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怒髮衝冠》是一首婦孺皆知的宋詞,全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抒寫岳飛對中原淪落敵手的悲憤,對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表現了岳飛報國立功的信心,讓人讀來熱血沸騰。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如今我們所讀的《滿江紅》(以下簡稱「傳世版」),並不是岳飛的原版,而是被岳飛或其他人修改之後的版本,其中如今滿江紅中的第一句「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就是修改之後的產物。
一直以來,人們對岳飛著《滿江紅》沒有爭議,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學者余嘉錫考證發現:《滿江紅》一詞並非岳飛真作,而為明人偽作。余嘉錫這一觀點影響很大,之後夏承燾、徐著新、梁志成、孫述宇、李敖等學者都認為《滿江紅》是古人假借岳飛之名的偽作,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觀點。
首先,《滿江紅》的出現時間讓人質疑。根據文獻記載,《滿江紅·怒髮衝冠》突然出現在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與岳飛相隔了三百餘年。弘治年間之前,《滿江紅》不見蹤影,之後突然出現的確讓人懷疑。
第三,《滿江紅》中的地名描述讓人質疑。《滿江紅》中的「踏破賀蘭山缺」,字面上的意思是踏破賀蘭山,但岳飛一生抗金,賀蘭山位於西夏,與金國都城黃龍府位置相反;還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匈奴起家也不在東北.......因此,滿江紅中的地理與岳飛生平貌似不相符。
不過,滿江紅中的可能只是泛指北方,與古代常用「匈奴」來泛指北方少數民族一樣。更重要的是,岳飛的志向可能不單是擊敗金國,還有收復漢唐舊土,重振中華的凌雲之志。
另一版滿江紅出世
1983年,在浙江江山縣(古名須江),學者發現了一本古籍《須江郎峰祝氏族譜》,裡面記載了一個全新的《滿江紅》版本(以下簡稱「族譜版」)。以下是族譜版與傳世版《滿江紅》:
《滿江紅.與祝允哲述懷》:怒髮衝冠,想當日、身親行列。實能是、南征北戰,軍聲激烈。百里山河歸掌握,一統士卒搗巢穴。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勵臣節。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金城門闕。本欲飢餐胡虜肉,常懷渴飲匈奴血。偕君行、依舊奠家邦,解鬱結。
《滿江紅·怒髮衝冠》: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兩相比較,不難發現族譜版更為寫實,傳世版更有藝術氣勢。以兩版第一句來看,傳世版第一句是「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其中「憑闌處、瀟瀟雨歇」是藝術化表達,呼應著怒髮衝冠,憑闌遠望之時的平靜之下實則壓抑著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族譜版是「怒髮衝冠,想當日、身親行列」,其中「想當日、身親行列」更為寫實,儘管也能呼應怒髮衝冠,但與傳世版相比要遜色不少。
更為重要的是,傳世版《滿江紅》明顯是在族譜版的基礎之上修改而成,出現時間必然早於傳世版《滿江紅》,只是一直不見於世。
根據《須江郎峰祝氏族譜》記載,《滿江紅·與祝允哲述懷》是岳飛在1133年贈送祝允哲的一首詞,祝允哲回贈了《和岳元帥述懷》一詞。因此按照族譜記載,《滿江紅》原作無疑就是岳飛,但族譜畢竟不是正史,還需要多方面印證。
從內容上看,族譜版是一首相對寫實的詞作,極為符合岳飛生平事跡,尤其是文中的「踏破金城門闕」,清晰地表明發生於抗金時期,要踏破金國城門,傳世版中是「踏破賀蘭山缺」,族譜版正好回答了後世學者的質疑。
從祝氏來看,史書上沒有記載祝允哲,但《四庫全書·浙江通志》上有「祝允哲,江山人,荊湖制參」等記載,儘管記載的極為簡略,卻可以知道南北宋之交的確有這麼一個人。族譜記載,1126年祝允哲督理江廣糧餉,提督荊襄軍務,1141年岳飛下獄時,曾向宋高宗趙構上奏《乞保良將疏》,以全家70口性命擔保,希望朝廷讓岳飛領兵抗金,結果遭貶身亡。
從岳飛來看,1121年岳飛進駐洪州(今江西南昌),1132年岳飛在兩湖一帶剿匪,岳飛被任命為權知潭州兼權荊湖東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而族譜、浙江通志記載的祝允哲也曾在兩湖一帶工作過,因此岳飛與祝允哲有交集的空間、時間,在剿匪途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兩版《滿江紅》表達的志向不難看到,在抗金不斷取得勝利,眼見滅金可期之後,岳飛將下一個目標瞄向了讓宋朝臣子恨了數百年的西夏,所以大約在這時修改了原作,將「踏破金城門闕」改為「踏破賀蘭山缺」等,憧憬未來恢復漢唐故土。也就是說,族譜版表達的是滅金志向,傳世版表達的是除了滅金還有滅西夏、恢復漢唐故土的遠大志向,後人不理解岳飛志向轉變,從而對《滿江紅》用詞產生一些了誤解。
參考資料:《須江郎峰祝氏族譜》、《宋史》、《滿江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