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農採摘谷花茶。
眼下,雲龍縣功果橋鎮湯鄧村生態茶園的谷花茶進入了採摘黃金期。走進茶園,一壟壟茶樹漾起綠濤,片片新芽青翠欲滴,茶香四溢。茶農們正身挎背簍,穿梭在茶樹間,手指上下翻飛採摘嫩芽。「現在採摘的是秋茶,也叫谷花茶。我在這裡務工每天能收入80元,離家近、能掙錢,還可以照顧家裡,比去外面務工好很多。」採茶工徐海梅一邊採茶一邊高興地說。
湯鄧村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全村百年以上的古茶樹就有700餘棵。近年來,功果橋鎮立足資源優勢,在湯鄧村大力發展茶葉經濟,把茶產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致富主導產業來抓,全村種植茶樹近1500畝。但是,由於技術和銷路問題,茶農們以往只採摘春茶售賣,茶園綜合效益並不高。
為破解這一難題,功果橋鎮積極拓展茶葉銷售渠道,提升茶葉品牌知名度,並引導茶企茶農加大對夏秋茶的採收、生產力度,努力提高茶園資源利用率,增加茶葉畝產效益,有效帶動茶企茶農再增收。「茶園每天用工10多人,每天能收穫鮮茶葉近200公斤。」功果橋鎮湯鄧烏龜石茶廠負責人何雲興介紹,通過收購夏秋茶,湯鄧村茶園的綜合產量和產值得到大幅提高,曾經無人問津的「廢葉」搖身一變成為「金葉」,茶廠生產的「谷花茶」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現在我們茶廠銷量最好的就是春茶和谷花茶。」何雲興說。
為持續發展壯大湯鄧村的茶產業,進一步提高茶農收入,功果橋鎮還不斷加強對茶園基地的管理,提升茶葉品質。在雲龍縣滄江古樹茶廠的茶園基地,700餘畝茶園堅持以人工薅鋤進行生態管護,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在改善茶園生態的同時提升茶葉產出品質。
如今,滿山的茶園成為了湯鄧村茶農們穩定增收的「綠色銀行」。目前,全村1500餘畝茶樹每年產量12噸至13噸,產值近300萬元。每年茶葉採收季節平均有1200餘人次到茶園務工,村民務工收入接近150萬元。(雲南日報 記者李麗 通訊員 李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