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河靜:與小小說結緣
金秋十月,天高雲淡,大地披上了豐收的景色,空氣中充滿著詩意的氣息。我們澠池縣作協11人,於10月11日上午前往豫北獲嘉縣亢村鎮王官營村。
途中三個多小時,在「定位」處停車下來,仰入眼帘的是高大的門樓,門樓上面是文學巨匠王蒙先生書寫的「楊曉敏文學館」。我們在門前拍照後。我和縣作協吳天敏主席一行走進院子,看到有熙熙攘攘的幾撥人,知道也是參觀的。楊校長迎接我們說,遠客來了,頓覺拉近了距離,感到親切。
回想起來,我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就是從小小說開始的。那是2013年5月,我從崗位退了下來,一時間只覺得無事一身輕,拿著工資不幹活的感覺真美。可時間一長,免不掉冷落寂寞。到了秋天,遭遇連綿細雨,更是有種「自古逢秋悲寂寥」之感。天要下雨娘要嫁,誰也管不了,但人是活的,我就到了省會鄭州散心。晚上在賓館看到一本書,確切地說,連半本都沒有。它沒皮沒尾,只有一張四頁,連扯著從中間一撕兩半的內容,就像張開了翅膀的蝴蝶,撕掉的大半部分不翼而飛,我想到了「有辱斯文」這個詞。第4頁下面是xxsxk2013.3,對於我這個書呆子來說,知道它是2013年《小小說選刊》第3期。頭一頁是鞏高峰寫的《一覺睡到小時候》,小括號標著三題,小標題是《小過年》。
只看題目就吸引人,「一覺睡到小時候」——真是新穎別致。內容是寫小時候過年放鞭炮,可遺憾得讓人咬牙,別說三題,就是一題也是半截,或許連半截都沒有,最後兩行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小利用豬肉餃子餡騙來了村主任家最囂張的狼狗。它貪婪地吃著餃子……」接著沒了。簡直是調戲人嗎。
後面一張是77、78頁。77頁是楊曉敏的林斤瀾小小說評論,題目是《白描·氣韻·絕句》。對林斤瀾不陌生,我就買過《林斤瀾小說選》。說實話啊,我看小說一般是不看評論的,可下著雨躺在賓館床上,電視機壞了,沒啥可看,只得硬著頭皮看「評論」,77頁評的是林斤瀾的小小說《木雛》,木雛是50年代性情不活泛的知識分子,他帶著學生下鄉,捧著筆記本記錄:蔥,圓的;蒜,扁的。像木頭一樣的神態,惹得房東發笑,連他的學生也不好意思地躲開了。
這個細節,一個書呆子的形象躍然紙上。房東家鬧雞瘟,連死幾隻雞,讓房東心疼得不得了。木雛去問原因,房東的小兒子戲謔地告訴他,如何辨別好雞病雞雞屎,他連這些也認真地記到筆記上了。二十年後,房東小兒子成了養雞專業戶,而「木雛」研製出了「長效避瘟散」。結尾卻出人意料:木雛「有病」了,都張著嘴流水……被造反學生打的。
只這幾句話,把我帶回到了故事中,難以自拔,可惜這是篇評論,偏偏「評論」卻吊起了我的興趣。我也是像木雛一樣——《小過年》是不是把鞭炮放到了肉包子中?「木雛」是個科學家吧,他怎麼被打病了呢?就這樣,我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第二天乾脆上街買來看,那時還有書報亭,轉了幾條街也沒有買來刊登有《一覺睡到小時候》,也沒有林斤瀾的「木雛」。我還不死心,想,既然住在《小小說選刊》所在地鄭州,找到廟,那麼一定會見到和尚的吧?
冒雨轉了好幾條街,又在百花里的地方轉了幾道彎,突然發現了新大陸——原來《小小說選刊》和《百花園》編輯部住在一棟樓上,我確實不知道他倆是一家的。在二樓上沒有找到主編楊曉敏,卻見到了執行主編秦俑。他見我愛好文學,就說你願意的話,就參加全國小小說高研班學習吧。我就像見到組織一樣,萬分高興,可又覺得水平低怕跟不上學習。就說我先參加「低研班」或「中研班」吧。他笑著說,你是大學畢業,又是學漢語言文學的,完全可以參加高研班,何況就沒有低研中研班。說著他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給我,是楊曉敏著的《當代小小說百家論》,又說,楊曉敏就是函授輔導學校的校長。
從此我像入了謎一樣鑽進「小小說」一發而不可收,從第7屆參加學習,9屆當副班長,13屆當班長,一直到現在的20屆。所以說,我是個永遠畢不了業的學生。這中間我見到過楊校長多次。在2019年7月參加「河北雄安·白洋淀文學筆會」,我們高研班5個同學和楊校長一塊照了相,吃飯的時候,我和楊校長坐對面,我問他,「小小說」的名稱有的稱為「微型小說」有的叫「精短小說」「口袋小說」「一分鐘小說」,你是怎麼定位的?他說,一個「小」字概括力強,令人思索的空間大,與「長」「中」「短」單字並列,更口語化,更貼近廣大讀者。
我在學習、寫作小小說的10年里,在各種報刊發表了100餘篇,去年在瘸子裡面挑將軍,選了96篇,準備出版小小說集,想叫楊校長給寫個序。10月10日,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楊校長打了個電話,說想去鄭州拜訪你。楊校長說不必要,有啥事電話說就行了。我就說了請他寫序的事,想不到他很爽快答應了。只是說我最近有點忙,等忙過這一陣就寫。到12月25日,他就給我發來了《馬河靜小小說印象》,3000多字,舉例細緻點評的就有7篇。書出版後,不少同學看了說,你能讓楊曉敏老師作序,真是不得了。一個同學開玩笑說,這本書只有一篇寫得好,就是序言。呵呵。
書出版了,一直也沒有去看楊校長,時至今日,整整一年又一天,才在他老家王官營村見了面。中午聚餐時,我這個從不喝酒的人,也主動喝了一小杯,臉紅了,心跳了。是激動吧,高興吧。
我們一行人在展覽館裡,楊校長從頭到尾為我們幾撥人整整講了兩個多小時。開始在第一個展廳,從前言、著述、研究、榮譽等,大家就被這個不大的空間震撼著,還能跟著走。到第二個展廳時,十幾個人就像到了目不暇接的景點,跟不上趟了,有幾個人慢騰騰地在後面挨著展板、展櫃邊看邊記錄,看見我叫他們,說,講得太快了,不行的話還得再來一次。
結束時,楊校長對我和吳天敏說,寫作著書都是影響人的,可以傳承文化,保留歷史記憶,也更便宜讀者批評指正。但是,一篇一章,其影響力有限。我建議你們回去後,把有關資料系統地歸納、整理出來,利用你們當地的小小說隊伍、小小說報刊、小小說基地,還有鐵凝主席到你們縣的考察指示等資源,也建立一個相應的館舍。這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社會公益事業。至此,我才看到了他對我的期望——推著學生往遠大目標發展。儘管我沒有那麼大的雄心壯志,可聽他這麼點化,不由得讓我心動、心熱。
吃完飯,楊校長安排我們到附近的景區同盟古鎮轉轉。獲嘉歷史文化深厚,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八百諸侯伐紂,會盟於此,捧土堆壇,於是有了同蒙山。由此想到,這與我們澠池還真有些歷史機緣的。周王伐紂,一路奪關斬將,到了澠池,斬殺了商紂王的守將,封張奎為灶王爺,留下了被數個劇種編寫的千古詠唱的《澠池關》。有了「同盟山」,誕生了「澠池關」。而今,我們來到獲嘉,走近聖地,接過聖火,就是為了傳薪燎原。歷史一脈相承。
在此,借楊校長給我的小小說集《序言》里鼓勵我的話:應該有更高的要求……我想,我今後會努力學習小小說,寫好小小說,為小小說事業添磚加瓦的。
作者簡介:馬河靜,河南省澠池縣作協名譽主席,河南省作協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澠池縣《仰韶》雜誌執行主編。作品多次得獎併入年選以及收編到中高考試卷。出版小小說集《入戲》,中短篇小說集《黃河人家》。有作品被推介到美、日、英、加拿大、紐西蘭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