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出優秀的孩子?掌握這些方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2023-04-22     校長傳媒

原標題:如何「陪」出優秀的孩子?掌握這些方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意義。優秀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陪」出來的。你知道陪伴孩子的正確方式嗎?

優秀的家庭教育都有這3個特徵: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小幫助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

父母及時表揚或督促孩子,讓孩子發揚長處,彌補短處;

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共同成長。

難怪有人感嘆: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競技,更是教育投入的比拼。投入的主角,是父母;比拼的場所,在家庭。

優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出來的。

01

父母陪伴的五個「坑」,正在毀掉孩子的潛力

父母錯誤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努力與潛力。

1. 敷衍太過,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陪伴,不只是陪著這麼簡單。如果家長一邊陪孩子,一邊做自己的事情,就等於沒有陪伴。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而不是「被陪著」。

2. 耐心太差,沒有控制好情緒

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動不動就發脾氣,對孩子又打又罵。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的陪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毒藥」。

3. 回應太少,和孩子距離很遠

有些家長很敷衍,不管孩子做什麼,一句「好的」「知道了」就應付過去了。對於3-12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4. 說教太多,會使孩子產生厭惡

說教並非教育,只是一種發泄,一場不負責任的指責。父母總是說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當父母用權威武裝自己的時候,孩子就會用情緒保護自己。

5. 期待太高,給孩子施加壓力

孩子並非機器,不是我們付出了愛與關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饋。教育孩子,不應該抱有太強的功利心。陪伴孩子,也不能只為了讓他考出好成績。

陪伴是個很複雜的概念,父母陪在孩子身邊,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害怕什麼。

只有深入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教育。

02

優秀孩子都是「陪」出來的,最需要這五種高質量的陪伴

真正優質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陪伴的質量。

1. 用心的陪伴

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用心關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只有父母用心了,才能幫助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 尊重的陪伴

不要打擊孩子,不要一味指責,不能高高在上,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要給予應有的尊重與信任。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做朋友,我們都要放低姿態,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3. 耐心的陪伴

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措辭和態度,講明道理,切忌發火、給孩子貼標籤。有些道理我們都懂,但孩子未必就懂,所以要花更多的耐心來教育孩子。

4. 平常心的陪伴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100分,有孩子登上第一名,就要有孩子在路邊鼓掌。成績並不意味著一切,孩子還有很多可能性。我們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找到最合適的成長道路。

5. 共同成長的陪伴

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給孩子做好榜樣的過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優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03

一對好父母,勝過200個好老師

曾經,一個男孩和爸爸互動的小紙條感動了全網。

爸爸是高中班主任,工作非常忙,每天早出晚歸,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

於是,兒子把想跟爸爸說的話都寫在紙條上,然後貼在門口或茶几上,紙條上既有他的心裡話,也有他想問的數學題。

爸爸看到,就會在紙條上寫下回復,父子兩人雖不能「朝夕相處」,卻可以「紙條傳情」。小小的紙條,承載了父子的肺腑之言,也記錄了孩子的成長曆程。

陪伴的方式有很多,忙碌並不能成為父母缺席的理由。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每位父母,都必須對孩子親力親為。

陪伴並不需要「大把」的時間,哪怕每天只有10分鐘,只要父母做到全心全意,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關注,就是成功的陪伴。

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個故事;

可以和孩子分享今天有趣的事情;

可以和孩子一起攻克作業上的難題;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的玩具、遊戲……

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

有一句話說得好:父母和孩子,從來都是一種相互成全的狀態。父母為了孩子,固然是拼盡全力的付出,而在孩子這裡,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世上最完全的依賴、信任和愛戴。

哪怕我們在外一事無成,可回到家裡,我們還是孩子的父母。「父母」,就是我們一生最光榮的稱號。趁著孩子還未長大,趁著我們還未變老,好好陪伴,用心教育,努力成就孩子。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也是任何成功都無法超越的榮光。

優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長陪出來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其實與學校教育沒啥大的關係,多半是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做的好;而一個所謂「差生」也多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04

給家長的陪伴建議

的確,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是,怎麼陪卻是大有學問。

下面是一份給家長的陪伴建議,1-9年級都整理齊全了。這些建議,越早開始執行效果越好,孩子到高年級後,雙方都會越來越輕鬆,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一、二年級

1. 寫字工整

如果不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等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再去糾正他,會讓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就直線下降,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2. 做作業速度

孩子完成作業的速度,能夠反映出學習的認真程度,家長應多多關注,從而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跟自己競賽」,讓孩子了解到考試是一種自我檢驗,而不僅僅是分數的追求。

小學一二年級還要培養孩子每天朗讀、寫簡單日記的習慣。總之,一定要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

小學三、四年級

這個階段是孩子學習逐漸定型的重要階段,這時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所以又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孩子在一二年級養成的良好習慣一定要加強不能放鬆。

三年級後不用跟一二年級一樣再坐在旁邊陪伴孩子做作業了,他們開始主動積極地接受新知識,但你要教會孩子做計劃表、整理錯題、做筆記。

記筆記和找重點是相輔相成的,但是要讓孩子儘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千萬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講課內容。

小學五、六年級

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以後,不用再過問課業細節了,這時候孩子有了自主的學習能力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家長只要在他偶爾犯懶的時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時候鼓勵他,在他實在找不到解決辦法時跟他一起尋找方法。

初中階段

從小學到中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相對比較大的跨度,無論在學習習慣還是學習方法上,都需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在這個轉變中,家長的角色也至關重要。無論您有多忙,以下這4件事不得不做。

1. 增強意識——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聊聊初中生活

面對陌生的環境,想要適應,真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時間的長短則和孩子自身的適應能力有很大關係。

這個時候,家長要提防兩種極端心態的產生:

一是覺得初中學習和小學學習一樣簡單,因此漫不經心;二是對初中學習過於擔心,生怕自己會落下。

前者需要家長強調初中學習的重要性,後者則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鼓勵和信心。

2. 確立目標——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考每年都會有一些變化,作為孩子的「大後方」,家長需要在這些方面花些時間和精力,可以幫助孩子基本確定一個努力的方向,把每一步走得踏實。

3. 及早溝通——向老師傳達孩子的基本情況

需要強調的是,和老師溝通並不是為了以後「打小報告」或者「探聽孩子底細」,而是因為家長要做到對孩子了如指掌,必須通過老師這座橋樑。

這裡的老師,除了班主任老師,還有各任課老師,與老師溝通,主要是為了避免孩子過度偏科,了解孩子的心態變化,並且積極配合老師。

4. 找到方法——應對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到了初中階段,已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聽話」是家常便飯。這個時候,家長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呵斥了,需要的是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

能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這個是關鍵期,家長不僅要做孩子的鏡子,更要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多向優秀的家長取經,改變之前那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初中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對家長來說,更是萬里長征的重要一步。要想下好這盤棋,必須把每一步都走好。

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遠,作為家長,我們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根據每個階段的教育重點,幫孩子成才、成人。

本文由王崧舟老師推薦,選自人民教育,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李鎮西: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養狗養貓有什麼區別呢?

家長如何陪伴低年級孩子讀課文?

改變,從父母開始!45條陪伴孩子的新理念,值得收藏!

家長會變「媽開會」?告訴爸爸,陪伴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高質量的陪伴,才是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

別再「假裝陪伴」了,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真正陪伴」

李玫瑾教授家庭育兒精選126篇!(視頻),推薦收藏!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54cb18889313e2f05b6bb84a430b9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