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夫,手術的時候麻煩您在我家親戚手術的時候多照看一會,我家親戚膽兒小。手術前,內科的劉醫生給麻醉科的王醫生打了一個電話。
接到電話的王醫生,心裡很不是滋味:如果是別人不知道還可以,但大家都在一個醫院內,怎麼能對麻醉科的工作這麼不熟悉呢?
近年來,無論網上搜索的圖片或者段子都在奚落一個事——麻醉科非常閒。手術開始後,麻醉科醫生就找一個凳子玩手機去了。甚至,有的圖片還抽象地畫出麻醉醫生腿搭到另一張椅子上,一副好舒服的樣子。
大約是去年的事:一則有圖有真相的舉報,在網上火了一把。拍攝者稱,拍到麻醉科醫生在手術中用手機炒股。
後來,事情反轉來了:原來,麻醉科醫生用手機看的是監護儀生命體徵波形。還別說,幾條不同顏色的波形和炒股的介面真有些類似。
雖然反轉了,但讓廣大麻醉醫生的心再次被刺痛了。原因是,一台手術中是非常忙碌的,哪有時間玩手機啊!即便體力上不忙,大腦也不敢有一絲懈怠。有很多時間短的手術,常常是剛忙完記錄和擺放麻醉台,那邊手術就結束了。
以一個闌尾炎全麻為例,這裡和大家大致介紹一下麻醉的全過程,是不是很閒大家自行判斷。
手術前一天,麻醉醫生要去病房訪視患者以及查看病歷。這個過程,患者沒有複雜既往病史的情況也要十幾分鐘。如果患者有慢性病或者病情複雜的,這個時間就要成倍增加。
患者進入手術室後,要立即為患者連接心電、血壓以及血氧等監護措施。同時,還要與護士以及外科醫生進行三方核查,以避免醫療差錯發生。
麻醉前,吸氧幾分鐘是必要的。這個過程,可以提升患者體內氧分壓。充足的氧儲備,可以降低插管過程中的風險。
之後,一邊吸氧、一邊給患者用上鎮靜藥。鎮靜藥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患者的焦慮情緒。
給上藥之後,麻醉醫生就要不停地觀察監護儀上的各種數據變化,也要注意患者的反應。
下一步,就到了麻醉誘導插管環節。這個環節,往往是整個麻醉中風險最高,也是麻醉醫生最為擔心的。即便是老手麻醉醫生,也沒有誰敢在這個環節大意。
鎮靜、鎮痛以及肌松藥給過之後,患者不僅意識會消失,自主呼吸也會逐漸消失。這個時候,就需要麻醉醫生手動控制呼吸。
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鐘左右,但這個階段是麻醉醫生最為擔心的。出問題,也往往是在這個期間。直到把氣管導管送進聲門、通氣良好,麻醉醫生才敢鬆一口氣。
妥善固定導管後,要根據患者體重以及監護儀指標調整呼吸參數。同時,還要根據患者對誘導藥物的反應設定吸入麻醉藥或者靜脈麻醉藥的使用劑量。
看到監護儀上的指標一切正常後,麻醉醫生開始記錄各種數據以及檢查各種文書。這個過程,一般也需要十多分鐘時間。
當然,記錄的過程,也要幾分鐘一回頭地看一眼監護儀。一旦有異常,就要及時干預。
終於能喘一口氣了,手術那邊傳來「關氣腹,準備結束」的聲音。這就意味著,手術將在幾分鐘內完成。
發現手術即將完成,麻醉醫生立即著手停止麻醉的各項工作:根據患者對麻醉藥的反應,減小或者停掉麻醉藥。同時,還要準備吸痰等拔管工作。
外科醫生縫完最後一針後,患者終於有了自主呼吸。自此,整台麻醉進入又一個關鍵環節——麻醉拔管。
這個過程,猶如飛機降落過程,其風險一點兒也不比起飛階段低。
當患者意識清楚後,麻醉醫生要判斷肌張力夠不夠,各種呼吸參數是否達標。如果都沒問題,會拔出氣管導管。
之後,還要用面罩為患者吸一段時間氧。期間,還要判斷患者吸空氣是否可以。吸空氣仍然沒問題,那才是真的沒問題。
患者這邊處理好了,麻醉醫生要趕緊把麻醉記錄單結束,未開完的藥方也要及時處理。
這個時候,一邊寫一邊還要應付外科醫生和護士的催促。
緊趕慢趕,終於在患者上車之前完成了所有工作。
送走患者,還要打掃「戰場」,迎接下一台麻醉。
此時再看牆上的時鐘:從患者進來到出去,也只不過才一個小時。
試問:哪有時間看手機?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