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第七師棉花綠色生產現狀及建議

2024-01-21     天山植保

原標題:兵團第七師棉花綠色生產現狀及建議

農業綠色發展是破解農業資源趨緊、環境問題突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支撐點,是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中之重。

現階段,因團場進一步深化綜合配套改革,兵團在棉花種植上沒有明確規定棉花生產方式,在生產方式的選擇上,棉農具有自主權,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棉農大多憑藉以往的種植經驗,選擇自認為增產增量的生產方式,從而產生履行生態衛士義務不到位、忽略環境污染等現象。基於此,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及查閱資料,對兵團第七師棉花綠色生產現狀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對策。

一、研究區域概況

兵團第七師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部的奎屯河流域,南鄰天山,北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處於北疆天山北坡經濟帶中心區域,也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樞紐,面積4525.21km2,轄區內有11個農牧團場,總人口24萬人,耕地面積15萬hm2。屬溫帶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年平均溫度6.4~7.1℃,≥10℃積溫3599~3617℃,無霜期159~186d,年均日照時數3000h。墾區內奎屯河、四棵樹河、古爾圖河年均徑流量12.60億m3,年均引水量6.93m3。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第七師堅持穩中求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保持健康快速高質量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增長,綜合實力得到大幅提升。

2012年七師生產總值僅95億元,2013年和2020年相繼突破100億元、200億元大關,成為兵團第5個突破200億元的師,2021年達到246.6億元,是2012年的2.6倍,凈增151.6億元,年均增長10.1%,特別是2019年胡楊河市揭牌成立後,給七師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心劑,2019年、2020年和2021年連續三年經濟社會各項指標均持續向好,生產總值年均凈增量保持在25億元左右,總量在2020年超越四師,躋身兵團第一方陣。

二、棉花生產現狀

(一)植棉面積穩居榜首,仍處主導地位。2020年,兵團第七師植棉面積176萬畝,占全師農作物種植面積的79.38%;2021年,兵團第七師植棉面積191.27萬畝,占全師農作物種植面積88.4%;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影響下,2022年兵團第七師植棉面積182 萬畝,占全師農作物種植面積79.61%,植棉面積與上年相比雖有減少,但仍處於主導地位。

(二)全區覆蓋節水灌溉,機械化程度高。兵團第七師棉田較為集中,種植規模大,機械化程度較高,棉花種植全部採用了節水灌溉,農機具也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助力下精量播種,鋪設地膜、滴灌帶等工序實現機械操作一次完成。

2003年之前,棉田灌溉採用水澆地-渠水加壓等方式;2003年開始慢慢使用滴灌帶,經過多年實踐,棉田自動化滴灌技術已十分成熟,在提高棉田用水效率的同時節約水資源。此外,兵團第七師棉花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機械化採收率達100%,既解決了職工拾花勞動力緊缺問題,又降低了棉花採摘成本。

三、棉花綠色生產現狀

(一)深耕深松。實施農機深松深耕作業,能夠打破土壤犁底層,加速土壤熟化進程,改善耕地質量;增強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澇能力。目前,各個團場採取機械作業,每年利用聯合整地機對棉田進行深耕深松,在享受補貼政策的同時充分發揮水肥作用,提高棉花產量。

(二)地膜選取。兵團第七師各團場均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薄膜殘留在土壤中,無法分解,從而影響土壤質量,導致來年棉花或其他農作物產量、品質降低,產生「白色污染」。因此,兵團第七師向各團場主推0.015膜以上厚度加厚膜,鼓勵職工選購,以便減少面源污染。

(三)節水灌溉。兵團第七師的農業用水主要來自地下水、渠水和雨水,它們是農業得以發展的基礎生產資料。2003年以前,棉田灌溉方式有滲灌、澆灌兩種方式。經過實驗證明,兩種灌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資源的浪費,不適合本轄區範圍內灌溉使用;2003年後,「滴灌帶」走進棉農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棉農選擇節水灌溉,既可以節約水資源,又可以透水、透肥,促進苗壯、苗勻。

(四)測土配方施肥與水肥一體化。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開展後,兵團第七師加強對耕地地力評價和科學施肥推薦,建立了耕地資源管理信息體系。各團場連隊均使用測土配方施肥與水肥一體化,實現精準施用肥,為棉花的綠色生產保駕護航。與此同時,兵團第七師農科所正在推廣智慧農業軟體(MAP智農),該款軟體中包含土壤特性測量、農作物長勢遙感圖、天氣預報等功能,推動了兵團第七師綠色農業、智慧農業的發展,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不斷提高生態效益,實現雙贏。

(五)棉田綠色防控技術

1.農藥噴洒。兵團第七師範圍內棉農選用傳統機車打藥與飛機打藥兩種相結合的方式。傳統機車打藥在進行農藥配比時,濃度較低,殘留量相對於飛機打藥來說較低,同時能將藥物均勻地噴洒在棉株上、中、下的葉面上,以防止、治療病蟲害,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長。飛機打藥能減少棉花倒伏現象。

2.化學打頂。伴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棉農的種植技術也隨之提高。在此過程中,棉花化學打頂技術就是其中的新技術之一,節省了人工打頂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化學打頂產品氟節胺採用的是新型環保型製劑水乳劑,替代目前國內常用的乳油劑,減少了甲苯和二甲苯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環境污染,提升棉花質量。

3.病蟲害綠色防控。棉花常見的病蟲害有棉蚜、盲蝽、甜菜夜蛾、棉鈴蟲、黃萎病等,危害了棉花的健康成長。如果一味地噴打農藥控制病蟲害,不僅會影響棉花的產量與質量,還會形成藥害,影響來年輪茬作物的生長。

比如,棉田中雜草很多(草害龍葵),棉農會選擇龍草凈產品控制雜草的生長,使用該產品後,它的毒性殘留在土壤中,至少三年後才可化解,輪茬作物若種植小麥就無法發芽,種植玉米玉米芯發黃。因此,兵團第七師主推的棉花品種是經過藥物拌種包衣處理過的,從源頭上減少病害的發生;其次,在各個團場設立蟲情監測燈,定期查看,形成病蟲害情報及時向廣大職工宣傳,做好病蟲情防控;最後,利用性誘劑、生物誘食劑等方法捕捉蟲子,這種方式是不會對棉花的生長造成任何危害的。

4.殘膜回收。兵團第七師結合實際,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生產導向,實施分階段治理,嚴控新增污染、逐步減少存量」的原則,結合農業技術示範推廣,引導鼓勵廣大職工群眾積極參與農田殘膜治理行動。棉花在其生產過程中需要進行三次殘膜回收:在開春整地時需要摟膜,人工撿拾將殘膜回收,6 月中旬需要進行展邊切膜,便於秋季回收採收後進行立杆摟膜;三次殘膜回收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耕地,減少面源污染。

5.秸稈還田。棉花秸稈作為一種可循環利用資源,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還田利用,是目前最普遍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之一。兵團第七師植棉面積182 萬畝,擁有極大的可回收利用秸稈資源。

棉花機采或人工採摘完畢後,就是收滴灌帶,立杆摟膜,然後就是棉花打杆,把棉稈打碎散落到棉田內,當成秸稈還田,相當於有機肥+全層施肥施入地里,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防止地錶板結,增強農業後勁,該方法的使用不但解決了化肥施用過多帶來的後果,而且也解決了因秸稈「過剩」而堆集、焚燒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

四、兵團第七師棉花綠色生產存在的問題

(一)棉農不了解綠色生產內涵,未掌握綠色生產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已日益凸顯。雖然農業綠色生產理念已走入棉農的生活中,但是棉農對綠色生產的理解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僅僅只是認為不噴施農藥化肥,就是綠色生產;與此同時,大部分棉農認為只有增加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才能管理好棉花使其增產,自己增收,這就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棉農對綠色生產內涵認識不清,繼而對綠色生產技術就不了解,從而無法掌握綠色生產技術。如此一來,棉農的生產理念就會滯後,以至於無法推動農業綠色生產的發展,農業污染面源就會越來越嚴重。

(二)施用化肥偏向於復合肥,殺蟲效果未考慮環境因素。由於復合肥具有養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狀好等特點,對於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作物的高產穩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深受廣大棉農的喜愛。2017年,普瑞申農業對兵團第七師等地進行土樣檢測,發現有機質平均含量為8.3g/kg,參照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有機質分級標準,該結果在分級指標中屬於缺乏。此外,大部分棉農在選擇農藥時只關注農藥的殺蟲效果,不去關注農藥噴洒完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三)職工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土地質量下降嚴重。受市場因素及國家價格補貼政策的影響,職工對棉花的種植追求利益化,而忽略了連茬種植棉花給環境帶來的危害。輪作倒茬種植能夠減少土壤中的病蟲害,也利於增加土壤肥力,改土改良。棉花生長需要氮、磷、鉀等各種元素,基本上都需要經過土壤來供給,而連茬種植,病害會越繁殖越多,土壤有機質缺失、板結,以至於出現病株、死株直接減產。當然,現在科技發達,有可以解決連茬種植問題的化肥,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化肥的過量使用也會影響土質,影響環境。

(四)棉農組織化程度不高,缺乏棉花綠色生產組織管理。兵團職工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對農業生產實行分散管理,職工需要自己去聯繫人工、機力等,憑藉自身經驗種植管理,對於綠色生產技術行為採納較少。同時,職工加入棉花合作社的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棉花綠色技術推廣難以推進,不利於棉花綠色生產的標準化、集約化。

五、推動兵團第七師棉花綠色生產的對策建議

(一)多渠道改變棉農認知,掌握綠色生產技術。農業連隊、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等部門應結合「線上+線下」的方式,藉助多個渠道(如廣播、宣傳冊、快手、抖音等)向棉農普及有關農業綠色生產的惠民政策、技術等,讓棉農能在第一時間了解政策,通過田間地頭現場會等方式讓棉農掌握技術,激發其採用綠色生產方式的內生動力,自覺踐行農業部的「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履行生態衛士義務。

(二)數位技術賦能農業,精準施用農藥化肥。棉農在噴施化肥農藥時都根據自己經驗進行棉花管理,對作物所缺養分等都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現階段,兵團第七師農科所推薦MAP 智農App,棉農在軟體完成註冊後,通過定位劃出自家地塊,並生成遙感圖像,可以隨時監測作物長勢,還可進行天氣和病蟲害的預報,通過後台告訴棉農未來天氣及所處階段是病蟲害的什麼時期,在減少因天氣原因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的同時,對病蟲害進行點片防治。

農業連隊及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可利用職工夜校或冬季法治大培訓對棉農進行集中培訓如何使用App,用智能化方式讓棉農對自家耕地缺失養分實施精準噴施農藥化肥,減少農藥化肥成本,繼而保護環境。

(三)改變種植方式與理念,引導棉農加入合作社。兵團第七師範圍內棉農大多以家庭植棉為主,在棉花除草、打頂等生長周期,需要階段性的勞動力,但受疫情及農藥化肥市場等多種原因的影響,出現了人工、農藥化肥、機力等成本普遍偏高。

因此,兵團第七師應當要求各團場、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農業連隊「兩委」等廣泛宣傳棉花專業合作社並牽頭成立,積極引導棉農加入棉花合作社,通過合作社方式降低人工成本、機械成本、化肥農藥成本等,提高棉農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受兵團職工招錄的政策影響,該團職工呈年輕化趨勢,在種植理念和方式上更容易發生改變。

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及連隊「兩委」應當抓住這個特點,打造示範點,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此外,棉農還可結合糧食安全,進行倒茬種植,選擇玉米、小麥、大豆為輪茬作物,緩解耕地肥力下降現象。

(四)制定棉花綠色生產的相關惠民政策,激發棉農內生動力。目前,兵團針對棉花綠色生產相關補貼有農機購置補貼、加厚膜補貼,對於棉花綠色生產所需成本來說,僅是杯水車薪。

一方面兵團政府對於棉農主動採納綠色生產行為的給予相應財政補貼,如採用無公害農藥、性誘劑、殺蟲燈、黃板「三誘」等綠色防控技術,可按照畝數或購買金額給予相應的優惠,同時為棉農提供無償綠色技術推廣服務,讓棉農真真正正體會到綠色防控技術帶來的環境與經濟上的收益;另一方面各團場可在原有補貼的基礎上,通過自籌資金,按照畝數給棉農進行補貼,補齊綠色生產與普通種植之間的成本差額。此外,應當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研發出新的易分解的生物製藥,取代農藥化肥,進而保護環境,確保棉花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各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應當減少對棉花普通種植的投入,將更多的精力與金錢放到棉花綠色生產中去。

作者:李旭博、謝樹青、孟梅(新疆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圖文編輯:天山植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6564558892b1d73a3a0a47f72eb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