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寫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古代人稱故鄉為家鄉、故國、桑梓,這些都是故鄉的代名詞,古人更是對故鄉有著難捨的感情。司馬遷的這句詩中,就說明了在威風之時,回到家鄉光宗耀祖。家鄉是我們每個人心底的根,從古至今,中國人也都有著故鄉之情,都熱愛自己的故鄉。即便有些人的故鄉非常落後,但他們在發達之後,也不忘回到自己的家鄉搞建設,例如趙麗穎在紅了之後,就特意給家鄉修了一條路,足以看出他十分熱愛自己的家鄉。
美國相比於中國,則少了一些家的概念。美國人不願意買房子,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租房子,這樣便沒有了束縛,生活的自由自在,可是這種生活方式卻讓人少了一種歸屬感。有一位外國小伙,曾經為了尋找歸屬感,特意來到中國的大山支教10年,然而大山卻留不住人,這位德國小伙最終抱憾離去。
目前雖然城市化建設很快,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中,依舊很落後,這裡的人為了能夠更好的生活,只能無奈的選擇出走去打工,以獲得更多的收入,此時就出現了一批批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大多和村裡的老人們一起生活,教育便成為他們面對的首要問題,於是有一些年輕人,來到深山為孩子們支教。
在支教隊伍中,甚至出現了一些外國人。作為德國人的盧安克,就在1990年來到中國,並且愛上了這片土地。當時我國並沒有如今發展的繁榮,因此盧安克在了解到中國的某些地方還是很貧困,就於七年後再次來到中國,希望能夠為中國做一點事情。在1997年,盧安克來到殘障學校,授過學生們德國、英國、繪畫等。
盧安克是一個外國人,即便他的心意是好的,但在那個落後的地方,人們並不看好外國人,甚至認為他是人販子以及外國派來的間諜,大家猜測紛紛。當地的孩子們也從小無拘無束,因此很淘氣。看到這種情況,盧安克決定重點教育這裡的孩子,除了給他們上課之外,周末還會帶孩子們一起出去玩。
有的孩子很喜歡武俠,盧安克就為他們寫了一本小說,希望這些孩子們合理的使用自己的「功力」。除此之外,盧安克還特意為孩子們拍了一部電視作品,這部作品中,每個孩子都能輪流當主角兒,拍攝第2天,盧安克則會將這部片子拿到教室中放映,看著孩子們的笑臉,他很是欣慰。當年,柴靜還特意採訪了盧安克。盧安克在採訪中,穿著老人為他縫的運動鞋,而周圍的人對他也越發的親切。
在採訪中,盧安克也直白地回答出自己很討厭媒體。在支教當中,很多節目都找過盧安克,但盧安克卻並不願意將這件事弄得人盡皆知,他只希望能夠過好自己的生活。即便如此,盧安克依舊被大家認識了,甚至有人假裝志願者,到盧安克身邊記錄他的生活。一時間,這部紀錄片也引起了關注,最終盧安克在2009年選擇接受採訪,並且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盧安克。
看到一個德國人對中國的孩子們如此上心,一時間吸引了更多的中國人投身於支教事業中,希望那些孩子們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社會上充滿了正能量。可是也有一些人對盧安克投來了惡意的言論,致使盧安克在2010年關閉了自己的博客。
此後,盧安克和一位同樣是志願者的女士結婚了。此後,妻子有了新的工作計劃,並且為盧安克找了一份新的工作。隨後,盧安克表示很捨不得這個地方,可如今他已有了家庭,所以必須要和妻子步調一致。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故鄉即便落後,但他永遠是我們心中寧靜的港灣,是我們的歸屬,那些落後的地區,雖然缺少資源,但是這些留守兒童不應該被忘記,當地的資源也需要得到合理的分配。在我國,確實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但我們應該正視,即便這是一個傷疤,但敢於直面,才能讓我們的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如今,在社會廣泛的關注下,留守兒童已被越來越重視,很多人都想去大山支教,更有無數愛心人士為其伸出了援手。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李白《靜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