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問:2022年朋友圈刷屏第一人是誰?
相信無數人的答案,毫無疑問,是谷愛凌。
今天上午,谷愛凌代表中國,參加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項目。
在前兩輪落後的情況下,憑藉最後一跳的完美表現,一舉逆襲奪得金牌。
更讓人讚嘆的是,這個項目並不是谷愛凌的主項,本來是重在參與,卻驚喜奪冠。
瞬間,所有社交網絡被她刷屏,微博的熱搜榜上,與她相關的詞條,超過一半。
但,她爆火,絕不僅僅因為她是世界冠軍。
她身上的標籤,任何一個都足以驚艷所有人。
如果說完美的孩子有標準,那一定是谷愛凌的模樣。
從出生到現在,谷愛凌一向被視作「別人家的孩子」。
她是滑雪界的天才少女:
3歲開始接觸滑雪;
8歲加入美國太浩湖地區專業滑雪隊;
9歲拿下全美冠軍;
10歲起拿遍了全美13歲以下年齡組大賽的冠軍;
13歲參加成人組比賽;
17歲首次參加世錦賽,拿下2金1銅……
在各類滑雪比賽中,谷愛凌拿獎無數。
然而這一切成績,遠非「天賦」兩個字可以概括。
每一塊金牌背後,都是常人無法想像的淚水和汗水。
因為疫情原因,谷愛凌曾經有4個月只能在家中訓練,她每天給自己制定訓練目標,並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堅持完成。
紀錄片《我和我的時代》曾拍攝過她的生活,一次,谷愛凌在凌晨3:50已經開始了越野跑;5:30,所有人仍在睡覺的時候,谷愛凌已經跑完了15km。
天賦固然重要,可背後的努力更值得推崇。
在我們印象中,職業運動員幾乎所有精力都在訓練上,很難同時在學業上取得什麼耀眼的成績。
然而,谷愛凌偏偏是那個例外。
在她的人生中,學習永遠是不能落下的必選項。
谷愛凌從小就讀的都是全日制學校。
為了平衡訓練和學習,她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極致,她的自律和時間管理,很多成年人都無法做到。
教練曾經說,谷愛凌在每天睡夠12個小時之餘,剩下的12個小時,能做無數人16-18個小時能做的事。
小時候,作業通常是在媽媽接送她的車后座上完成。周末去雪場滑雪,4個小時的車程也完全被學習占據。
放學後的時間也被興趣班安排地滿滿當當。
足球、芭蕾、鋼琴、長跑……她廣泛涉獵多項愛好,而且都是可以在學校比賽中拿獎牌的水平。
高中的時候,由於訓練和比賽占用時間較多,她用了3年時間自學完成了美國高中4年的課程。
並在2020年,以1580分的高分(滿分1600分),考入世界頂尖大學——史丹福大學,超過世界上99.8%的學生。
很多人說她是學習機器?當然不是。
她的思想和獨立性,碾壓無數同齡人,甚至成年人。
12歲那年,她已經看到了性別歧視這一問題。
並提出「如果人們接受女性可以自主決定她們的職業軌跡和生活,我們離平等就更近了一步」的觀點。
一句話點到當代社會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這是許多年過半百的人,至今仍看不明白的問題。
谷愛凌8歲時,面臨職業方向的選擇問題。
2020年6月,疫情原因4個月沒有滑雪的谷愛凌,只身前往波特蘭訓練。
天剛蒙蒙亮,谷愛凌已經坐在了前往目的地的大巴上。就在這時,她接到媽媽的電話:教練因為私人原因無法陪同她訓練。
她只遲疑了幾秒鐘,問了原因後,沒有半句抱怨,反而安慰起媽媽來:沒事,我能想辦法。
心理承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幾乎可以說是同齡人天花板。
在紀錄片《我和我的時代》中,我們無數次看到未成年的谷愛凌整理行李、獨自出發,去訓練,去比賽。
積極、自信、陽光、有主見……谷愛凌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榜樣。
在如此多的成就光環下,顏值是谷愛凌身上最不起眼的一點。
谷愛凌帶給大眾的驚喜,一個接一個。
運動天賦強也就算了,她還是學霸。
成績好也就算了,她還多才多藝。
智慧又有才華已經可以了,她外貌竟然也完全不輸。
很多人好奇:如此全能的天才少女,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有人說:谷愛凌能有今天的成就,還不是因為家裡有錢。
但在我看來,家庭條件只是谷愛凌登上高峰的一塊墊腳石。
媽媽谷燕的教育,才是她人生的關鍵跳板。
1.成長不設限
谷愛凌小的時候,什麼都喜歡,都想要學學。
作為滑雪教練的谷燕,從不要求女兒「繼承」自己的滑雪愛好,而是鼓勵她多嘗試、多發展。
滑雪、鋼琴、芭蕾舞、籃球、足球、馬術、攀岩…… 只要女兒喜歡,媽媽就支持她學習。
不管這份愛好是不是「適合女孩」,也不在乎她能否堅持。
谷媽媽認為,孩子需要在嘗試中找到熱愛。
只有真正熱愛一件事情,她才能享受其中,並更好地堅持下來。
8歲時,谷愛凌的職業生涯面臨速滑和自由式滑雪兩個選擇。
她選擇了難度更大、多為男生選擇的自由式滑雪。
因為這個項目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喜好和風格。
在這份熱愛的鋪墊下,谷愛凌樂此不疲地訓練,吃再多苦和累都不想放棄。
2.人生有原則
不設限,是尊重孩子的個性,期望她自由生長。
但缺乏原則的人生,註定不成功。
隨著比賽增多,谷愛凌需要加大訓練強度。
光是訓練和比賽的時間,就占據了她生活的大半。
再去掉吃飯睡覺的生活時間,谷愛凌每天的學習時間並不多。
儘管谷燕從不要求女兒考出怎樣的成績,但谷愛凌覺得自己一定要考上史丹福。
為了讓女兒更好地體驗人生,谷燕給谷愛凌設立了一條原則:一輩子都不放棄學習。
在谷燕看來,是否考上史丹福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兒真正學到了東西。
因為一切光環都有暗淡的那一天,只有汲取到的知識,才是永遠屬於自己的寶貴財富。
除此之外,谷燕還對谷愛凌提出一個要求:好好睡覺。
谷燕覺得,只有睡好覺,才能有更多精力去訓練和學習。
所以從小到大,谷愛凌很少有疲憊不堪的時候。
朋友甚至都奇怪,她為什麼每天都有這麼多能量。
谷燕提出的這兩條原則,「不放棄學習」是在幫女兒保持生命力,「好好睡覺」是讓她保持活力。
看似簡單,但又有多少父母能重視呢?
3.榜樣力量
大家也許會好奇,既然沒人要求,谷愛凌為什麼執意要考上史丹福?
看看他們家庭成員的學歷就知道了,媽媽畢業於史丹福,爸爸畢業於哈弗,爺爺畢業於史丹福。
谷愛凌三四歲時問媽媽:你去了哪個學校?
媽媽:史丹福。
谷愛凌:那最難進的學校是哪個?
媽媽:史丹福。
從那開始,谷愛凌記住了史丹福大學。
六歲時,谷愛凌便產生了考進史丹福大學的意識。
她越長大,越渴望好成績,不想成為家族裡學業最差的一個。
除了學業,她還把媽媽視為人生偶像。
在谷愛凌眼中,媽媽是非常有力量、有自信又勇敢的女性。
她喜歡這樣的女性形象,也期望成為這樣的女性。
谷燕很好地詮釋了「育兒先育己」這句話。
4.陪伴與鼓勵
谷燕的確給女兒提供了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讓孩子從小開闊眼界。
但她並沒有用物質包辦一切,而是更重視精神上的陪伴與關愛。
谷愛凌八九歲進入滑雪隊時,谷燕每周末親自開車帶她去訓練,車程4小時。
谷愛凌第一次跟媽媽說想去奧運會時,谷燕鼓勵她說:挺好的,加油,你可以。
滑雪訓練具有一定危險性,谷愛凌多次受傷。有一次她在落地時重摔,導致腦震盪。
還有一次比賽前,谷愛凌高燒40度,身體狀況非常不好,嗓子痛到她大哭。
但不管是獲得成就的光輝時刻,還是沮喪崩潰的時間裡,谷燕始終陪伴在女兒身邊,悉心照顧她。
為了更好地參加訓練、備戰冬奧會,谷愛凌提前高中畢業,訓練之餘自學課程,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在收到史丹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谷愛凌一個人跑到房間看結果。
看到努力沒有白費時,她喜極而泣。
谷燕在外面聽到女兒哭泣的聲音時,以為結果不如意,趕忙跑進來安慰女兒說沒考上史丹福不要緊,考到別的學校也很好。
谷燕從來都是柔聲細語地跟女兒講話,接納她的一切情緒,安慰並鼓勵她。
媽媽有效的培養和真切的關愛,也成為谷愛凌成長路上最堅實的依靠。
提及自己的教育理念,谷燕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句是千萬不要糾正她們的錯別字,不打擊孩子的創造力。
第二句是少表揚點他們的聰明,多表揚點他們的努力。
谷愛凌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天賦與努力,但更離不開媽媽的悉心教育。
「別人家孩子」的身後,通常站著的「別人家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3126b0d3c9a598c8d1a9fcd7db43838.html