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過聖誕,我們的產品就出口到哪裡」,義烏專門經營聖誕商品的一個商戶如此說道。
根據調查統計,中國義烏在全球聖誕用品市場上占據了80%的份額,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聖誕用品工廠」。
在義烏從事聖誕用品的行業的商家突破500家,聖誕帽、聖誕服、聖誕襪等各式聖誕商品應有盡有,已經涵蓋了生產、銷售、包裝等環節的一整條聖誕用品產業鏈。
2019年1月到10月義烏出口的聖誕用品已經達到了19.2億元,比2018年增長10.6%,主要銷往中歐、俄羅斯、東南亞的各個國家。
「沒了義烏,聖誕老人可能就要失業了」,來自加拿大的一個採購商幽默地說道。
難以複製的「義烏模式」
聞名遐邇的義烏小商品市場是一個奇蹟,義烏位於浙江省中部,本來既不靠海,也不沿邊,交通不便,資源匱乏,但是卻產生了令無數商人趨之若鶩的「義烏模式」。
從走街串巷到小商品之都,義烏模式的精髓在於產業聯動。簡單地說,其實在於一條完整產業鏈的建立和配合。產業鏈的成功主要可以歸功於三點:商品低成本、低稅費、低價格;商人吃苦能幹;政府政策扶持!
早期義烏商品市場
低成本、低稅費、低價格,所有到過義烏的人,都會對義烏的東西感興趣,主要是因為便宜,家裡辦廠,義烏設攤,當地成千上萬的工廠是其低成本的重要因素。
商業吃苦能幹,義烏小商品不是商場建的多好,而是有一大批吃苦能幹的商人,把全國各地的貨物集中到義烏,又把這些貨物銷售到全國,這才是商業繁榮的本質。
政府支持,政府通過「興商建市」不斷帶動本地相關產業。
義烏會「走的更遠」
義烏在剛開始的時候不過是馬路邊的農村小集市,改革開放之前,義烏最流行的可能就是「雞毛換糖」,走街串巷的小販們交換小商品。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內競爭的日趨激烈,利潤空間一再壓縮,國際化成為義烏人的新目標。
500多名義烏人組成奇兵團,在國外經商,把小商品從中東地區象歐美國家擴展輻射,外國商人們慕名而來,這才有了今天車水馬龍的義烏。
13年前,張健芳和丈夫湊錢在義烏小商品市場買下一個攤位做眼鏡轉手生意,客人看完樣品下單後要到幾百公里外定做,基本賺不到錢。8年前,他們遇到一個巴西客商,一番交流之下決定自己投資建廠做眼鏡外貿,如今年營業額達上千萬元,每天生產的1.5萬副眼鏡95%以上都戴在了老外的鼻樑上。
眼鏡是出口貿易的主力之一,出口商品比重結構依次排序為服裝、襪子、木製相框、裝飾品、針織品、日用百貨、工藝飾品、五金廚衛、各式毛毯等。
便宜或許是這些小商品能夠風靡的重要原因,但是創新可能才是義烏長盛不衰的根本。
不少義烏商人說:「從依樣畫葫蘆到創新產品迭出,從歐美為主導到開拓多元市場……義烏的產品已經開始成為引領全球產品的「風向標」。
在聖誕節馬上來臨的前夕,,義烏的廠房裡燈火通明,員工正在對電動聖誕老人做出廠前的最後調試。這個聖誕老人不僅能搖頭,還能吹奏數十首薩克斯曲目,在德國每年舉行的法蘭克福聖誕禮品展會上,在世界同行的同台競技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如此看來,義烏能夠壟斷全球聖誕商品市場80%的份額是有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的,義烏會「走的更遠」,中國會「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