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練習生」到公園「擺攤」,年輕人為何「脫下孔乙己的長衫」|調查

2023-04-19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從「練習生」到公園「擺攤」,年輕人為何「脫下孔乙己的長衫」|調查

作者| 赤木瓶子

編輯| Mia

裸辭、Gap year、轉行、擺攤文化似乎正成為青年群體中的主流詞彙。

近段時間,一條「閃送員陳師傅」的視頻,讓主人公陳濤的「哲學系研究生、前記者、公關、新媒體」等過往經歷與「外賣員」的當下身份產生激烈對撞,腦力勞動到體力勞動的轉變,結合脫下「孔乙己長衫」論,一時掀起陣陣輿論。

與此同時,不少公眾人物也頻現於生活化場景,成為體力勞動的踐行者。劉昊然董子健擺攤調酒、前愛豆徐炳超轉行賣包子、陳翔夜市賣烤腸等等。社交媒體平台中《大廠裸辭gap year》《30歲轉行乾貨分享》《蝴蝶翅膀擺攤賣爆了》《花式搞副業不踩雷》等點擊上萬的文章及視頻更是早已活躍良久。

無論是38歲記者轉行送外賣、明星擺攤賣包子烤腸、抑或是裸辭的青年人們,從幾年前一條「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辭呈引發的社會議題,到如今返鄉種地、自媒體創業、咖啡店打工的自由職業踐行者們,渴求自由的青年人們,在三年疫情的反覆捶打、就業壓力、及chat gpt迅速疊代對傳統工種帶來的重重刺激下,或將迎來新一波職業探索的新風潮。我們和幾位青年小夥伴聊了聊,在跨行業、體力活、自主創業等關鍵字背後,得以窺見青年群體對職場的當代態度。

裸辭轉行後悔嗎?後悔沒早點

28歲的前綜藝宣發人阿真在2022年選擇裸辭。回憶起從事文娛行業這四年,最終壓垮阿真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大部分時間在進行重複的工作,一度找不到上升天花板和工作的意義。

基於文娛行業時常因為預算不足而束手束腳的窘迫,在裸辭後將求職目標定在了還算有錢的新消費行業的品牌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阿真成功跨行業到一家服裝公司做品牌。

「在某個行業呆久了,熟悉了那個行業的運作方式,轉行必然會不適應。就比如其他行業通常是需要坐班打卡的,這點對於作息紊亂的文娛人來說就實在很痛苦。」

看重工作帶來的價值感和成長意義的阿真,當下在新領域還沒有太多興奮感和成就感,「畢竟是跨行業,還在摸索階段。當下的比較焦慮的部分,是不確定行業前景如何。」阿真表示。

精神與身體總有一個隨時待命,是文娛行業的普遍狀態。阿真身邊轉行的同行雖然不多,但大部分都在等待機會,阿真認為,「選擇留下的人或許是因為習慣,或許是仍對不穩定的大環境產生恐懼、暫時想留在舒適圈,抑或是對內容行業存有熱愛吧。」

同阿真一樣選擇「裸辭」的青年人並不在少數。Just So Soul研究院針對Soul App站內用戶的調研《Z世代工作生活態度洞察:勇氣一代的夢想與選擇》報告顯示:超七成年輕人不擔心「裸辭」,八成年輕人有轉行想法。

當被問到「如果時間倒退回到一年前,還會選擇裸辭或是進入現在的行業嗎」時,阿真斬釘截鐵地表示,「會。覺得自己轉型還是晚了,應該趁年輕多嘗試!」

開店失利,去做「從零開始的打工人」

24歲的前劇本殺店老闆青青從創業到轉行為打工人,為期兩年。

2020年大學畢業後,青青和朋友合夥在北京開了家劇本殺店。本科會計專業的青青,耳濡目染家裡的經商思維,在畢業前就萌生了「給自己打工」的想法,這一願景在她實習期間飽受北京地鐵高峰通勤後更為強烈。

青青坦言,當初創業也是踩准了風口。據小黑探數據:2020年10月,全國的「劇本殺」門店已經由起初的2400家發展超過了2.5萬家,門店大部分集中在商圈、大學等人流密集處,線下體驗玩家人數超過3000萬。

青青的店鋪便根植於線下劇本殺產業的「黃金年代」。家人贊助加上合伙人支持,青青和朋友倆人準備了50萬左右的啟動資金,在北京六環某大學附近租下一家不到200平的店鋪,年租18萬,裝修費差不多花了30萬。「當時想著做大做好,畢竟是第一次創業嘛,每一間主題房都很用心裝修。再加上買本子、請Dm,有段時間生意真的很好,看得到回本的希望。」

「趕上了這兩年真的五味雜陳。」青青還記得,2021年北京市就地過年政策發布,線下娛樂業態開啟了短暫的狂歡。那段時間是生意的高光時刻,店裡可謂「三天三夜,三更半夜,晝夜不停歇」的狀態,日營業額均過萬不在話下。短暫的狂歡後,接下來的事情大家就能猜到了。

24周歲的青青最頭疼的是「我爸幾乎每周都給我打電話,內容一定是圍繞著叫我回老家買車買房處對象。因為家裡也是做生意的,所以父母一直不想讓我在外,總是以『回家找個穩定的工作,給你買房買車,女孩子不用那麼拼,家裡也不缺錢』等說辭給我壓力。」

在合伙人退出後,青青的開店夢也算是暫時熄火,但她從沒想過回老家。現在就是一邊往出盤店面一邊做簡歷準備開始打工生活的狀態,「看著當時快20幾萬盤下的店面要折價盤出,挫敗感挺強的。」但一心想要「東山再起」的青青決定這一次自己積攢啟動資金,不問家裡拿錢了。青青現在對文娛行業興趣很大,可能會找份自媒體相關的工作一邊汲取經驗,一邊觀察創業可能,「儘可能多的保持自由會一直是我的職場目標」。

擺攤做生意,藝人「轉行」是「故意還是不小心」?

當2019年通過選秀綜藝《青春有你》進入觀眾視野的徐炳超,規律地出現在某工商大學門口,每天2-3小時,他不是在搞簽售見面會,也不是在真人秀體驗,而是在賣自己做的包子。

五六點出攤,八點多賣完。粉絲已經打探好徐炳超的出攤規律。一位每天都會去排隊的客戶稱,「餛飩皮包的包子確實新鮮,也很好吃。」

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徐炳超曾表示賣包子是偶然發生。過年時在老家街道上被這款包子驚艷到,於是在一個輾轉難寐的晚上,徐炳超萌生了將包子帶給更多人吃的想法,遂去拜訪包子師傅,後者表示十幾年的老手藝不外傳,軟磨硬泡下,師傅答應傳授包子秘訣。#徐炳超杭州街頭賣包子#很快登上熱搜。

無獨有偶,2022年有網友偶遇劉昊然、董子健在亮馬河邊擺攤賣調酒。據劉昊然後續接受採訪報道顯示:每天下午,在家切檸檬,準備薄荷葉,用大塑料桶裝滿冰塊,八九點鐘去河邊支個攤子,一大幫人喝酒聊天,一大杯莫吉託賣20塊。

想要憑藉體力勞動努力生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小紅書里網際網路、國企等行業轉行做咖啡師的案例層出不窮,抖音上更不乏架起攤子和手機,擺攤煮泡麵、炒河粉的年輕人。早在去年,擺攤經濟的躥紅便屢次登陸話題榜單,如今擺攤經濟正在呈現出年輕化、精細化趨勢,青年人敢想敢做的精神與社交網絡的助推、各類信息差的減少,都促成一股強大的行動力量。25歲的阿智在2020年辭職後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在淄博燒烤爆火全網後,他已經動身前往淄博調研,準備看看回京開店的可能。

當然除了不經意的發展主業/副業外,也有藝人將擺攤文化發展成一種新式營銷手法。如陳翔的「全國循擺(循環擺攤)北京站」,頗有些全國巡演的陣仗。如此看來,地攤文化或將在未來成為影視劇綜的新式宣發手法。

同樣有嘗試過在公園擺攤、在家種植的阿真向娛樂獨角獸表示,「干體力活是對精神內耗的一種反抗。誰不想養豬種地?對土地的愛是刻在中國人dna里的基因,看著植物動物的成長過程是有趣的。那檔綜藝《種地吧》主題曲唱的就是『土地不會辜負每一滴汗水。』」

作為前綜藝宣發,阿真也很理解藝人擺攤有一部分是不得已而為。「鑒於身上合約帶來的競業約束,有一部分應該是有營銷的成分。但確實當下市場會更喜歡接地氣的藝人形象。」

結語

數字職業的興起、地攤文化製造的副業可能性,都為裸辭追逐Gap year的年輕人提供了更好的緩衝地帶與職業可能性思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顯示,凈增了158個新職業,職業數達1639個,並首次標識了97個數字職業。在前文提到的《報告》中同樣顯示,在soul中,約26%的年輕人是「副業青年」,電商(20.4%)、自媒體(17%)和知識付費/技能付費(16.8%)是最普及的副業TOP3。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孕育出諸多新型職業,3.3%的年輕人開始從事「捏臉師」等元宇宙相關職業。

在多則採訪中,這些轉行的青年人們不約而同將此刻抉擇的收穫指向了自由、快樂。38歲當起外賣員的陳濤曾發表過關於「送外賣比在企業寫公關稿要開心」、「改稿意味著否定但送外賣只要一次並且會收穫感謝」等「外送開心論」;阿真轉行後覺得應該早點下決定,趁年輕需要多嘗試;劉昊然在一則採訪中回憶那段擺攤賣酒時光,「凌晨四五點鐘走回家睡覺,那段日子巨開心」。

當轉行愈發頻現、擺攤等看似體力實則考驗社交、談判等能力的復合型工作,開始成為年輕人的試煉場,當獲得感與成就感為主導的各行各業在被契合時代審美的年輕人們「擴充」與「改造」。我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青年人正在打開一扇門,通往那個陳濤口中「在夜晚,車很少、吹著風,跑起來有自由和飛翔的感覺」的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56003f4ea48e4ec6492fc92be40a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