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有了勇氣來談談我在文學上的師承」

2023-09-10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我終於有了勇氣來談談我在文學上的師承」

㊟《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

約翰·伯格 88 歲生日那天,《巴黎評論》的編輯回溯起一篇古早訪談。它發生在三十年前,提問者是英國作家傑夫·戴爾,伯格是他多重意義上的導師。

從《觀看之道》開始,傑夫·戴爾再也無法停止閱讀伯格。從讀者,到編者,再到潛移默化下的創造。伯格的作品中,最打動他的是不受拘束的體裁跨越——「他正在做一些我在英文寫作中從未遇見的事情——比如彌補評論與虛構間的鴻溝。」影響之下,虛實並行的風格成為戴爾最顯著的特質之一。

「我終於有了勇氣來談談我在文學上的師承」,王小波也道出過他的脈絡,從翻譯作品開始,逐漸積累成「一條鮮為人知的線索」。

教師節這天,我們把目光放到文本以外。現實中,還有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師徒關係存在於大師之間,師承的真意也由此更加深刻、厚重。也許他們的關係並非恆常穩定,但相互影響、啟發終生。

「模型

和工具,文化的手藝,

我們就這樣延續」

/《斧柄》加里·斯奈德

在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和順德 ALSO 店,我們將作家、學者間的鼓勵、延續搬上主題書桌,歡迎你來尋找靈感

#她的餐桌也是書桌

安吉拉·卡特與石黑一雄

「她不僅僅是我大學時的導師——很多年前我在參加一個寫作課程的時候——後來她成了我的導師,我們一直是朋友,直到她 51 歲早逝。我不知道她的寫作是否對《被掩埋的巨人》產生過直接影響,但總的來說,她是一個不拘泥於框架而進行思考的作家。她不認為有哪些內容不適宜文學創作,而另一些則適合。她非常不墨守成規,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道了她生前的事業。我是說,她在世的時候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後來人們才認識到她的重要性。但在我寫作生涯的初始階段,也許正因為有像安吉拉這樣的人,才從未真正考慮過類型,甚至體裁。」 (THE GEEK』S GUIDE TO THE GALAXY)

㊟卡特的家

朋友的描述里,卡特在倫敦南部克拉彭的家「有嚴肅的廚房,也有紫羅蘭和金盞花色的牆壁,緋紅的油漆。客廳的天花板上掛著一隻風箏,書架上放著各式各樣的木製動物,椅子上堆著書」。這不僅是卡特營造出的另一個個人氣質濃郁的「狂歡節」,也是石黑一雄校外的寫作教室。

上世紀八十年代,石黑一雄在東英吉利的創意寫作課堂上遇見導師卡特。從小說的結構設置、細節的處理方法,運用懸念的技巧等等,到對直覺的分享、對日本電影的狂熱,都是他們在餐桌上談論的內容。

關於「遺忘之霧」、白日夢、亞瑟王、中世紀騎士與撒克遜武士的故事《被掩埋的巨人》出版後,石黑一雄在採訪中談論想像與現實的交互時,卡特跳脫框架的輕盈影子,一閃而過:

「神和超自然,平凡與日常共存」,「回到某種古老而深刻的東西」。

相關書籍

《焚舟紀》

作者:[英] 安吉拉·卡特

譯者:嚴韻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9

《被掩埋的巨人》

作者:[英] 石黑一雄

譯者:周小進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6

#等待回信

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與川端康成

1945 年 3 月 8 日

東京都澀谷區大山町 15 號 平岡梓先生收轉

鎌倉市二階堂 325 號緘

平岡公威君:

《鮮花盛時的森林》一書,是今天在北鎌倉一個朋友家,從島木君那裡收到的。原本是去察看包捆疏散行李的吃,卻得以溯至久遠的年代,邂逅了宗達、光淋、干山、還有高野切石山切,甚至天平、推古,意外地見到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以致完全忘掉了近日來天空的情形。紅梅也已經綻放了。

匆匆至此,謹表謝意!

川端康成

3 月 8 日

(節選)

1946 年 3 月 3 日

鎌倉市二階堂 325 號收

東京都澀谷大山町 15 號 平岡公威緘

康成先生:

原本我想,如果有機會,一定不為工作上的便利而叨擾先生,只希望先生能夠從容垂聽我的私事。可話一出口就會越來越糟,因而決定還是給先生寫信為好。在給席勒的信件中,荷爾德林這樣寫道:「我總是被一個念頭攥住,那就是和您會面。但假如和您會了面,我又總是用自己與您做比較,便會深切地感覺到自身的渺茫。」在另一處他又寫道:「在您身旁的時候,我的心就變得實在太小。可一旦離開您身邊,我又會因為心境大亂而一事無成。」——現在,我的身上就清晰地顯現出了這個荷爾德林的「心境大亂」的徵兆。

平岡公威

3 月 3 日

(節選)

㊟細江英公《薔薇刑》

孩子氣的抱怨,「我覺得,在全力學習的那些時日,自己真像一隻小小的老鼠。在生理上,我是那麼厭惡學習」;帶著任性,「給您寫了這麼一紙瘋瘋癲癲的不像樣的信,尚望先生寬宥」;對川端推薦的作品全然投入,精準到頁數與細節「《童謠》第 117 頁暴風雨過後的情景與孤寂的鈴聲」;不加掩蓋的崇敬,「關於《雪國》(我曾多少遍地拜讀這部作品啊!)」……乃至人生大小安排、對繡球、梅花、彩虹的觀察,都細緻化入他們二十餘年的往復書簡。抵抗住創作的孤寂,超越師徒,瀰漫出知己間的篤定與信任。

1946 年,21 歲的三島由紀夫帶著自己的作品敲響《人間》雜誌時任主編川端康成的門。五個月後,《煙草》發表,川端康成將三島由紀夫帶入文壇。

於三島,理解與珍視始於「幸虧先生的指點,使我明白了問題之所在」。於川端,則暗含在三島為其寫下的諾貝爾文學獎推薦文:「他的獨特文體,是少女的無垢,是老年那令人懼怕的嫌人癖,若不迅速果敢地抽出對象的本質,以達到完美的表現,則決不罷休。」

三島由紀夫離世後兩年,曾是他治喪會委員長的川端康成做下相似決定。

相關書籍

《雪國》

作者:[日]川端康成

譯者:陳德文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3

《雨中噴泉》

作者:[日]三島由紀夫

譯者:李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23

#發現新作者

博爾赫斯與科塔薩爾

「你怎麼看待胡利奧·科塔薩爾?」

「我記得科塔薩爾。差不多三十年前我編著一本小型的幾乎隱秘的雜誌,他帶著一篇小說來找我,想聽聽我對這篇小說的看法。我說:「十天以後你再來。」那個星期還沒過去他就來了。我告訴他小說正在排版,我妹妹正為它畫插圖。那是一篇很好的小說,名叫《被占據的住宅》。這以後他再沒露過面。

我們曾在巴黎見過一面,他跟我提起那段插曲——就是這樣。你們看,我又老又瞎,我不讀當代作家的作品,但我記得那篇很好的小說和我妹妹畫的插圖。那是他第一次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表東西,我是他的第一個出版人。/摘自《博爾赫斯談話錄》

利奧·科塔薩爾

博爾赫斯在《私人藏書:序言集》的首篇,記述下那個永恆時刻,成為我們印象深刻的開頭。帶著詩歌和短篇的青年科塔薩爾,敲響了博爾赫斯的門。比約定時間更短,《被占的宅子》發表在博爾赫斯組織出版的雜誌上,之後又陸續發表了其他作品。

正如「極好的讀者」博爾赫斯在文中的細剖,科塔薩爾在寫作初始,就將意識、時間、偶然性作為故事的重要構成材料。架空了時間和背景後的懸念和想像,是他們共有的隱秘,也是不言而喻的啟發、承襲和欣賞。

「每篇故事都由一定的詞語、按一定的次序組成,若想對其中的哪一篇做個簡述,那我們就會明白總有一些寶貴的東西被丟棄。」也是我們閱讀博爾赫斯時會帶有的感受。

相關書籍

《私人藏書:序言集》

作者:[阿根廷] 豪·路·博爾赫斯

譯者:盛力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5

《被占的宅子》

作者:[阿根廷] 胡利奧·科塔薩爾

譯者:陶玉平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7

#愛欲與智識的矛盾

漢娜·阿倫特與海德格爾

漢娜·阿倫特獻給馬丁·海德格爾

陰影

由於她不想也不能保護自己,再加上幾乎是依據實際情況而權衡的對任何野蠻殘酷(Rohheit)的預期,一種掩護自身的野獸般的恐懼使得生命中最簡單、最自明的東西對她來說都越來越成了不可能的。[…]但是,情形也可能是這樣:渴望為她敞開了諸多領域,豐富多彩的和奇特的領域,在其中她有在家之感,並能夠帶著永遠保持不變的生命之歡欣去愛,而畏懼麻木地排斥了一切,使她透不過氣來,使得她凝僵在被俘獲狀態之中。

1925 年 4 月於哥尼斯堡

(節選)

㊟漢娜·阿倫特

馬丁·海德格爾致漢娜·阿倫特

1925 年 4 月 24 日

(節選)

你的環境、時代、一個年輕生命的被迫成熟投出了「陰影」。

如果我不確信如下一點的話,我就不會愛你:這些陰影不是你,而是變形和假象,它們是由一種深不可測的和從外面滲入的——自我侵蝕(Selbstzerfassrung)產生的。

你令人不安的承認不會使我失去對你的生存之真正的、富足的動力的信任。相反,對我來說,它是如下事實的證據:你已是自由人——雖然擺脫這本不屬於你的心靈扭曲的道路會是漫長的。

㊟馬丁·海德格爾

思開始,愛結尾。

《存在與時間》出版 3 年前,18 歲的阿倫特為哲學做好「挨餓」的準備,前往馬堡大學修習海德格爾的課程。《存在與時間》出版 2 年前,海德格爾向阿倫特遞信。由「今天晚上我必須再去您那兒一趟,為的是能贏得您的心」開啟,由「我將不可以擁有您,永遠不可以,但你將始終內屬於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將因您而獲得綻放」預言。

1926 年,戀愛的精神推力下,海德格爾完成著作手稿。

相遇非巧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節點,更改現局的思想正被需要,卻無人能描述出抽象雛形的具體模樣。「他們到底想要什麼,連他們自己也看不清楚。」海德格爾作為例外,能夠把過去的智慧當下化,他先讓阿倫特渴望的「思」復活「,又在野心與時代隱疾的拉扯下,把愛欲撕成傷口。

傷口之一,是阿倫特決心為排猶主義戰鬥時,海德格爾卻將學術雄心轉向將迫害阿倫特流亡的納粹「民族覺醒」。傳記作者格魯嫩貝格認為《極權主義的起源》中「隱含著阿倫特與自己過去的糾纏」,作為海德格爾的猶太學生,書中有她不能遣散的沉痛。

然而故事未指向分離。相識的 51 年後,阿倫特再次向海德格爾寫信:

「我可能還要寫本書…也許根本不能完成。但如果我真的寫成了——我可不可以把它獻給你?」

「你知道,若能得到你的獻詞我會高興的。」

相關書籍

《存在與時間》

作者:[德] 馬丁·海德格爾

譯者:陳嘉映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2016

《極權主義的起源》

作者:[美] 漢娜·阿倫特

譯者:林驤華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2008

參考資料:

《阿倫特與海德格爾——愛和思的故事》

《海德格爾與阿倫特通信集》

《川端康成 三島由紀夫 往來書簡集》

https://www.theguardian.com

https://english.kyodonews.net

https://www.wired.com/2015/04/geeks-guide-kazuo-ishiguro/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blog/2014/11/05/ways-of-witnessing/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47d197a13dce13f4d67781a468621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