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30,你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2019-10-11     流星在天涯海角

-01-

先講兩個真實的小故事吧。

我的朋友張大花,39歲,是一名律師。

她出生在一個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家庭里,小時候,家裡有什麼好東西都是哥哥的,什麼髒活累活都是自己的。

不僅如此,她還經常被爹媽罵,也經常被輾轉寄養在親戚朋友家裡。

顯然,她註定在被忽略中長大。

現在的她,過得怎麼樣了呢?

她靠自己在廣州市中心買了100多平米的學位房,養了兩隻她自己認為很好看的貓,經常在朋友圈曬各種聚會照,也偶爾會招待從湖北過來看她的、曾經嫌棄她的爸媽。

她大齡單身,但是自認為過得很逍遙快樂。

有什麼能比一個人活得快樂,更大的成功呢?

我的朋友周小樂,34歲,自主創業者。

她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家裡總是充滿戰爭和爭吵,自己的父親也總是習慣性動手打自己的媽媽,每次發生家庭戰爭她就總是第一時間躲在一張寫字檯的下面,連頭都不往外伸一下。

無疑,周小樂有一個極其破碎不安的童年。

現在,她過得怎麼樣呢?

她開了一家潮汕火鍋店,目前已經在廣州開了三家分店,她正計劃著把火鍋店開到她的山東老家。

她懷孕六個月了,正準備迎接人生中的第一個寶寶。

她說她這個生意很累,要進貨啊記帳啊,很麻煩,但是她很滿足。

讓人滿足的人生,應該也算是成功吧?

除了我身邊真實存在的朋友,當然也有很多知名人士,都有著不太幸福的原生家庭。比如之前寫過好幾次的漢密爾頓,作為一個不知道自己親爹是誰的私生子,他一路驍勇善戰,做到華盛頓的副手,參與《獨立宣言》的編撰,成為美國最重要的開國元勛之一;

著名影星周潤發,17歲就跑出來混江湖,但他的苦日子從很小就開始了,就讀工人子弟小學,放學要幫母親賣小吃、撿煤球來維持生計,長大後為了生活還做過的士司機等等;還有英國王室威廉王子、多年首富李嘉誠,等等,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他們每個人都初逢糟糕的原生家庭,但是同樣,這並沒有阻擋他們獲取璀璨的人生。

-02-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作「情緒感染」。在情緒感染中,一些人所感受到的情緒會讓身邊的其他人也感受到類似的情緒。

在這裡,給大家插入一個「情緒感染」的小案例。

在一個星期五的下午,一家社區醫院的警報突然響起,召集所有的醫生立即趕到急診室。一隊救護車從當地的一所學校送來17名學生和4名教師。他們報告了眩暈、頭痛、噁心和胃痛等症狀。一些人在嘔吐,而大多數人都呼吸急促。

所有學生和教師都來自4間教室,它們位於一條走廊的兩側,每一側各有2間教室。一開始,一名14歲的女生說她聞到了一股怪味,像是從某一個孔里飄散出來的,隨後便跌倒在地,邊哭邊說自己胃疼、眼睛刺痛。這4間教室的許多學生和教師都看到了這一幕情景。

很快,他們也感受到了類似的症狀。在遭受影響的86人(82名學生和4名教師)中,21人(17名學生和4名教師)的症狀嚴重到了需要就醫的程度。經過對校舍的檢查,公共健康專家沒有發現任何線索,同時,內科醫生也沒發現任何患者身體有任何異常。然後,患者被送回了家,很快,他們就都康復了。

在情緒感染中,如果有人感受到驚恐或悲傷,那麼Ta身邊的人也可能在同一時間感受到相同的情緒。當這種體驗升級為大恐慌時,整個社區或者更大的範圍都會遭受影響。

如果有人認為是某種原因導致自己產生不適的時候,其他人也很可能會認為自己的不適也是同樣的原因導致的。

心理學上把這種反應,稱作:群氓心理

最近這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大火,火到讓人覺得審美疲勞。可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拿它來說事兒。

比如說,一有什麼天災人禍成為社會新聞,就有一些自媒體大號開始分析主要人物原生家庭如何如何;

再比如說,一些人生不是很順利、各方面都混的不太好的人,也開始習慣「如果不是原生家庭,我一定如何如何」這樣的思維;

當然,也有一些心理諮詢師,總是嘮嘮叨叨原生家庭如何如何影響人的發展之類的,比如我;

……

一時間,從個體發展到群體事件,「原生家庭」無孔不入。

可是,當有來訪者第一次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希望我媽/爸早點死」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後背一涼,產生一個巨大的疑問:

這個社會,是不是陷入了「原生家庭」的情緒感染?

-03-

我在文章開頭寫了一堆原生家庭有問題的人,試圖以他們的故事來證明:原生家庭≠糟糕的人生。

當然,你可以說,我的樣本不充足,不具有做結論的普世價值。

但同樣,也沒有任何科學數據可以表明,不好的原生家庭就一定會給人帶來決定性的、毀滅性的影響。

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任何一對夫妻,這一輩子都一百次想要和對方離婚的衝動。換言之,絕大多數家庭都會有戰爭、有爭吵,如果我們觀看一個人的行為特點,去按圖索驥般地從Ta的原生家庭去找原因,你總是會找到一些問題的。甚至可以幾乎肯定地說,無一例外,你總是能從一個人身上找到Ta原生家庭的缺陷。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過分強調原生家庭,真的有意義嗎?

事實上,原生家庭的概念,肇始於佛洛依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即他的性心理發展理論認為,一個人六歲之前,就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特徵,換言之,在小孩子的童年,爸爸媽媽如何對待自己,幾乎決定了這個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康。

但在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很多人都不同意佛洛依德這個觀點。

比如提出社會人格心理學的埃里克森,就認為人生每個階段(他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都有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些核心問題都影響人的人格發展;

再比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他認為人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每個人都是要不斷自我完善的需求,而非像弗洛伊德認為的那樣,童年決定了人的一生。

而就在國人還沉醉在對「原生家庭」的膜拜和討伐中的時候,西方臨床心理學界早就因為經典心理學的「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證偽」的特性,幾乎不會採用這個單一理論來對病人做治療了。他們更傾向於採用整合療法,來為病人做治療。

比如說,當一個人因為暈血恐怖症來尋求心理治療的時候,心理治療師不會採用「原生家庭」這個單一模型,他們會考慮有哪些生物學因素、哪些社會因素、又有什麼行為因素,或者情感認知因素等多因素模型的共同作用,導致了來訪者的暈血恐怖症。

-04-

人是非常複雜的,任何心理問題,都不是簡簡單單的「原生家庭」這四個字就足以解決。

哪怕是同樣的臨床症狀,但可能都有完全不同的主觀感受,也有完全不同的病因。

比如臨床表現為抑鬱的兩位男性,出現了相似的植物神經紊亂——睡眠障礙、食欲不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等。

但他們的主觀感受卻截然不同:其中一個人覺得自己糟糕透了,道德低下、邪惡不堪、自己的存在是一個罪孽,唯有一死,才可告慰世界。

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覺得自己內心空虛、身心不良、醜陋不堪,也想要自殺,但是他不為拯救世界,而是因為活著沒有意義。

前者體驗為罪惡感,後者體驗為羞恥感

如果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分析他們的成因,是因為前者內化了他人的貶低,後者缺失內化,從而失去人生方向。當然,針對這樣的不同成因,臨床的治療方案肯定也盡然不同。

(案例分析取材於書籍: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這個大千世界,每一個個體都是精彩絕倫的獨立世界,他們存在某些共性,但更存在許多特性。對待每一個人,我們都應該發自內心充滿尊重感,對於心理學,也都應該真誠地懷有莊重感。

如果用「原生家庭」來解釋所有的個體,來消解心理研究的價值,這不但是我們的懶惰,更是我們的無知。

大學心理學專業,有一門基礎學科叫作「社會心理學」,它主要講的是,人是如何在社會影響下成長發展的。這社會因素包含了家庭、學校、社會輿論、職場環境等等。

一個人在30歲之前,由於社會經驗不多,我們能理解原生家庭的土壤對於Ta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可是,當你過了30歲,戀愛談了好幾場了、工作換了好幾份了、爆炸性的網絡信息帶給你紛繁的價值觀了……你還把自己的問題、自己的挫折通通都怨爹怨媽,那麼我想,原生家庭帶給你最大的問題是:太懶了!

這話說的有點難聽,作為心理諮詢師,當然也不是否定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只是想說,它不是你人生的決定因素,即便有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你也還是有很多把人生翻盤的機會。

所以啊,如果過了30歲,就不要開口閉口地「原生家庭如何如何」了,那樣會顯得你,一點都不高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3y5wm0BMH2_cNUgN4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