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票房45億,真正的好電影卻沒人看,國產電影怎麼了?

2023-03-04     閒人電影

原標題:虛無主義票房45億,真正的好電影卻沒人看,國產電影怎麼了?

在香港,《滿江紅》上映兩天,票房累計38萬港元,評分5.5。

在內地,《滿江紅》上映42天,排片高居不下,票房累計45億,評分7.2。

在香港,沒有控評,沒有內地資本的控制,《滿江紅》得到了與之相匹配的評價。

在內地,虛無主義、篡改歷史、洗白秦檜,《滿江紅》不僅不尊重觀眾的智商,還讓觀眾沒有選擇,看不到其他電影的影子。

《滿江紅》這種幾十天趕工出來的流水線圈錢之作,導致電影圈變得烏煙瘴氣。

45億的票房又會讓後來者趨之若鶩,圈子內繼續遵循懶惰邏輯,為賺快錢,不打磨作品,一次次產生殘次品。

更令人憤怒的是,正因為資本力捧這樣的電影,讓真正的好電影沒人看,不是觀眾不想看,而是院線將排片都給了《滿江紅》們。

這部被遺忘的電影叫做《撥浪鼓咚咚響》,是一部探討存在主義的公路片。

片中的男主苟仁和毛豆在途中感悟人生,前者與自己和解,放下兒子已經去世的執念,後者對現實釋懷,不再倔強,轉而好好學習,當一個有用的人。

他們都在這場兩人一車的尋找之旅中漸漸明白了親情和人生的意義,不再於念念不忘和活得精彩,而是為家人好好活著,不辜負每一個善意的關懷。

然而真善美的內核,卻有一個看起來很土,不洋氣的外表。

沒明星,沒大場面,更沒有恢弘無比的布景跟絢麗多彩的特效,甚至連電影的畫面都是灰濛濛的粗糲感。

與電影的社交屬性不搭,看完後說出去,臉上可能沒那麼有面兒,也許正是因為這,讓這部片的票房僅有130萬。

在電影商業化愈發成熟的當下,已經沒人願意去拍鄉土題材這種註定賠錢的老百姓電影了。

觀眾在商業大片的薰陶下,見慣了飛天遁地和俊男靚女,口味早已改變,也很難對此類電影提起興趣。

但這種電影卻是國產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國產電影類型的擴充,不該讓老百姓電影絕跡,它能讓我們靜下來看清生活的本質。

同時也能讓觀眾知道,國產電影中不只有大城市的燈紅酒綠,還有小鎮鄉村裡的掙扎與渴望。

導演將這個時代被人們逐漸遺忘的底層角色,推向大眾的審視之下,並以冷靜的鏡頭對時代發出吶喊。

可導演的這聲吶喊並非聲嘶力竭,而是潛移默化。

畢竟把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講得妙趣橫生不稀奇,因為故事本身就足夠吸引人,只需如實還原即可。

而讓平淡如水的電影變得不乏味無趣,則可見導演的用心和能力,《撥浪鼓咚咚響》做到了兩點,真與情。

影片中的真體現在冷靜、客觀的寫實主義。

導演沒讓攝影機喧賓奪主,只是讓它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如實地記錄電影中發生的一切,將焦點始終放在大人苟仁和小孩毛豆的身上。

這種不打擾的拍攝手法讓電影有種紀錄片的質感,觀眾從中看到的不是渲染過的苦難,而是真實的悲歡離合與真摯的如人飲水。

如毛豆的爸爸去城裡打工,毛豆跟奶奶相依為命。

臨近春節,其他孩子等來了父母的返鄉,可以拿著零花錢買炮、買煙花,毛豆卻只能在一旁羨慕著。

回到家裡,手裡拿著100分的卷子,坐在房頂上呆呆的望著,每當聽到汽車的轟鳴聲就急匆匆的跑下去,但每次都失望而歸。

他始終記著爸爸說過,只要考100分,爸爸就會回來。

可他考了兩次,還是沒有等到父親的諾言實現,只有遙望綿延無盡的大山,將思念投向遠方,期待父親能聽到自己的呼喚。

這種孩子對大人的殷切期盼,儘管發生在2008年的鄉村,但對於現在也具有現實意義,《撥浪鼓咚咚響》的主題不過時。

在城市,同樣有許許多多的毛豆。

他們的父母在生活的壓力之下,每天忙於工作,對孩子疏於照顧,在他們的童年中缺失。

他們與毛豆一樣,關於父母的記憶只是一個個模糊的名字,看似處於車水馬龍的城市,但外面的喧囂與他們無關。

他們的內心依舊孤獨,渴望被發現、被呵護,所以即使《撥浪鼓咚咚響》的對白都是方言,仍然不影響與觀眾達成共情。

此外在細節上,《撥浪鼓咚咚響》也在儘量做得逼真。

苟仁是一個走南闖北,到處趕廟會賣貨的小販,三教九流見得多,對社會有所防備,經常各地跑,顧不上自身衛生。

所以導演利用一些小細節來還原苟仁的角色特性,如苟仁會將大錢縫在大衣里,數錢的指甲里有不少泥垢,這都是劇組用心的表現。

影片中的情體現在改變。

起先,苟仁帶毛豆去神木,是為了向他爸爸索要毛豆燒毀的物品的錢。

但在過程中,大人尋孩子,孩子尋父親,兩個人都在找消失不見的親情,這讓他們在心靈上有了一種相互依偎的共鳴。

路途中的囧事成了快樂的回憶,為對方付出的舉動成了下意識的行為,連他們自己都沒有發現彼此在相處中已經變成各自的依賴。

毛豆不想就此放棄尋找爸爸,趁苟仁不注意下車往回跑,苟仁嘴上說著再也不管了,身體還是很誠實地掉頭追毛豆。

在河邊,毛豆哭得眼淚汪汪時,苟仁內心最柔軟的情感被觸動,讓他想到了自己的兒子賴賴,肩負起了一個父親的責任,帶著毛豆繼續前進。

從敵對、嫌棄,到理解、捨不得,苟仁對毛豆而言,是一場坐在肩膀上的煙花,毛豆對苟仁來說,是一首撥浪鼓咚咚響,叫賣聲不停歇的吆喝兒。

可即便如此,《撥浪鼓咚咚響》仍然不是市場的寵兒。

最終的票房數字也不會很漂亮,但希望《撥浪鼓咚咚響》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結束。

因為這樣是實實在在,尊重觀眾,做著其他導演不願意做的事兒的電影不該因看不到而埋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6508d41557f81a6cfc189e6afd3d0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