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日開始,歐盟對俄羅斯煤炭的禁運正式生效。除煤炭禁運外,歐盟還決定逐步削減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和天然氣。
對比天然氣或者石油來說,歐盟進口的俄羅斯煤炭金額低得多,制裁俄產煤炭對歐盟而言較為容易。
不過,從進口量來講,歐盟每年45%的進口煤炭來自俄羅斯,此番禁運俄羅斯煤炭後,還是會給歐洲國家帶來很多影響。
目前,歐盟正加大力度從南非等國採購煤炭,希望彌補市場空缺。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擔憂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煤炭將導致成本上漲,對俄煤炭禁運還意味著歐盟地區將面對電價上漲,實在是得不償失。
那麼,歐洲民眾的這個冬天該咋過?歐洲各國也是絞盡腦汁。
以德國為例,俄烏衝突發生後,對俄羅斯能源實施制裁的德國一直在尋找替代品,而德國的農民們似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在德國農村,很多家庭都實現了「能源自由」,而這一切還要歸功於沼氣。
如今,這種從糞便、玉米或草等有機廢物中獲得的氣體再次「得寵」,近來德國社會都在熱議「沼氣替代天然氣」的話題。
不過,有專家表示,想用沼氣代替俄氣恐怕還需要更多的熟練工人和原材料,以及相關流程的審批,真正實施起來並不容易,這個沼氣方案不適用於大城市。
其實,沼氣作為可再生能源曾在德國紅極一時,不過這種能源也有其缺點,比如很容易造成水污染等。並且,生產沼氣的過程需要大量玉米等糧食,間接又會涉及糧食供應的問題。
德國的沼氣設施自2014年以後急劇下降,在2013年有1526座,到2021年僅有60座。
其實,德國的處境也只是眾多歐盟國家中的縮影,制裁俄羅斯終究是得到了反噬。
此前,歐盟實施已經通過的自願削減天然氣用量協議。根據該協議,歐盟成員國將在今年8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通過各自的措施,將天然氣需求在過去5年平均消費量的基礎上減少15%。
當然,受苦的自然是民眾了。也是以德國為例,約1/3的天然氣消費來自私人家庭,從10月1日起,天然氣的價格將更加昂貴,所有天然氣客戶應支付最高每千瓦時0.05歐元的附加費用。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話可一點不假。
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重重壓力下的德國可能已經陷入了衰退。根據歐洲統計局的數據,相比今年一季度,德國二季度GDP增長率為0%,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增長0.1%。
德國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歐盟其他國家是什麼樣的情況。
毫無疑問,危機中漁翁得利的只是美國,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隨著增加對歐洲的供應,美國在2022年上半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至於這些歐洲國家該如何過冬,大概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