為了尋找到這些結果,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

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大家並不陌生。

我們在之前也曾經提到過,80多個國家,七千多名工程師,耗費了高達上百億美元的資產。他們利用17km的加速管道,號稱可以製造出黑洞。

但結果是什麼呢?他們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科學發現。

我們回顧近百年以來的科學發展歷史,似乎在百年之內的科學家只是對百年以前老一輩科學家的理論進行了小修小補,並沒有什麼大的新發現。

如果我們仔細反思科學界自身的問題,可能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科學界的格局。

在科學界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似乎並不允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出現。

如果一個人提出了一條假想理論,但是這條假想理論並不被科學界所理解。那麼隨之而來的一定會是其他科學領域人才的嘲諷。

倘若提出這條理論的人沒有什麼頭銜,並不屬於科學界的人才,那麼很有可能都沒有人搭理。

所以這種頭銜和禁止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的限制正是導致了科學界永遠都不可能走出這個瓶頸期。

我們在回顧老一輩的科學家,例如愛因斯坦之類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當年提出許多偉大的發現,其實他只是一名專利局的小職員而已,他也沒有經過相關實驗的驗證。

我們就拿他當年提出黑洞的假想開始。不也是直到2019年4月10日才被人類首次拍攝到嗎?

所以說我們還會說愛因斯坦提出的蟲洞是一個騙局嗎?

天馬行空的想像也許是偉大理論的前提條件。

一個連想像力都沒有的領域,後期哪來的科學實驗證明呢?一個不虛心接受別人建議的人,如何才能提升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6bbd374c6041665cf2d691d6e4e0d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